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9, 2005

中國政府採購市場初探

Government spending always takes up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any market and in Mainland China,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s just beginning to take shape and still has huge room to grow. How can Hong Kong pursue this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mutually benefits with China?


中國政府採購市場初探

  企業對政府採購市場因為存在各種困難或其他原因而忽略。筆者修讀上海財經大學 晁鋼令教授有關中國市場研究的一課,藉此分享一下中國政府採購市場的一些狀況。



  今天香港或先進經濟社會的政府採購規範,其實起源於二百多年前(1782年英國開始立法、1861年美國通過聯邦政府採購法),至1980年,關貿總協定(GATT,世貿的前身)制定「政府採購協議」(GPA),令政府採購規範國際化。

  在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中國政府各級單位自行決定購買物資,過程沒有監管,至九十年代中期後,上海、深圳開始制定採購管理,然後中央才開始立法,直至2002年中通過《政府採購法》,2003年起實施。

  所以,中國的政府採購規範國際化只屬初起步,雖然發展得很快,但仍存在各種問題;在涉及的貨物、服務和工程三大領域,正統政府採購只各佔60%、30%和10%左右,在主導的貨物採購中,60%以上集中於電腦產品。

仍存浪費現象

  中國的政府採購市場,每年都大幅增長,從2001年六百五十三億元(人民幣.下同)至預計2005年的二千五百億元,但仍只佔總國民生產和政府財政支出的0.7%和5.3%,與國際慣例各佔10%至40%的水平,距離極遠,故此中國的政府採購市場潛力巨大。可是,同時採購行為未達應有的規範,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浪費現象仍然嚴重。

  其他的問題還有在地域間、部門間的不平衡、採購行為不夠規範、專業化人才缺乏,令藉政府採購協助實現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各項目標,包括保護環境、扶持落後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中小企業等,得不到全面落實。

  在資訊科技方面,硬體如前述已佔不少比重,至於軟體,賽迪資料顯示,2004年政府IT支出高達四百一十一億五千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17.5%,預計未來三年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16%左右。但在這些數字背後,充滿各種矛盾。

  政府藉採購支援本國軟體企業,既明顯但亦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還要落實維護招標的公正、公平和公開,實現擇優汰劣的目標;反過來,內地軟體企業明知不能完全依賴政府採購,但客觀結果卻是愈來愈依靠政府採購,在私人市場佔有率反而下降。

  中國與外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拓大,也令中美貿易談判對中方壓力加大,逼使中國不可不修改政府採購條例,以採購更多外國尤其是美國的軟體,今年7月中國政府作出承諾,允許美國等非本土軟體進入政府採購市場。據美國商務部估計,市場開放之後,外國軟體在中國政府市場規模每年可高達八十億美元;另外,隨國外軟體投資中國的力度加大,國外軟體與本土軟體的界限也愈來愈模糊。

本港應爭取互補商機

  在政府採購這事上,中國與香港特區不一樣的地方,是香港已簽署世貿下的GPA,要保持公開、平等的競爭和不能歧視外商;但中國沒有參加,只屬觀察身份。就像CEPA一樣,中國政府採購市場對外的限制,能否轉化為給特區的商機?

  過往CEPA包括的項目,是從行業和生產項目出發,至今地步,已近無可進一步爭取什新項目;但港府可否改從市場角度定位,集中向中央政府建議,利用政府採購市場加強與特區經濟融合,落實之前階段CEPA的行業性開放措施,以政策增加港商在各級政府採購的份額?

  當然,港商參與中國各級政府採購,多數不能獨力為之,若藉中國政府採購的龐大經濟力量促進兩地企業優勢互補,從而加強內地各行業整體國際競爭力,豈非兩全其美?長遠而言,一方面落實香港面向內地的經濟定位,另一方面加強中國企業抵禦外來競爭的能力。

  筆者並非經濟專家,但相信如果能邀請內地具地位學者,嚴謹、學術性地實證香港在中國未來本土經濟發展,及融入國際化市場的最佳、互惠及雙贏的角色,甚至量化預期效益,應有利香港爭取納入中央經濟發展規劃,令兩地融合得到更具體的長遠支援。 

刊載於《信報》2005年11月28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