Tuesday, July 26, 2005

修訂版權條例業界政府皆須檢討

The copyright ordinance is under review for changes, but the interests from the local software sector has been lukewarm, and that is worrying.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by the government also needs to be improved.

修訂版權條例業界政府皆須檢討


  港府知識產權署曾在半年前作公眾諮詢,檢討《版權條例》的若干條文。今年6月,知識產權署向立法會報諮詢結果,並提出初步建議修改方案,上星期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業界人士向議員及署方對政府建議作出回應;在檢討範圍內與軟件行業直接有關的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在原則性問題的「版權豁免制度」上,諮詢期間各界對是否改用美國式的「一般非盡列的公平使用」制度,意見不一,版權擁有者包括軟件業,較支持作出 清楚明確盡列豁免,諮詢後,政府亦同意保留條例現在這做法,但加入一些在教育及公共行政用途的允許作為;如果這些未來的新修訂是合理和可清晰界定的,應該 也能得到業界支持。

   第二,關於「業務最終使用者的刑責」,政府建議更改現行條例對僱員可能負上管有侵權品的刑責,為他們提供特定的免責辯護;這建議原意無疑是善意的,但既 然過往從沒有僱員在應僱主要求使用侵權品而被控或入罪,問題反而在於難於成功舉證;給僱員免責辯護,只會發出錯誤訊息。另一方面,政府卻建議除非有證據某 機構的董事或合夥人「沒有授權任何人作出有關侵權行為」,否則都負同等刑責;一邊放,一邊收,訊息自相矛盾之餘,更可能引導有意侵權者,如何轉換身份避開 刑責,令將來更難成功檢控。

須先解決舉證問題

   第三,是「電腦程式侵犯版權複製品的舉證問題」,諮詢中,軟件及電腦遊戲業都要求立法規定商業和機構用戶,必須把使用的特許紀錄備存一段時間,以便證明 合法使用;但「大多數」的意見卻反對加入以上要求,認為軟件業反而應該在其電腦程式加入科技措施防盜,這簡直是等同「女人太暴露,色狼無罪」的歪理;可 惜,政府寧願屈服,建議「先汲取更多執法經驗」。其實,如果不解決舉證問題,版權條例就是無牙老虎,即使為了不太擾民,只要求最基本備存要求,也是必需 的,不可再拖。

   第四點,是「規避保護版權科技措施行為」,筆者一向反對以法例限制中性的科技研發,要管就要針對應用行為,現在政府建議以民事(非刑事)方式對付「製 造、經營或管有作商業用途(用作規避保護版權科技措施)的器件、產品或零件」,以及這等規避的行為或服務提供。這樣針對行為而非向技術或研發施禁,而且以 比較「輕」的民事補救處理,可算是可取的平衡方法。

  《版權條例》的檢討,除涉及軟件外,亦影響其他版權行業如影音、漫畫、出版等;在上述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電影業人士尤其踴躍參與,有策略地輪流發言。

軟件業界反應冷淡

   反觀軟件及資訊科技業界組織,只說曾對諮詢文件作回應的,除了數個電腦遊戲業組織和代表學界用戶為主的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外,只有代表海外國際性軟件 公司的商業軟件聯盟;本地業界方面,也只有香港資訊科技商會。相信其他業者大多從未讀過諮詢文件,難道可以反「賴」傳媒報道少?難怪我們業界有時對電影界 得到政府的重視,只有「羨慕」的份兒。

   業界組織常常批評政府和議員為我們做得不夠,但除了要政府和議員為我們爭取「商機」外,我們自己做了多少功課?上次《版權條例》修訂後,業界不少人都事 後批評,說不知道法案已通過,始終,這些法例並非《二十三條》,傳媒甚至公眾對此興趣不大,業界絕大多數人也沒耐性把諮詢文件看完,這樣的話,雖然我們常 把香港尊重知識產權掛在口邊,恐怕有朝一日這等優勢消失了,我們的業界領導仍懵然不知!不是說只管批評,贊成政府立場也可說一聲,否則別說政府沒有諮詢, 坐在什諮詢委員會也無濟於事。

   不過,話說回來,政府諮詢後立法過程往往也不夠透明,例如,半年前《版權條例》修訂作「公開」諮詢過後,只以文件向立法會報,卻不向公眾解話,業界要 靠立法會秘書處甚至功能界別議員通知,才知道政府諮詢後建議的存在,難怪立法會仍要保留功能界別了。署方的網站至今也只有半年前的諮詢文件,連6月署方給立法會包含修改條例建議的文件都沒有,文件只能在立法會相關委員會議程網頁內才找得到,署方又沒有另發新聞稿,根本像是在考驗市民對政府架構和運作的認識,而非具透明度政府和便民之法。

  筆者認為,政府部門以後進行公開諮詢後,在提交立法之前,必須向公眾而非只向立法會作足夠交代,程度不少於之前的諮詢,這才合理,現在只有些部門有時這樣做,並不足夠。

刊載於《信報》2005年7月25日

Friday, July 22, 2005

Hong Kong's advantages promoted at the 2005 OutsourceWorld London

I had the privilege to lead a delegation of Hong Kong companies to attend the 2005 OutsourceWorld London event in the end of June. It was the second such event we joined, as part of the IT Outsourcing promotional missions for Hong Kong, funded by the SME Development Fund of the Trade and Industry Department of the HKSAR Government. (We went to San Diego in February.) The following is an article on the online journal of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http://ict.tdctrade.com/suc-e402.htm

July, 2005

Hong Kong's advantages promoted at the 2005 OutsourceWorld London

Hong Kong's advantages promoted at the 2005 OutsourceWorld London

Hong Kong companies used a top Eurpoean show as a beachhead into the UK outsourcing sector when they visited London last week. Outsource World (29 - 30 June) attracted up to a thousand visitors and more than 60 exhibitors to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Hall in Victoria, London for th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Six companies exhibited at the event on the Hong Kong pavilion organized by the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TDC),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HKITF) and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HKPC) to promote Hong Kong as the world's trusted outsourcing partner with China.


Charles Mok, ex-officio member and 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of HKITF, said that Hong Kong is a gateway to China in terms of outsourcing.


"Hong Kong is a conduit, its the place where you sign the contract, where you deal with the product design, the quality control, product management, delivery and legal requirements."


"We have a great opportunity of working with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terested in getting into the China market to establish their own businesses, their own branches - and obviously when they do that they need IT support and we hope Hong Kong will be their project manager."


Mr. Mok said there is much talent, expertise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in the relatively low-cost labour pool in China. Hong Kong, meanwhile, ha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mindset, and can communicate better with partners around the world.


Hong Kong's value in outsourcing was underlined by executive director and fou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utsourcing Professionals Michael Corbett.


"Hong Kong is very much playing the role it has traditionally had in business: it is setting itself up as a high-skill area and as a conduit and point of management support for companies that are trying to reach into that market, whether they are customers or providers," he said.

Both Hong Kong and China are emerging in term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market of outsourcing, according to Michael Corbett, executive director and fou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utsourcing Professionals (IAOP).


"I think Hong Kong is very much playing the role it has traditionally had in business: it is setting itself up as a high-skill area, and as a conduit and point of entry, and as a point of management support for companies that are trying to reach into that market, whether they are customers or providers."


Fritz Chiu, principal consultant IT Development for the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and centre manager for the Hong Kong Software Industry Information Centre said: it wasn’t easy for Hong Kong software companies to reach the end-user directly, he had enjoyed a “very good discussion” with a consultancy firm at OutsourceWorld, and this would be pursued after the show.


The dates for OutsourceWorld London 2006 have yet to be confirmed.

Tuesday, July 19, 2005

Legco Panel on Commerce and Industry: Copyright Ordinance Review

Today I represented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in a meeting of the Legco Panel on Commerce and Industry, where industry and user representatives aired their views on the Government's proposals on various copyright-related issues. HKITF's paper submitte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here.

Legco panel hearing on copyright amendment proposals

I represented the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today to present the industry view on the "preliminary proposals on various copyright-related issues" to the meeting of the Commerce and Industry Panel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The written submission from HKITF can be downloaded from here.

In addition, HKITF's response to the related public con sultation earlier in the year, "Review of Certain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Ordinance," from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artment, can be downloaded from here.

Basically, we are disappointed and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not to include directors' liabilities among the proposed amendmen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weaken the legislation by proposing statutory defence for employees. This will send the wrong message to the public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bout IP rights enforcement in Hong Kong.

Monday, July 18, 2005

Linux無法取代收費軟件

Two recent reports painted opposite views on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Linux. But, OSS is unlikely to replace licensed/paid software. A look at hype vs. reality.

Linux無法取代收費軟件

  根據資訊科技市場研究機構Evans Data上 周發表的一項有關開放原碼的報告,雖然開放原碼系統較低的價格成本是用戶選擇的重要因素,但卻非決定性的原因。報告指出,用戶多因技術理由選擇開放原碼, 他們不介意為得到支援服務而付費,「但卻不願意購買軟件」(雖然這樣說好像有點想當然甚至矛盾);不過,報告除了一些訪問意見外,客觀數據較少,例如,2001年只有38%的軟件開發者曾使用開放原碼,至今已有56%,報告就以此指出,開放原碼的受接納度在加速,這似乎有點牽強。

  其實,開放原碼的支持者常常都會因為對開放原碼系統的愛護,以至在分析和達致結論都會比較表面化,以找到論據肯定主觀希望為先;當然,開放原碼的對手,如微軟的視窗一派和太陽電腦的Unix一族,有時也會一樣。

美企業滲透率下降

  所以,當看到一個比較立論中肯的研究報告時,筆者就有必要與各位讀者分享了。美國投資銀行SG Cowen的研究部6月發表一個軟件業報告,主題是「Linux後勁不繼」,報告開宗明義地自稱為「非一致性看法」,究竟是新奇立異還是獨具慧眼?

  報告指出,一般的「一致性看法」是軟件業正轉向開放原碼和Linux,提供較視窗和Unix更低成本的方案;但SG Cowan的看法卻認為,Linux的發展已經到了面對重重限制的階段,要打進微軟的現有用戶市場,甚至要有限程度地取而代之,已經愈來愈難。

  說Linux後勁不繼,SG Cowan的第一個支持數據是,兩家最大的Linux軟件分發商近期的銷售增長都慢了下來;2004Red HatNovell的新用戶數目比2003年約錄得四倍增長,但今年首季就比去年同期只有少量增加,如果用每季數據比較,兩家公司的新增用戶數目自去年第三季後兩個季度根本都持續下跌。這些都是從公司業績所得的客觀數據。

  另外,SG Cowan的調查發現,Linux在美國的企業滲透率首次下降,由去年9月的56%稍降至現在的53%,有意採用Linux的企業只有7%,是歷來最低的數字。另一個有趣的指標是Linux與視窗在企業內工作量的比較,原來Linux的工作量保持高企,但始終不及微軟視窗,所以雖然Linux能打進企業用戶中,但遠不能代替仍然走勢強勁的視窗。

整體擁有成本高

  為什Linux會慢下來?首先,最容易被吸引轉向Linux的用戶是Unix的用戶,已經至少部分採用Linux,但原來非使用Unix者,已投資的軟件及應用系統,要轉上Linux平台,並非易事,成本反而更高;另外一類,是高端伺服器的應用,也不易轉至Linux平台。始終,企業資訊科技決策不單為了選用操作系統,而是要一個全面、可靠的運作環境,包括數據庫、應用伺服器、訊息傳送及網絡服務等。

  而且,開放原碼和Linux都不是免費的,甚至其「整體擁有成本」(TCO)極可能比微軟高;再加上微軟和太陽也不是坐以待斃的,正在大力推動市場。

  報告的結論亦指出,隨Linux日趨成熟,用戶總會有增長,但如果支援的各級軟件不足,遑論真的威脅視窗和Unix系統;但Linux不會消失,將仍保存一個特別位置,甚至可能是以輔助性質為其他系統作支援。

  總之,在這問題上,Linux仍有樂觀的增長,抑或Linux已亮起紅燈,目前言之尚早。 

使用視窗等收費軟件的企業及個人用戶仍佔大多數

刊載於《信報》2005年7月18日

A visit back to North Point Methodist Primary School

On June 17, I went back to my old primary school -- first time in maybe twenty years -- with four old classmates. From left: Chan Wai-shue, Dr Tong Bing-Chung, Ms Yiu (our former teacher), myself, and Henry Tang Boon-Yan.

















This is my primary school graduation photo (1976), courtesy of Dr Tong's record and scanning it in. Which one is me? :)

Sunday, July 17, 2005

IT Letter to Hong Kong: "can we talk" about e-ticketing

The following "IT Letter to Hong Kong" was broadcast on RTHK 2 on July 16. I wrote this letter to the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Football Association, about their decision to cancel e-ticketing arrangement for the Manchester United game in Hong Kong next week.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program, please go to: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2/e4net/20050716.html

To access the audio file of the entire program, please use:
http://www.rthk.org.hk/asx/rthk/radio2/e4net/20050716.asx
http://www.rthk.org.hk/smi/rthk/radio2/e4net/20050716.smi


香港足球總會主席康寶駒先生

英格蘭超級聯賽勁旅曼聯將於2005723,下星期六在香港大球場,香港隊舉行一場表演賽,這是暑期香港體壇的一項盛事,但從IT人角度看來,這場賽事的安實在令人失望

本來,在今年二月年初一賀歲波巴西國家隊訪港時,首次採用「電腦抽籤」售票,免卻球迷「瞓街」排隊購票之苦,亦公平及與時並進的;不過,那場球賽入座有五成報導說們在未作完善撿討之前,就下定論指責:「電腦抽籤售票是球賽失收的元兇,故以後都不會用電腦抽籤,用回傳統的先到先得排隊售票」。

其實,這場賀歲波不受歡迎,是因為比賽年初一進行,根據過往經驗,如在年初三、初四舉行較好,而且主將朗拿度又沒有來港,更重要的,是免費登記註冊抽籤的策略,犯了基本而明顯的錯誤。定方法不好,卻把責任推電腦,是否只為把焦點從這些行政失誤轉移呢?俗語有謂:「輸波賴地硬」,你們搞足球的應該最清楚

我們IT人吃了死猫,一直希望與你們足總協商,改善電腦和電話登記、抽籤以至定價的運作,最近我透過一個半官方機構聯絡你們,希望可以溝通一下,但你們卻以曼聯球賽的門票銷售非常理想,安排很好,無需要傾,一口就拒絕了。

的號召力比巴西隊高,但你們不會次次都拿到這樣的好的,而且,要令球迷瞓幾晚街來排隊,對球迷的健康和安全都有損,難道你們足總只求最快和低成本地售清門票,不理方便黃牛黨、不顧球迷及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及影响他們生活?

電子購票是全世界大勢所趨,香港迪士尼是最新的例子,難道你們足總就决定自封於上個世紀,我們就要與你們一般見識嗎?所以,康主席,勞煩代我向費爵爺和傑斯他們聲對不起,我决定不看曼聯訪港的球賽。

香港資訊商會 當然委員

莫乃光

2005716

Tuesday, July 12, 2005

Live8善用資科聯絡群眾

















I was in London recently, a few days before the terrorist attack on its subway and bus. Here's a tribute to a great city and some thoughts after my visit -- Live8, 2012 Olympics, national ID cards, and of course also potential IT cooperation.

Live8善用資科聯絡群眾

~~~~~~~~~~~~~~~~~~~~~~~~~~~~~~~~~~~~~~~~~~~~~~~~~~~~~~~~~~


   筆者執筆時,倫敦剛受到恐怖襲擊,而筆者三天前才從倫敦返港,所以對事件感受較深,衷心期望這個美麗城市與其市民可以快點恢復過來。

  這次與七家香港資訊科技企業到當地參加一個軟件及服務外包的國際展覽會。與之前我們到美國參加同類型展覽比較,向英國公司介紹香港企業的能力,總有點事半功倍的感覺,至少,英國人不會以為香港是位於日本,對香港也多一份了解及好感,希望我們的業界可以好好利用這機會。

北京經驗爭倫敦商機

  從商業角度看,倫敦奪得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對香港是一件好事;試想,香港企業若然能夠把參與北京2008年奧運項目商機,再利用經驗進軍倫敦,現在看好像有點天方夜譚,但以中國七年後的國家及經濟力量,加上香港與海外的聯繫,筆者認為沒什不可能的事。

  倫敦76日奪得2012年奧運主辦權,一夜狂歡慶祝後,77日早晨發生的恐怖襲擊,就把氣氛完全倒轉過來。恐怖分子選擇這日子發難,是因為G8高峰會議正在蘇格蘭展開,而本來這次G8峰會最受注目的議題,是如何對付貧窮及環保問題,72日開始在全球十個城市(包括倫敦)舉辦的演唱會Live8,主題是把非洲的貧窮掃進歷史,雖然恐怖分子要把拯救生命的焦點改變成結束別人的生命,但我們怎能容他們得逞?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全球五十五億人以不同形式,包括透過互聯網、流動電話、電視、電台廣播等途徑,成為參與支持Live8的人士中的一分子。Live8可能是全球群眾運動的最成功典範,以人數向世界各大國的領導人,作出和平但強大的壓力,登上他們的網站www.live8live.com,就可以看到不少高效群眾運動的好點子,例如,你可以到這網站或利用短訊,簽名加入Live8 List,聯合群眾參與,相信Live8已經是全球歷史最大的簽名運動了。

  「我們不要你的捐款,我們要你的面孔。」把你的照片從網站或MMS上載給Live8,主辦者會把相片貼在蘇格蘭愛丁堡市皇子街的G8圖片館。你也可在網上捐款下載保羅麥卡尼和U2等合唱倫敦Live8演唱會的頭炮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和「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筆者當日雖身在倫敦,但沒有入場票,只能在海德公園外與數萬人感受一下氣氛,現在仍能在網上重溫所有各地Live8演唱會的盛況。

智能身份證的爭拗

   英國近期的另一個主要議題,是智能身份證。貝理雅政府對此可謂意志堅決,事在必行。與香港的智能身份證相比,英國的版本會包含更多的生物辨別資料,除數 碼相片和指模外,更會有瞳孔掃描,但比手中身份證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個人資料庫,令政府能統一現在零散的資料,加速掌握個人身份、背景。

  英國政府為了令計劃逾五萬八千億英鎊的巨額投資「有落」,拋出來的方案,如出售部分資料給商業機構,固然令關注私隱權組織擔心不已, 而要求市民分擔其支出,就令連那些對私隱問題不太擔心的,也認為政府要拿我的資料和私隱,甚至可能拿來與別的機構分享,為什還要市民「找數」─平均每卡約一百七十至三百多英鎊的成本,並不是個小數目?

  恐怖襲擊大概令國會和輿論反對智能身份證的力量減少了一些,政府要加強監控能力,智能身份證和中央資料庫的存在會有幫助,以後法案要通過或會易了一些。

刊載於《信報》2005年7月11日

Friday, July 08, 2005

Globe’s Mobile Information Center Named “Best Web Services Application for Mobile Client” by Microsoft

Globe’s Mobile Information Center Named “Best Web Services Application for Mobile Client” by Microsoft

Globe stands encouraged by this major endorsement for MIC’s strategy to become the ubiquitous mobile web services platform for broadband wireless applications, says CEO Charles Mok.

Hong Kong, July 7, 2005 – “Mobile Information Center” (MIC), the flagship mobile platform product of Glob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imited, one of Hong Kong’s leading 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ers, have been awarded “Best Web Services Application for Mobile Client” by Microsoft Hong Kong.

The award is part of Microsoft’s Web Services Competition held earlier in Hong Kong. As web services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landscapes of software integr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Globe’s MIC provides a standard and simplified way for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inside enterprises and across network boundaries, achieving “anytime, any-place and any-device” access to data. MIC also offers the most advanced and elegant way to access web services from multiple mobile client devices, including Java and Windows Mobile.

“We are delighted by the award from Microsoft, as it sends a clear message of endorsement for our strategy of creating and delivering MIC to become the common mobile platform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for web services,” says Charles Mok,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Glob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imited, “The award forcefully reaffirms our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make MIC the ubiquitous mobile web services platform for wireless broadband applications, including 3G to EDGE and GPRS, as well as fixed wireless options.”

MIC is an innovative open web services platform that extends data and applications to the mobile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support for most major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platforms, as well as multiple wireless data transport options. MIC provides an 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and mission-critical platform for real-time and bi-directional data communications.

About Glob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imited

Established in 2003, Glob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as been founded by veteran entrepreneurs in the IT and Internet industry, and is a subsidiary of the Front Office Technology group, Asia’s leading provid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latforms for global securities and derivatives trading through its subsidiary eBroker Systems since 2000. More information about Globe can be found at http://www.globedevp.com/ .

Contact:

Mr. Catar Liu

Tel: 2157 2605 Mobile: 9559 7397

Email: catar@ebrokernet.com


Tuesday, July 05, 2005

美國兩宗令人失望的判決

The Supreme Court verdicts for the Grokster and Brand-X cases are back, and they are disappointing for the innovation industry.


美國兩宗令人失望的判決
~~~~~~~~~~~~~~~~~~~~~~~~~~~~~~~~~~~~~~~~~~~~~~~~~~~~~~~~~~

   筆者3月在本欄描述兩宗將決定互聯網的未來的訴訟,這兩宗案件巧合地在3月底同一日提交美國最高法院審理,在上周一也同時審結宣判;它們令人關注,是因為互聯網一直藉開放和競爭這些原則,享受快速的創新和發展,改變了世界通訊及商貿的形式,當時筆者指出,這兩宗案件的結果,將可能取決今後互聯網發展的方向;其結果可說是令科技界失望和擔憂的。

  第一宗案件,涉及美國聯邦通訊局(FCC)對Brand X互聯網服務。Brand X是一家小型互聯網供應商,希望租用當地有線電視網絡,以提供寬頻互聯網服務,遭到拒絕;FCC也容許有線公司拒絕競爭者租用其網絡,這原則與處理電訊公司的寬頻DSL網絡不一致,Brand X就指控FCC違背國會1996年電訊法鼓勵競爭的原意。

布殊政府偏袒大企業

  結果,FCC勝訴(九位高院法官以六比三決定),有線電視公司勝利了,而高院也同意了布殊白宮的立場,命令各級法院依從FCC在2002年發出的指引,給予有線電視公司豁免,毋須讓對手使用其網絡。這個結果的直接結果,是令獨立互聯網供應商更難向網絡商租用網絡,甚至可能影響現在已向電訊公司租用網絡的電訊網絡商,有可能要求減少甚至取消租用合約,電訊及有線網絡商更可能逐步禁止競爭對手提供服務,如互聯網電話,甚至包括某些電子商貿服務、內容及網站等。

  另一方面,上述判決給予及肯定了FCC有更大的權力,而FCC在布殊政府上場後,政策傾斜向大電訊商,把電訊監管從開放化倒轉過來,長遠實在令人擔心。

  第二宗的案件是關於MGM電影廠對Grokster的。Grokster是互聯網上最大的點對點網絡軟件商之一,MGM代表知識產權擁有者興訟,目的當然想打倒點對點技術。但Grokster是否應該為他人使用其網絡分享內容而負責?之前上訴法庭就認為,Grokster毋須為其用戶行為非法與否負責。不過,上周美國高院法官一致裁定,MGM勝訴,點對點技術開發者要為其用戶的非法行為負責,此案件判決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內容知識產權擁有者會向Grokster、Streamcast等技術公司興訟,最終令他們像Napster般破產(Napster的名字已賣了給內容商)。

  本來,從1994年新力Betamax的案件先例看,Grokster原本可以有點信心勝訴的。當年,高院指錄影機只需能作「有實質」的非侵權用途,就沒有問題了,例如包括把電視節目錄下遲些再看,於是判了新力勝訴,情況就像影印機一樣,影印機製造商不須為用戶非法影印負責。這次高院雖沒有推翻新力案件,但就以點對點網絡軟件商的商業模式和行為,作為判決的主要考慮;不過,技術開發者就要面對高院這不清晰和主觀性的界定,究竟什生意模式和什行為,才算是鼓勵非法行為?科技開發者的頭上,無疑就多了一把刀。

不重視互聯網發展

  以內容版權理由,禁制技術發展,顯然是短視和本末倒置的,但今次的判決像Brand X案的結果一樣,都與布殊政府偏重大企業和不重視互聯網新經濟發展的政策一致。未來美國的科技創新行業的前景和環境,可謂烏雲密布。一方面,美國政府這種取態有可能把創新活動趕出國外,另一方面,也可能影響其他國家,對全球科技業並非好事。

  這兩宗案件反映科技發展速度超前,令法律「趕不上」,原本科技業界希望高院的判決,能在有線網絡商與增值服務商的利益之間,平衡創新投資與基建投資的意欲,以及在版權擁有者與影音或網絡技術開發者的利益之間,平衡打擊侵權與鼓勵創新,但結果實在令人失望。

美最高法院對Brand X及Grokster二案的判決,不但影響兩公司的發展,於科技界來說都不是好事。

刊載於《信報》2005年7月4日

資料失竊重挫電貿信心

The missing link in security more often than not about procedures and handling, rather than technology, as illustrated in the recent Mastercard incident. Unfortunately, e-commerce or IT may take the hit for the loss of consumer confidence. [From The Sun, July 4, 2005]

http://the-sun.com.hk/channels/fina/20050704/20050704021614_0002.html

Monday, July 04, 2005

London calling June 26-July 3, 2005

This past week I was in London as the mission leader of the Hong Kong software outsourcing mission to join the 2005 OutsourceWorld London. This mission is organized by the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under the software outsourcing program funded under the SME Development Fund of the Trade and Industry Department, as implemented by the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and supported by the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Ten companies joined the delegation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exhibition, where the Hong Kong stand was the largest of all the booths present.


Cocktail reception hosted by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for our IT Outsourcing delegation to 2005 OutsourceWorld London.


My presentation on "Hong Kong: The World's Trusted Outsourcing Partner with China". Click here to download my presentation.


At the Central London Golf Centre with Fritz Chiu of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OK, you may not believe it but we were working hard.


With my high school classmate, Edward Lim of Croydon, just outside of London.

Friday, July 01, 2005

My comments on Apple Daily on Jul 1

I was in London when the Apple Daily reporter called. I did not expect my comments to share the front page of the paper on July 1. But, the reporter reflected my true views, without much omission or any misrepresenting of what I said.



不 會 參 加
「 上 街 都 唔 知 為 乜 」




從 事 資 訊 科 技 行 業 的 莫 乃 光 ( 圖 ) , 今 年 7.1 往 外 地 公 幹 不 會 參 加 遊 行 , 他 指 過 去 兩 年 遊 行 主 題 明 確 , 分 別 為 反 對 23 條 立 法 及 爭 取 全 民 普 選 , 但 今 年 卻 是 「 大 雜 燴 」 式 沒 有 明 確 主 題 , 「 可 能 十 個 訴 求 之 中 , 有 七 個 我 唔 認 同 , 我 覺 得 我 唔 應 該 參 加 , 支 持 一 我 唔 支 持 事 。 」

有 人 認 為 7.1 遊 行 應 具 包 容 性 , 讓 不 同 組 織 同 時 表 達 訴 求 , 莫 乃 光 對 此 不 太 認 同 , 「 遊 行 變 成 嘉 年 華 會 咁 , 好 似 上 街 都 唔 知 為 乜 , 我 諗 好 多 市 民 都 有 類 似 睇 法 。 」

人 大 常 委 會 去 年 釋 法 否 決 ○ 七 、 ○ 八 年 普 選 , 莫 乃 光 稱 相 信 不 少 市 民 亦 感 到 , 再 喊 爭 取 ○ 七 、 ○ 八 普 選 的 口 號 不 切 實 際 , 但 民 主 派 對 未 來 民 主 運 動 發 展 未 有 共 識 , 令 今 年 遊 行 氣 氛 無 以 為 繼 , 但 他 相 信 港 人 不 會 忘 記 五 十 萬 人 上 街 展 示 的 力 量 , 「 只 要 大 家 有 一 個 共 同 目 標 , 香 港 人 必 然 會 走 埋 一 齊 。 」

本 報 記 者

中國矽谷夢

中國矽谷夢

「試想像,目睹Bill GatesSteve Jobs等新經濟的傳奇人物,渡過他們突破性的時刻,這如同以往在矽谷發生的科技革命,正在席捲中國,而且更具戲劇性。富活力的創業家以技術根本地改變中國的商業和文化生活,他們不單要與過時的商業模式和激變中的經濟角力,還要面對難以預計的政府改策;這種包含了監管、競爭及政治不穩的環境,令他們成為全世界行動最快速、做事最勇敢、思想最敏捷的人,要對付這層次的危機風險,而晚上仍然能睡得著,一點也不容易,相反地,他們似乎已經上了癮。」

以上就是2002年出版,描述中國第一批網絡創業者的「China Dawn」一書序言的部份,總括了中國新經濟故事的第一章,即科網熱潮爆破前的人和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第一代網絡淘金熱的期間,的確在短短的數年間,出現了不少有意思的人,創辦了不少新科技企業,少數甚至很快就跑到美國上市。例如,中國三大入門網站:

(1)搜狐張朝陽,1996年從美國MIT麻省理工返國創業,推出網絡搜索引擎,2000年7月搜狐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

(2)網易丁磊,一個南下廣州創業的廿來歲小子,以163.com讓不熟英文網址的中國人易記的功能變數名稱成立中國首個免費電郵服務,2000年6月網易在納斯達克上市;

(3)新浪則來自美國矽谷一群台灣人以姜豐年為首創辨的華淵網,為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不惜籍北京四通集團收購,與作RichWin中文軟件的四通利方合併,王志東成為首席執行長(CEO),2000年4月新浪在納斯特克上市,後來由芧道臨汪延先後接任CEO;至今,姜豐年仍然是新浪的聯席董事長,但曾是台灣籃球代表的他,現更落力在中國大陸和台灣辦職業籃球;王志東離開新浪再創辦軟件公司;而芧道臨,現在更已經貴為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女婿!

第一代的中國網絡新貴,不少都屬海歸一派,代表人物除了張朝陽外,還有亞信科技田溯寧丁健;田、丁二人分別在美國德州和加州修讀博士,在網絡上認識後,在美國成立了亞信,1995年才搬回北京,為中國電信建立中國首個互聯網骨幹網ChinaNet;而現在,田溯寧是中國網通的副總經理,丁健留守亞信主席一位,今年更迎娶了鳳凰衞視著名女主持人許戈輝

這一代的網絡企業,多數只算把海外的成功商業模式來個「中國版本」,例如三大網站本以為像雅虎一樣有搜尋引擎、免費電郵、網上廣告,挾著中國大市場大人口,就勝利在望了。不過,全球來個科網潮退,網上廣告收入模型並未成熟,結果,在被納斯特達克市場除牌邊緣的中國網站企業,創新地、全球前所未見地,利用移動短訊服務轉虧為盈,為科技和網絡行業的「中國熱」,爭取得回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也為第二波的企業開路。

對外國企業來說,中國市場無疑令他們垂涎三尺,最近有研究公司估計中國大陸的電腦相關銷售在2005年會增至1390億美元,比去年多了四成,是全球增長率的四倍;超過十億人口中,有兩億以上的移動電話用戶,為全球之冠,而一億的互聯網用戶,也僅次於美國,只要約兩、三年相信經已可以超越,睇錢和市場份上,外國企業豈可不理?

例如,2002年Joe Studwell在他的「The China Dream」書中,對「中國夢」大潑冷水,但今天連他也承認說,一般至言,賣東西去中國的,現在的成積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較佳,去年美國商會調查發現,大部份的美國公司在華都有盈利,尤其是在科技企業中,所有的主要系統商如摩托羅拉亞爾卡特戴爾電腦英特爾諾基亞等,都享受著健康的回報。

所以,美國科技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每年都在遞增,根據經濟學人對全球一百位元高科技公司主管所作調查顯示,39%的主管願意在三年之內把新的研發中心建在中國,而選擇美國為是最佳研發中心基地的主管只有29%,僅比選擇印度的28%稍高。 而在很多情況下,外國科技企業投資中國的原因,並非因為成本低,因為高科技業並非勞力密集型產業,反而中國政府的稅務優惠和打入中國市場的意願,才是真正誘因。

但這愛也帶有恐懼,甚至怨恨。雖然中國的新媒體和軟件公司大多只集中於內地本土市場,未於出口上與外國企業對碰,但在硬體生產商方面就不同了。思科系統控告華為侵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引來對手戴爾等圍攻,總之,外國已出現了「中國恐懼症」。不單是企業怕,政府當然也怕貿易差額變得更大,更怕失去技術領先優勢,甚至企業人員包括專業人士也怕他們的職位,早晚會被出口去印度或中國。

一兩年前中國網絡熱潮第二波起動時,大部份排著隊去美國或香港上市的企業,都是挨過了網絡寒冬的「中國版本」,像搞網上旅遊電子商貿CTripeLong騰訊那中國版ICQ 等。但這次不同的是,也出現了不少中國獨有的商業模式,藉中國市場的獨特性而穎而出,像做短訊服務的掌上靈通(Linktone),但最突出的,無疑是中國最大網絡遊戲商盛大網絡,這些商業模式,在海外根本未行得通,反而在中國卻創了出來。

設於上海的盛大網絡,於去年4月於納斯特克市場上市,集資達二億美元。盛大於1999年11月成立,並推出中國首個網絡遊戲「網絡歸谷」, 2001年與韓國ActozSoft合作,引進大型在線網絡遊戲「傳奇」,僅九個月之內達到五十萬人同時在線的紀綠,之後相繼引入其他韓日網絡遊戲,當達到規模後,在2003年3月得到軟銀亞洲投資四千萬美元,才就開始研發自創遊戲及安全認証付款系統。至今,盛大在全國擁有逾千組遊樂器服務器,註冊用戶約2億人次,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20萬人,市場佔有率超過五成。

年僅30出頭的盛大總裁廸士尼,換句話說,除了建造一個數碼娛樂平臺,更要建立品牌,提供內容,誇媒體、國界地發展;盛大利用資本加快拓展,有意與新浪合併,一直在市場收集新浪股份,近期是中國的一場「敵意收購」好戲。

而市場正盛傳下一個即將要到納斯達克市場淘金的,就是「中國的Google」,中國首名搜尋引擎百度百度(Baidu)。據百度內部人士估計,公司上市後,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將成為百萬富翁,雖然他們在兩三年前,只不過月薪兩三千元以下!難怪百度向外招聘啓示的廣告標語是:「工作4年,等於工作30年」!就像雅虎早年亦有投資Google,現在Google也是百度的股東,甚至有傳百度上市後,Google會發動收購,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捷徑,結果如可,拭目以待。

刊載於《CUP》2005年7月第4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