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9, 2005

Dr Martin Jischke, President of Purdue University visited Hong Kong



Dr Martin Jischke, President of Purdue University, my alma matar, visited Hong Kong on August 26-28, 2005. As the chairman of the Purdue Club Hong Kong, we accompanied the President on various activities with alumni and visits to various key attractions in town. See:
http://purdue-club-hk.blogspot.com/2005/08/photo-album-president-jischkes-visit.html

內地傳對登入網絡遊戲設時限

Are online games bad for young people? Are people over-reacting like they did for so many things before, from television to rock-and-roll?


內地傳對登入網絡遊戲設時限

  據報道,本月初有一名南韓的網絡遊戲玩家連續打機達五十小時後暴斃,據說死時仍然手握滑鼠!這類不幸事件發生其實亦非首次,在2002年亦有另一名玩家在打機八十六小時後死亡。

  這件事當然令南韓社會震驚;南韓總共約有一千七百多萬名網絡遊戲玩家,其中不少都活躍於二萬多家網吧之中,一玩就數個小時,有些更會玩上數天,吃喝睡覺,都留在網吧內。南韓四千七百多萬人口中,已有過75%上網,加上擁有全球最高的寬頻使用率,打機上癮已成為一個比全世界其他地方都來得明顯的問題。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網絡遊戲為南韓的相關產業帶來無限商機和利潤。據IDC估計,2004年南韓網絡遊戲產業單在用戶上網玩遊戲的總收入,已高達五億五千多萬美元,而中國的網絡遊戲產業去年在上網收費總收入也有接近三億美元。

政策欲收還放

  中國的當局對互聯網、遊戲等這些玩意,一向都採取較審慎的態度,欲收還放;8月初文化部與信息產業部聯合下發「關於網絡遊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提高網絡遊戲的准入門檻,要求新設網絡遊戲經營者最低註冊資金不少於一千萬元人民幣,部分遊戲更要實行實名制度,以防止未成年人士登入。

  此外,最近更有報道指出,出版監管當局有意把玩家登入網絡遊戲最高時限,定於三個小時以下,不過,以什技術方法令規例落實,卻未有指示。曾經在內地有討論指出,可否在網絡遊戲程式內,制定用戶在連續玩了三個小時後,「力量」就會逐漸減弱,迫使玩家停手。

  不過,行外人想出這些東西容易,但執行起來就不簡單,甚至不大可行,對眾多業界來說,影響也極大。中國網絡遊戲產業近年發展迅速,但行業受到的監控就愈來愈多,不下十多個部門不同的要求、規條、牌照,令業者包括從香港希望北上參與市場的遊戲商無所適從。

  意識形態的問題暫且不談,電子及網絡遊戲真的這不良嗎?不久之前《經濟學人》刊出了一篇很好的評論文章,指出沒有證據支持這些遊戲對人有害,反而可能有益。

蘇格拉底的啟示

  《經濟學人》從歷史上出現新的媒體時候,人們的懷疑態度這角度出發,列舉有趣的例子:蘇格拉底曾經反對用文字傳授知識,以代替口傳,恐怕會令人記憶力減退,過分依賴文字形狀,而忽略內容;似乎,他會反對背書,可以擔任現代教育改革先鋒;他反對文字傳意的另一理由是,用文字問問題,答案永遠一個,不及向人發問。看來,蘇格拉底反會萬分支持互動技術功能,包括視象電話甚至網絡遊戲。

  歐美近月因為一個流行的暴力電子遊戲(不屬網絡遊戲)的問題,令很多政客都出來要求監管甚至禁止,《經濟學人》提出相反意見,指出沒有研究證據支持遊戲令玩家更傾向暴力,尤其是在長期影響方面。老實說,阿爾基達恐怖分子也不是打機長大的。反而,電子遊戲玩家雖然沒有誰會讀操作手冊,但能玩得頭頭是道,就是反映他們這一代並不恐懼技術,反而有很強的駕馭能力,這絕對是好事。

  所以,面對短期問題時,希望決策者及社會整體在正視面對之餘,不要過分擔心,下錯藥令新媒體及產業發展受阻。

刊載於《信報》2005年8月29日

中國互網熱能給香港甚麼

China is the obvious bright spot of the Internet investment world but Hong Kong has not been able to catch on to the boom. [From The Sun, August 29, 2005]

http://the-sun.orisun.com/channels/fina/20050829/20050829015200_0002.html

Monday, August 22, 2005

教育界尚未善用資訊科技

It was four years ago when I wrote in the same newspaper column about the IT debacles of the Hong Kong Examination Authority, and now it happens all over again. How time hasn't changed. And apparently the education sector is the one that needs most to be re-educated about using IT to improve its process. But then again, it's not about their knowledge or the lack thereof, but their attitudes.


教育界尚未善用資訊科技

  早前會考放榜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承認因為人為疏忽,錯報六百七十名考生的英文科口試成績;當筆者聽到這消息時,不禁想起2001年,當時仍名叫香港考試局的同一機構,在公布高等程度考試時發生的大混亂。

  想當年是四年前的7月6日,高等程度考試成績發放時出現網絡大擠塞,但考試局當時的負責人雖然承認低估上網查閱成績的考生數目,但並不承認錯失,連對事前是否欠缺周詳考慮,也竟然說:「事後孔明當然容易」;相比之下,今次考評局出的亂子雖然更大,但在處理上,其實已經大體得多。

  筆者清楚記得,讓不少資訊科技界人士不滿的,是當時的考試局秘書長蔡熾昌和主席周明權的一些自保言論,把責任像慣性也推在「電腦」身上,周主席當時竟說,如果網上放榜系統短時間未能改善,將打算取消8月中學會考網上放榜安排。

不再把責任歸咎科技

  當時筆者亦曾在專欄中批評,並指出不少業界人士都樂意向考試局提供專業意見,嘗試協助。結果,蔡秘書長透過一位考試局委員安排,邀請筆者吃了一頓午飯,但表現過這「誠意」後,就完全沒有進一步的消息或跟進,筆者對此一直有點失望。

  不論今次考評局的失誤有多嚴重,筆者反而認為這次事件的處理,總算比前有改善之處,至少,顧爾言主席和管理層沒有把問題完全歸咎於資訊科技,從開始就承認是人為過失;不過,在網頁上只說:「發現資訊系統,有技術問題」,這卻仍言之未盡,沒有勇敢地指出是人和程序的問題,像把責任推給「死物」。

  香港的教育問題何其多。另一個近期備受關注的,就是教科書的價格。筆者有一位小三的小侄女,今年的新書費用就過千元,教科書經常改版、加價,包裝過份豪華、不環保,部分校方規定要買的書根本很少使用等,這些問題不用在此重複。

  既然學校同一班級用的是同一批課本,何不考慮不用學生個別地買書,而利用類似軟件集體授權方式,容許學校師生自行自由以活頁式複印,學生即使遺失了部分,都可以補印;此外,也可大量增加網上教學內容代替書本。收費方面,可由校方在學費外以版權使用附加費必收,這有何不可?

問題不在技術在決心

  現在只因無人願意拿出勇氣,挑戰現況,而最有能力領導這樣做的,當然是政府和眾多官立學校,但我們對這個夢想當然沒有期望;始終,與考評局的故事一樣,問題不在技術,只在乎人的決心。

  後記:筆者上周評論有關「中小企業培訓基金」的結束,得到工貿署副署長來電回應,當局實在有以記者招待會、商會通訊及報章廣告公布,所以不能說是「靜悄悄」,在此筆者感謝副署長的資料;不過,始終看到好的計劃終結,是令人惋惜的,希望政府仍可考慮重新直接支援中小企培訓的方法。

刊載於《信報》2005年8月22日

Monday, August 15, 2005

支持中小企切勿短視

It is a pity that the SME Training Fund has been eliminated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support in Hong Kong is insufficient and treated like welfare, and not investment into a knowledge economy, which is what it should be.


支持中小企切勿短視


  筆者所屬的中小型企業,最近僱員和僱主有需要參加一些課程,接受培訓,筆者立刻想起香港政府令人讚賞、非常成功地支持企業和員工自我增值的「中小企業培訓基金」,豈料筆者一登上工業貿易署的網頁,才發現這個資助計劃已「靜悄悄」地壽終正寢,被劃上了不完美的句號。

  原來,工貿署在今年71日起停止接受新的培訓基金資助申請,取消時無聲無息,反不像數年前向業界大事宣傳「中小企業資助計劃」的推出。中小企業委員會當年也舉辦論壇,向各業界商會諮詢意見,改善這個資助計劃;但事到如今,沒有諮詢,計劃取消了也不作另行通知。

  筆者唯有再上網查找工貿署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才知道56日,工貿署曾向立會財委會要求批准更改「中小企業資助計劃」,其中包括取消培訓基金,並得到財委會批准,但該日的會議紀錄在差不多三個月後仍未上網,故不知道當日各議員有何辯論,總之,當日議程中所有事項,皆獲通過。

資助本末倒置

   工貿署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出,既然有其他對教育與培訓的支援,例如「持續進修基金」、「技能提升計劃」、「職業英語培訓資助計劃」等,加上職業訓練局 和再培訓局的課程,為免資源重疊和得到中小企業委員會同意,「中小企業培訓基金」就成為「中小企業資助計劃」第一個「犧牲者」。

  筆者不同意計劃有資源重疊和培訓基金不再存在需要的理由,相反地,短視的香港企業往往在經濟稍為好轉時就忽視提升企業和員工能力的必要,政府取消培訓基金,正好傳遞了錯誤的訊息。

  政府提出所謂資源重疊的其他支援,都是主要向個人提升的,與向企業提供的「中小企業培訓基金」,在性質、目標和成效都不同。「中小企業培訓基金」不以預設課程名單作限制,對申請者特別方便及具彈性,而工貿署批核也能有效把關。

  相反,教育統籌局屬下學生資助辦事處管理的「持續進修基金」卻限制多多,最初開設時竟然不接受學位持有人申請,完全不公平、不利中產人士,更有違鼓勵全民持續進修,把提升知識型經濟所需人力資源一事,當作福利來辦。

   而且,該基金只主觀和選擇性地限於修讀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商業服務、旅遊業、語文(英文、中文、普通話、法文、德文、日文)、設計、創意工業、工作間 的人際及個人才能範圍內預先批核的課程,沒有包括學位課程,連一些電腦相關課程也沒有,只有算是設計或創意工業的,例如數碼娛樂、動畫製作等,才「有幸」 被納入。

   想學習其他電腦語言或應用?自己全費出錢吧,政府不鼓勵你進修這些哦!為行政審批方便,或恐怕濫用,而限制教育和培訓範圍及方向,又是本末倒置了。筆者 過往很喜歡「中小企業培訓基金」的做法,很希望「持續進修基金」能更像「中小企業培訓基金」,結果失望地是相反方向的移動。

新加坡大手筆

  參考一下其他地區,看看人家怎辦。新加坡的培訓支援計劃五花八門,從提升至小學、中學程度的基層支援,至專為專業人士轉移技能的都有,只是與資訊科技有關的,就有最基層的「國家IT認知計劃」至專業程度的「重要資訊通訊科技資源計劃」(學費資助每年可達三千五百坡元、另考試費達每年一千五百坡元,屬轉業者更可得最高最多三個月每月八百坡元的津貼)、「電子商業理解計劃」(上限二千坡元)等,向個人或企業資助的都有。一坡元約值港幣四元七角,相對我們「持續進修基金」,一生人上限只港幣 一萬大元!

  剛看到另一篇報道,蘇格蘭政府宣布向每一名成年人提供一百英鎊,用作參加資訊及通訊科技培訓,令所有人有機會得到基本訓練,已有基本知識者就能更易達到正式認證。

  似乎,在培訓支援上,香港在基層或在專業上,也要加大力度,增加鼓勵,而非見(經濟)好就收,反要乘勝追擊地投資人才和知識,支持中小企,而不要再那短視了!


刊載於《信報》2005年8月15日

Tuesday, August 09, 2005

百度之後 何以為繼?

The long anticipated IPO of Baidu cumulated up in a spectacular outburst of a 354% rise. It's all a matter to timing of the market, especially that the US doesn't offer any other more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And, it helps to be labelled as China's Google, of course.


百度之後 何以為繼?


  百度上周五晚終在納斯特市場上市了,香港時間周五晚筆者就寢時,百度股價已由上市價二十七元(美元.下同)上升近倍,一覺醒來,原來百度竟然在首日上市勁升至三倍半有餘,當日內最高更曾急升四倍,成為納市自2000年來,股份首日上市升幅最高的紀錄。

  科網熱潮,重現人間?一家上季度收入只有約八百萬元的「外國」公司,竟然可以令美國及全球投資者瘋狂,把這公司的市值推高超過四十億元,所為何由?

  上市的一刻,百度的總市值接近九億元,是淨收入的四十二倍,當日最高更曾升逾四倍!相對之下,雅虎與Google股價都只是其淨收入約十九倍。

  最簡單地解釋原因,就是Google效應。百度什別的都不做,只做搜尋器,你認為Google值錢,百度就是中國版本,其他什都不用多講。嘩,這不是dotcom重現江湖?

Google效應

  就像雅虎是Google上市前的投資者一樣,Google也是百度的股東之一,之前更曾傳出Google要收購百度的消息,更是引人入勝。

  其實,百度股價所以能在首日暴漲至此,原因之一為集資的規模較細,只有四百多萬股,集資額僅一億九千多萬元。不過,百度的盈利和規模都比Google上市時小得多,雖然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比較高。

  與Google上市日情況比較,時值2004年8月,Google每股八十五元好像真有點貴,但不足一年已升至超過三百元,數字上這都令人覺得百度定價「合理」,投資者豈不爭先恐後地要博一博?

  原因之二,是在美國本土之內,真的找不到這種刺激,再加上「中國熱」,而且安全又具概念誘惑的,始終,中國在美上市的網絡股公司如網易及程等,大部分都保持穩定健康的增長。美國本土的下一個上市真命天子,都未必能達到這樣的吹捧層次。

  雅虎估計,全球網上廣告年增長34%,品牌廣告年增長23%,搜尋式的關鍵詞廣告則更有50%增加,這些預期已經蠻不錯,但相對有估計而又不難相信,中國的搜尋式廣告將增長四倍達到近七億元之數,而百度由2002年至預計2006年每年過倍增長率,盈利又高近收入的40%,實不難理解外國基金何以對它趨之若鶩。

  百度值不值得這種市值?實在無法理性判斷,這本身就是市場定律的一部分,總之,一個高增長的市場缺乏選擇,就難免有點不理性亢奮。但百度現象令人更明顯看見,比之前盛大等中國網絡公司成功在美上市更清楚證實的,是中國的經濟實力。

  即使美國等國家政府或政黨可用政治手法阻礙中國企業企圖買入歐美的資產,但若然資本市場仍然是開放的,歐美投資者的錢和利益關注,只會繼續流向中國,結果是,他們能容許中國「感冒」嗎?

加速香港邊緣化

  不過,在另一角度分析,其他亞洲地區,甚至香港及台灣,都沒有受惠,因為無得「一齊玩」。與中國內地算有較特殊關係的香港,有什對策,能好好把握時機?

  內地至今的成功例子,都仍是「中國版本」為主,除了如盛大這類網股之外,大多都不算有很高度創新,倚賴的只是中國市場夠大,而在盛大、百度之後,也沒有明顯的下一個同等級數或素質的網絡企業。若然我們仍能假設香港有些人和企業擁有好的創意和國際視野,但缺乏市場規模和進入內地市場的技巧和資金,而本地和海外的資金又只願意投向內地,這個隔縫必要被打通,否則,中國的發展愈成功,反而加速香港的被邊緣化,那就不妙了。


刊載於《信報》2005年8月8日

Monday, August 01, 2005

莫視病歷公私營互連為洪水猛獸

Free flow of patient information will be critical to the healthcare reform, and all sector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look at it with an open mind. In fact, many people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hould envy what we have in Hong Kong, which we all take for granted.

莫視病歷公私營互連為洪水猛獸

     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發出未來醫療服務模式討論文件,題目為《創設健康未來》,內容中有一項與資訊科技應用關係密切的,就是「促進病歷流通」部 分。文件指出,為確保善用資源,公私營醫療系統的病人可以雙向流動,有必要訂立制度,在病人同意下讓病歷流通,這對兩個系統之間的轉介和共同護理能否成功,具關鍵性作用。

  文件提到:「短期目標應為所有普通科門診診所和專科門診診所的病人提供隨身帶的病歷,並鼓勵私家醫生配合。長遠來說,我們認為應發展一套全港資訊系統,以便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的醫護人員可輸入、儲存和檢索病人病歷。同時,有關病歷必須得病人親自授權,才可被查閱。」

不應預先否定

   生福利及食物局周一嶽在立法會解話時,曾以智能身份證舉例,部分傳媒就以「把病歷儲於智能身份證,是否安全?對個人私隱有沒有危險?」首先,智能身 份證的儲存量有限,沒可能容下一個人的整套病歷,如果身份證只用作核實病人身份之用,則與目前做法無異,但如果確實有部分病歷記錄在身份證上,這些內容可 包括些什,許可在哪種情況下可供誰人開啟,這些都是程序上要詳細考慮清楚的執行問題,但市民不應以「恐懼電子化」的心態預先否定。

  另外一個要注視的網絡安全問題,是把現在公營醫療機構的病歷系統向外與私營系統連接後,如何保障整體網絡安全,包括處理資料外洩、電腦病毒、間諜軟件及木馬程式等問題,換句話說,病歷系統與外連接後,如何保障資料保安和面對更可能被入侵或攻擊的危險。

   不過,促進病歷電子化及流通,是值得支持的,有關這課題的討論,也正在美國參議院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議員聯合支持的「優質醫療聯網法案」,目的是建立國家政策鼓勵醫療機構採用資訊科技,檢討及制定病歷資料流通的標準,並成立全國統籌管理機構,兩黨議員希望把美國至今仍以紙張紀錄為主的 醫療系統,提升至電子化,藉以減少失誤,降低成本,節省時間及保障病人權益甚至生命,法案已通過小組委員會,還要提交參眾兩院,而醫療電子化也是布殊政府 一直支持的。

私營部門系統遠遠落後

  美國聯邦政府估計,30%的 醫療支出浪費在多餘或重複的測驗、文件處理、資料抄寫等,以致平均每個醫生就需要四個「跟班」;錯誤招致的人命和健康損失,更無法計算。利用電腦化醫療紀 錄系統,每年可節省一千四百多億元(美元.下同),平均每個家庭每年省下七百多元;布殊早前建議的醫療資訊科技計劃,投資一億二千五百萬元作示範工程,加 速推行進度。

   難以想像的是,先進如美國,在這方面是如此落後,相比之下,香港的公營醫療機構電子化,包括電子診症系統,都做得非常好,大概因為有醫院管理局一體化投 資及推行之利,該系統在全球是具先進地位的,但私營醫院和私家醫生就遠遠落後了,這不平衡對病人權益甚至生命安全絕不是好事,要鼓勵私營部門追上水平,刻 不容緩。

  另一個有趣的比較,是最近由Accenture在美國做的調查,發現除了90%人認為電子病歷可改善醫療素質和減了失誤外,93%受訪者希望急救人員可以查看他們的病歷資料,僅超過一半的人更願意支付至少每月五元的費用,把自己的醫療資料以電子方式儲存!在香港,使用公共醫療系統的市民,早已免費得到比這種服務更佳、更全面的照顧。

  反之,美國有不少人,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和老人家,要自掏腰包來把病歷透過如FollowMeRedMedic等資料服務商上網,甚至抄下USB硬盤隨身帶,以便醫生能夠查覽,一般基本收費每年三十元,還要自己花時間和精神管理更新病歷內容。

   香港市民多幸運,免費得到「五星級服務」,專業醫護人員為他們免費管理及存放病歷、掃描圖象、什敏感,吃過什藥,只要在公立系統內的都記錄得一清二 楚。事實上,不少護老院都渴望能分享得到這個資料庫,若能加強對長者照料,這定必是件好事;有需求的話,能否有機會逐步走向用者自付?

服務具商機

   有適當監察的話,電子病歷紀錄服務能否在香港也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尤其當愈來愈多人要在香港以外包括內地檢查自己的個人健康資料,或讓當地醫護可 以得到這些資料,在急救等情況使用,保險公司又可否與公共醫院的資料庫聯網,為客戶在公共系統外就醫時提供查用,尤其在境外時候,以作為增值的收費服務之 一?

刊載於《信報》2005年8月1日

升值對科技業利害相抵

The effects of the re-evaluation of the RMB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y balance themselves as prices of import and exports go up or down, in an increasingly bilateral relationship. What are the likely effects on the tech industry on both sides and are there any impacts on the tech investment climates? [From The Sun, August 1, 2005]

http://the-sun.com.hk/channels/fina/20050801/20050801014402_0002.html

Blog潮無孔不入

Blog潮無孔不入

如果閣下是一位網民,但至今都未曾聽過甚麼是blog,筆者真的不知道可以說些甚麼。

Blog,來自「web log」的簡稱,中文內地譯「博客」,台譯「網誌」或「部落格」,香港呢,不如就叫blog 算了。

甚麼是一個blog,最簡單的說法,是一個「電子日記」(digital diary),可算是所謂「個人網頁」的演化;寫自己的blog,就叫blogging。一般來說,稱為網頁的內容變化、更新都比較少,相反blogging以「用者自創內容」(user-created content)見稱,大多數亦自由地讓來訪網民留言,更添互動。

Blog讓作者可以擁有自己的園地,就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表達自己的意見;網頁的概念與圖書館相似,但blogging卻比較接近一種文字對話的記錄,大家都可以有一把聲音參與。Blogging之能都出現和普及,全賴建立blogs的免費軟件和免費寄存服務的出現,讓用戶即使不懂網頁寫作技術,也能輕鬆管理和更新自己的內容。

去年blog熱潮得到互聯網業者開始重視,源於摩根史丹利著名分析員Mary Meeker撰寫的一份報告,雖然作者自己承認還未看清blog的商業模型為何,換句話說,弄不清怎收費,但她已經肯定blog的商機無限,真令人重新得感受科網熱潮的亢奮呵!

監察和提供搜尋網上blog世界最新發展的Technorati.com,指互聯網上已出現了一千三百五十萬多個blogs;互聯網域名(domain names)的註冊量,在2005年首七個月已新增了超過一千萬個,主要原因是blogging的興起,研究機構Netcraft相信今年新增域名的數目,必能超越2000年的一千六百萬個。

除了數量之外,blogging無疑已經是一股新的社會勢力。去年美國CBS電視台資深首席主播Dan Rather在總統大選前,錯誤以虛假文件指控小布殊三十年前當軍紀綠,事件為bloggers在網上率先揭發,結果引致Rather黯然辭職。Blog的興起本來就引起與傳統新聞媒體的比較甚至競爭,但誰也想不到blog竟然會把全美國本來最受尊敬的新聞記者打倒下來,真有點諷刺。

去年美國十一月大選時,不少專家都贊成,blog已經顯示出其影響力,從bloggers之間的激烈辨論,至投票當日bloggers們自搞「土炮式」票站統計,在各級選舉已經露了一手。一方面bloggers開始受到重視,其中有一位早幾個月更獲准以「記者」身份進入白宮採訪,但另一方面,引發起了一連串的問題,例如,bloggers是否真的擁有記者的身份,包括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權利?政治為題的blogs就好像是一人媒體,若接受廣告又會否搆成「記者」收受利益,在選舉期間的政治blogs的開支,會否計入候選人的選舉經費?

除了個人之外,企業們也開始注視,如何利用blogs,較軟性地向客戶和員工推廣某些訊息,以更「人性化」的一面,以另一種角式,補充企業網站之限制;例如,微軟在不久之前在招募bloggers,讓他們預早能試用未推出的軟件,從而能在他們的blogs內,在互聯網上把這軟件的消息和關注搞熱起來。太陽電腦總裁Jonathan Schwartz有一個公開的blog,據說對手微軟總裁Steve Ballmer也有一個不公開的blog,而兩家公司都在其內聯網中,為員工寄存他們的blogs,作工作內外分享之用,例如微軟在blogs.msdn.com就寄存了超過一千五百個員工的blogs。

企業員工搞blogging,也有讓僱主頭痛的時候,不過,吃虧的往往仍然是打工仔;今年初,一位名叫Mark Jen的Google市場部新員工,把自己上工後幾天的見聞放了上他的blog,吸引了很多的網民甚至媒體的注意,結果不久他就遭解僱了,他的blog也唯有加上一條副題:「Life after Google」。Jen說,他上了一課的教訓,是在事前必須與僱主達成共識,可為不可為。

要開始自己的blog,利用網上不少免費資源,其實非常容易,不需要懂太多電腦知識,只須登入如Blogger的Blogspot.com、MSN Spaces(spaces.msn.com)、LiveJournal.com等免費服務,跟著指示做便可。Google兩年前已經收購了Blogger,可謂早知先機,如今Blogger已是最多用戶的blog編輯及寄存服務,有八百多萬用家,但去年尾才試用推出的MSN Spaces,短短不足一年已達五百萬用戶。筆者是用Blogger的,絀作的blog網址是charlesmok.blogspot.com。Blog在中國也已經上灘,最大的blog網絡叫「博客中國」(BlogChina),網址是bokee.com

在香港方面,blog文化實在尚未普及,但在年輕人間Xanga.com就頗為流行;陸恭蕙的智庫組織思匯剛推出了一個雜誌式的blog,名叫香港博客棧(civic-express.com),博客們包括陸恭蕙何秀蘭吳志森秦家聰等,但暫時內容仍認轉載報刊等發表過文章為主,blog味尚可濃一些。

事實上,除了基本的blogs之外,「用者自創內容」潮流也帶起了一些較另類的「 blog之變種」,例如沒有絕對權威,只有所有用戶集體創作,互相改來改去的網上百科全書Wikipedia,或南韓的OhMyNews — 獨立、自主的「市民記者」參與採訪及創作,作得好,網民讀者欣賞的話,甚至能透過網上付款資助這些市民記者,除韓文外,難得還有英文版服務。這個新潮流叫「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ing)或「社會網絡」(social computing),反映用戶參與相互交流的特性。

刊載於《CUP》2005年8月第4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