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8, 2006

香港國際電腦會議

香港國際電腦會議

  筆者近期在這欄集中探討的,是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產業在香港長遠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和重要性,尤其是與中國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在這過程中,除了要有政府的鼓勵和推動之外,產業如何檢討及增強本身的競爭能力,也非常重要。

  過去數十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在應用創新和基礎建設上─但就因為多個原因,包括缺乏有效的行業自身統籌,故可以說是尚未能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政策和實際的行動;不過,近期因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要求科學化和自主創新,所以本港有關高新科技發展的討論,又有點起色。

地位獲認同

  例如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吳光正,也特別在提交予立法會的年報中指出:「隨中國對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需求日增,有關的採購及技術轉移活動頻繁,形成了一股龐大市場力量,需要一個專門的交易市場處理,而香港因勢利導成為服務內地和區內的科技交易中心。」雖然貿發局的意思仍是把重點放在交易,與深圳合作研發及生產,協助內地企業把科研成果商品化及向海外市場推銷,以及為外國公司開拓內地市場,並沒有對香港過往與現在自主創新成果帶來的商機,給予足夠重視,但總算是認同了科技產業的地位。

  所以,香港電腦學會在91314日舉行的香港國際電腦會議(www.hkcs.org.hk/hkicc2006),正好趁這個時機,為業界提供好機會,展開檢討及交流,以求達致為產業定位和推動發展策略向前邁步。會議的主題正是「ICT持續發展,共創無限前景」,內容亦是以兩個維度探討這個產業的能力與發展。

  香港的資訊科技的強處一向首推我們的應用能力,由以科技支援核心產業,以至開發科技主導的產品和服務,皆有很好的成績和發展基礎。

  會議內容的第一個維度選擇了四個主題應用範圍,分別為銀行與金融、物流、電子政務和數碼娛樂,以反映香港的傳統優勢及新機遇,一方面顯示香港如何繼續以資訊科技提升香港主要服務行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為香港爭取新的發展空間。

  電子政務和數碼娛樂,皆是國家在「十一.五」期間點名發展的項目。

  至於會議內容的第二個維度,會從四個角度探討香港資訊科技產業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及所需要素,包括技術開發、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人為資本和產業領導,從業界運作發展模型、區內競爭及定位,以至政策導向的角度,為香港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尋覓路向。

國際交流

  這四個主題討論分別邀請了新加坡、日本、印度和英國的官員、學者和顧問參與,希望可藉此借鏡海外發展經驗,以及了解這些國際對手或夥伴對香港發展的意見。

  令筆者特別期待的主要講員是日本NTT DoCoMo多媒體服務高級副總裁夏野剛先生。作為非純產品式的科技服務,i-mode流動電訊服務營運模式的成功,在於超越簡單的技術優勢,創造出最合適的使用者付費和利潤分享模式,而且至今仍能保持競爭優勢;這對整個區域的產業來說都是上佳的成功例子,值得我們參考。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8月28日

Sunday, August 27, 2006

Chinese Wikimedia Conference 2006 (Day Two)

Links to CWMC 2006 sites, photos, blogs and press coverages:
http://meta.wikimedia.org/wiki/CWMC_2006/%E6%AA%94%E6%A1%88
http://zh.wikinews.org/wiki/Wikinews:2006%E5%B9%B4/8%E6%9C%88/26%E6%97%A5



The panel on "free knowledge" with (from left to right) Erwin Huang, Ip Iam Chong, Francis Lee and Zunix Ling.


Chinese Wikipedians with Jimmy Wales at the close of the conference!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Chinese Wikimedia Conference 2006 (Day One)

I was on the panel on Digital Public Sphere in the Chinese Wikimedia Conference 2006.


(Left to right) Edmon Chung, Christine Loh, Sin Chung-Kai, Jimmy Wales, and myself.

Tuesday, August 22, 2006

香港貢獻十一.五

香港貢獻十一.五

  「十一.五」綱要明確要求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推動政府及行業信息化。香港能在這方面做些什?

  國務院信息工作辦公室主任、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在去年9月就「十一.五」信息化工作重點作出報告,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信息化是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當時,王部長提出了五個重點工作。

  首先,是「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中應用,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推動三農(農民、農業、農村)問題有效解決」,具體工作包括改進資訊基建、加強農業信息服務、提供農村地區的信息產品、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中小學接入互聯網等。

  也許我們認為香港沒有農村工作方面經驗,但香港在資訊基建、教育、數碼共融都有很好的成績,若然找到能貢獻國家三農發展的地方,即使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商機,也不失是香港幫助國家發展的方法之一。

資訊產業優勢

  第二,是「加強資訊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斷增強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說明白點,即推動產業資訊化,提高經營效率和管理水準,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務,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動應用資訊技術對高能耗、高功耗和高污染行業的改造。在這些方面,香港的優勢就開始明顯了,香港的服務業、製造業的資訊科技應用成績和對這些行業的增值,是有目共睹的,過去主要問題是本土市場的規模限制,如今,這不正是我們期待的機會?

  第三和第四,是「加強資訊技術在社會領域的應用,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創造和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及「加強資訊技術在政府管理領域的應用,加強行政能力建設,提高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水準」,是一系列與電子政務相關工作,包括提高城市管理、改善公共生管理、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加強社會保障資訊化、發展城市應急和預警體系等建設、加強資訊安全基礎工作;無疑這些需求就更「開正」香港的強處。

  不過,在內地政府和醫療系統引進創新或採購,是官方行為,一方面香港政府必須積極和直接地為香港的資訊產業「開門」,另一方面香港政府更要加快和永久地清除本身對行業的一些障礙,例如對供應商為港府提供方案服務後的種種過分保護政府的知識產權限制。為了迎接這些機會,香港的資訊科技產業也要「長大」,對內外以整合等方法加大規模,強化競爭力,才能「接球」,行業與政府如何互動以達到這目標,就是香港過往所欠奉的產業政策了。

  第五,是「加強資訊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為和諧社會提供充實的競爭動力」,翻譯過來,即是說發展現代資訊服務業、數碼內容產業、數碼娛樂產品、網路教育等,這很明顯也是香港的強點,是港府近年大力發展的範疇。既然如此,港府何不正式向中央提出進一步利用香港的各項優勢,包括知識產權保障、專業服務基礎、資訊自由、中西文化交等,確立香港的基礎建設如數碼港成為國家數碼內容產業中心,尤其在產業國際化方面,香港真的有此能力。

推動自主創新

  「十一.五」提出自主創新和引進先進技術和體制的目標,國家雖然希望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尤其在技術標準上,以發揮和充分利用中國市場影響,但在中國專利權數目排在世界十大以外,而且專利權中三分之二是外國公司在華申請的實況下,在文化和體制上以引進先進技術來推動和為自主創新加速是「十一.五」明確的要點工作,香港應該是引進知識資本創造和管理模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以服務全中國的不二之選,這又是另一個港府務必應爭取的角色,除了對科技產業的鼓勵之外,對本地的法律、財務、管理顧問等專業更有直接和可觀的利益。

  總之,香港將會如何回應國家「十一.五」信息化,是對香港建立未來新競爭力的一個機遇,也是一個考驗。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8月22日

Sunday, August 20, 2006

2006 中文維基年會 / Chinese Wikimedia Conference 2006 (Announcement)


2006 中文維基年會

由全球最大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社群所舉辦,香港互聯網協會協辦的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現正接受報名。維基百科是國際非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旗下最大的一個項目。

是次於香港召開的年會為中文維基百科首次跨地區性大會,主要目的在於讓世界各地參與中文維基計劃的維基人見面,並透過舉辦中文維基年會,討論與中文維基的各項議題,利用群體的力量來解決中文環境中所遇到的問題。並藉由年會的過程,提高中文維基人對編輯環境和相關法規的了解,和參與維基相關計劃的維護工作的熱情,促進各地中文維基的推廣,鼓勵使用華文的人參與知識分享和內容開放的工作。

為期兩日的年會活動相當多元化,包括演說、論壇、工作坊及分享會等,主題圍繞維基媒體計劃的內容、技術、政策以及當中的社會科學。年會很榮幸邀請到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士先生及香港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單仲偕先生等多名嘉賓作為講者。

活動詳程︰
日期︰ 82627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 蒙民偉工程樓

費用︰ $50 報名費

報名︰ http://www.cusu.hk/cwmc2006/reg.php

主要內容︰
Wikipedia
創辦人 Mr. Jimmy Wales - 主題講座

陸恭蕙女士、立法會議員單仲偕先生 Mr. Jimmy Wales - Emergence
of the Digital Public Sphere

(除以上兩項目為英文外,其他內以中文粵語或普通話發表)

更多年會內容及其他資料可參考︰ http://meta.wikimedia.org/wiki/CWMC_2006

Chinese Wikimedia Conference 2006 (CWMC 2006)

The First Chinese Wikimedia Conference 2006 (CWMC 2006) is a reg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Wikimedia Foundation for Wikimedia projects in Chinese. It serves as the first cross-territorial gathering for contributors of Chinese Wikimedia projects across Mainland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around the world. It also provides a forum for the discuss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Wikimedia projects in the region. CWMC 2006 will be held on August 26 and 27 in Hong Kong, three weeks after Wikimania 2006 in Boston. CWMC 2006 is co-hosted by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Chapter.

The goal of the conference, to be held in Hong Kong on Aug 26-27, 2006, will be to foster discussion and networking of Chinese wikipedia memb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onference will serve\ as a forum for participants to share issues faced by Chinese wikimedia and digital public sphere in general, and to explore solutions through group engagement. The conference will also allow participants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editorial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regulations globally that wikimedia faces. With the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from wikipedia members worldwide, the conference will also encourage mor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using public and their knowledge and open content.

The two-day conference will include a keynote address by Mr Jimmy Wales,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Wikemedia Foundation, and other panels and sessions by noted speakers from the region. Topics that will be covered include the content, technology, policy and social science issues around the Wikimedia project. Other invited speakers include Legislative Councilor Mr Sin Chung-Kai, Ms Christine Loh, etc.

Activities Details:

Date: August 26 and 27

Venue: William M.W. Mong Engineering Buildi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ee: HK$50 registration fee

Register: http://www.cusu.hk/cwmc2006/reg.php

The conference will be conducted in Chinese (Cantonese and Putonghua) except the keynote address and panel on Aug 26 morning, which will be in English.

O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ference: http://meta.wikimedia.org/wiki/CWMC_2006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Harbin Ice Lantern Festival in Cityplaza



My little niece CC

Monday, August 14, 2006

經濟峰會難望有新意

經濟峰會難望有新意

   行政長官曾蔭權舉辦「『十一.五』規劃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十一.五」規劃作為2006201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闡明國家戰略意圖和政府工作重點,以引導市場行為,對奉行自由經濟的香港特區,如何與國家各地區和人民協調行動,達到「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不獨是給香港的機會,也是我們的責任。

  「十一.五」規劃的指導原則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其中強調的原則包括保持經濟平穩但較快的發展、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協調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及深化改革開放。

自主創新

  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藉以加快建設中國式國家創新體系。然而,中國的客觀現實卻是經濟快速增長,而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而自主創新戰略是指「企業依靠自身的努力產生核心技術或概念的突破和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創新行為的綜合」。

  自主創新的措施和途徑,包括健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引導企業加大投入技術創新和研發、加強創業投資的融資渠道、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建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十一.五」規劃重視如何強化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對內即由科研機構、大學、企業、政府等組成的網絡,對外就要注重國際科技資源的合作和交流,並建立有效和國際化的知識資本管理和保障環境。

  推動自主創新,是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其中更以提升電子訊息製造業為首,「根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總體趨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光電通訊、無線通訊、高性能計算及網絡設備等訊息產業群,建設軟件、微電子、光電子等產業基地」,綱要列出的重大專項工程,第一是集成電路和軟件,第二就是新一代網絡,包含下一代互聯網、數碼電視網,也特別提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通訊示範網」。

  總結而言,國家「十一.五」規劃核心是經濟、社會發展,而除了發展現代化農業外,就是以科技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整體的訊息化,建設創新型國家體系,推進成為具創新精神的人才強國。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香港應如何回應國家發展目標、戰略、過程及各項具體工作,令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都能更快速、更成功?

  筆者相信,「十一.五」規劃要求國家進行的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也同樣是香港所需要的;很多香港人一提到高科技就覺得香港不行,其實只是香港不肯,而且國家創新體系研究明確證實,建設關鍵不單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也同樣重要,而科技中介服務,包括提供技術支援、訊息、人才、金融、法律、知識產權及政策等方面的管理、諮詢、培訓和評估服務。香港在技術和制度上,都有條件、能力,甚至有責任,要回應國家對自主創新的發展。

名與實

  所以,各界以至國家,對特首年底訂出香港的「十一.五」規劃策略是有期望的,畢竟「十一.五」規劃都快過去了五之一,但以911日經濟高峰會的成員名單與組合看來,難免令人有點隱憂,因為四個專題小組分為「商業及貿易」、「金融服務」、「航運、物流及基礎建設」及「專業服務、創新科技及旅遊」,只是把所謂四大支柱產業四合為三,加一個看似為大老闆成員而設的商貿「太上小組」,勉為其難地加入創新科技名義,卻無創新科技成員之實,只有一兩位老牌電機電子廠家,整體地很難令人期望有太大新意。

  當然,僅一日的經濟高峰會後,各專題小組仍要深入討論,年底前向特首提交一份包括須跟進項目具體建議的「行動綱領」。希望港府不要再繼續偏聽大企業,維持一貫短視和缺乏產業政策的做法,真正地配合國家目標和全球經濟大勢,重新重視科技創新,這對國家對香港,才是正確方向。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8月14日

Monday, August 07, 2006

Lights Out HK (8pm, August 8, 2006)

香港不要做「守財奴」

香港不要做「守財奴」

  發展以「創意主導」及「以人為本」的知識型經濟,政府的角色十分重要,因為政府的政策將直接及間接地影響社會環境、基礎建設、產業發展,但特區政府顯得處處準備不足,領導能力不夠,尾巴拉腦袋。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上周在《香港家書》說,香港在每個經濟周期,須要動用近九百億元以上儲備,現在的三千億元儲備不能支持「多個經濟周期」;然而,處理國家或地區經濟與倚靠收入維生的家庭預算,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國債(雖然香港不是國家)或赤字與你我入不敷支不能相比,從美國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創出國債起,「不過分」的國債和赤字對經濟是好是壞,並無定論。

乏承擔

  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目標應該在調控和推動經濟發展,不應僅在數算錢還有多久用完。可惜,《基本法》第一○七條指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常常受到過分保守的解讀,既然香港沒有結構性赤字問題,只有周期性赤字問題,為了刺激未來經濟生產增長而產生短期收支不平衡,是為香港未來競爭優勢作投資,有什問題?

  轉個話題作例子。早前在電視鏡頭前,特首對運輸署引入先進科技處理交通事故進度落後,未能提升通報效率提醒駕駛者避過交通擠塞,公開動了一點氣,也許可加添些強政勵治的氣氛,但引入新科技進度緩慢,又豈是署方單方面問題?就像眾多類似個案般,執行部門既怕推出新服務後無人問津,與私營機構合作時,庫務署又怕不能收回「成本」,甚至要求分人家未來賺的錢,否則又怕會受到審計署責難,結果,同一種守財和缺乏發展意識的行政理念,再次當道。

  只要有創意,有決心,實不難化危為機。例如,一直有駕駛者希望能從流動網絡收到緊急交通消息,但礙於香港的短訊收費偏高,令私營機構因擔心成本而卻步,政府與業界又能否「跳出盒子外」想一想,除了短訊之外,其實有其他技術提供除網絡數據費外「用戶免費」的服務(申報利益,筆者的公司就能夠);長遠來看,為什香港仍然拒絕推動和建立全港無線寬頻網絡?若有全港公共WiFi網絡(未來提升WiMAX),不要說文字交通訊息,直播全港交通攝錄機也沒問題。

  一個小小例子看到,原來政府一件事的「不為」,是與財政、科技、電訊等政策緊扣的,運輸政策只是最後執行結果。港府拒絕像全球不少城市推動建立全城無線寬頻網絡,是因為不願意「得罪」3G網絡商,也不像台北市政府主導「無線新都」般看到投資未來,領先無線網絡產業從晶片至手機、從建網至應用的全球無限商機;數年前台北市計劃在信義區作測試,反應冷淡,如果以香港政府一向做法,早已作罷;所以,難怪香港從沒考慮開始過。

  這些令我想起《聖經》裏僕人才幹的比喻,主人出國前把家業按才能分銀子給三個僕人,他們分別拿了五千、二千和一千個銀子,前兩個僕人把銀子去做買賣,賺了一倍回來,但那拿了一千的,卻把銀子埋在地下,主人回來後,賺錢的僕人得到嘉獎,但守財的那個,主人連他所有的都奪過來給別人,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沒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底子厚

  香港的外儲備名列全球十大,比德國和美國都要多,肯定是屬於拿了五千個銀子的那位,既然老天也認同香港有這份才幹,我們與其老在想怎樣加稅減福利這樣曲用「量入為出」,不如積極投資,再公平地讓社會分享回報。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8月7日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商品稅窒礙電子商貿發展

Pls click here for my article in today's The Sun about my views on GST, especially over electronic commerce. (A previous version has appeared in this blog -- click here.)

Tuesday, August 01, 2006

世界盃的中國網絡革命

茶杯 2006-08-01

世界盃的中國網絡革命

世界盃賽事曲終人散,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在一個星期內就發表了「世界盃球迷網路調查」,結果很有意思,對了解互聯網用戶使用行為,網絡在大型體育活動的角色,和認知互聯網在世界盃期間作為球迷資訊管道所發揮的作用,非常有幫助。

調查方法以隨機抽樣和電話調查,向一千多名北京市民在七月六、七日,即最後兩場賽事舉行之前發問,結果找出十大結論:

〔第一〕 北京女性球迷超過四成;

〔第二〕當深入分析女性球迷世界盃資訊行為時,可以發現較大比重屬於「跟隨性球迷」,即跟隨家人收看,而不是自覺主動收看;雖然如此,女性仍然應該是球迷中不可小覷的目標群體;

〔第三〕年輕、學歷較高,都是球迷與普遍網民的共通點,兩者加起來,使互聯網在北京球迷中的滲透率達到七成,遠高於互聯網在一般人群中的滲透率;這意味?饇w對球迷這目標群體的企業營銷策略,需要重視利用互聯網這個渠道;

〔第四〕總體而言,電視、報紙、互聯網、是本屆世界盃中北京球迷最為重要的三個資訊來源;

〔第五〕:隨著互聯網網的深度發展,互聯網在球迷中的滲透與影響逐漸增強;與此同時,報紙和廣播的地位則在逐漸下降;雖然,無論是網民還是非網民,電視仍然是球迷的第一資訊來源,但是在特殊的群體中,互聯網已經超越報紙,成為僅次於電視的第二媒體,在經常上網的北京球迷中,使用互聯網獲取世界盃資訊的比重已經接近九成;兩個比較明顯的群體是:十六至三十歲群體,大專及以上的高學歷群體;

〔第六〕互聯網在球迷中的發展,與互聯網總體「從小眾化、精英化、補充媒體向大眾化、主流媒體的方向發展」的趨勢一致;

〔第七〕隨?鬎硎聹`度的發展和球迷熱度的上升,利用互聯網搜集世界盃相關資訊的時間相應增加,同時在網上參與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也相應增加;不過,可留意到的是,調查並沒有特別指到網民收看網上點對點串流(P2P streaming)視頻直播,一方面可能因為這些直播並非全都是獲得授權的,有些敏感,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內地大部分賽事中央台都有免費直播,所以較多人自然會在電視上觀看直播。

〔第八〕結合互聯網在球迷資訊來源中的地位,綜合互聯網軟硬體的發展趨勢,隨?騢蘢翿囓顗熄i一步改進、線民數的增加、網路意識的提升,作為資訊傳播管道的互聯網,前景樂觀;

〔第九〕即使在非互聯網行為上,北京的網民球迷較非網民球迷也更為活躍, 對任何一場賽事,網民球迷觀看直播的比例都超過觀看重播的比例;而對非網民球迷,對時間稍晚的賽事,特別是凌晨以後的賽事,他們更多的會通過重播觀看賽事;不過,網民的活躍參與,令其生活也受到更多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的,但整體上還是正多於負,例如「增強與朋友聯繫」、「提供與客戶交流話題」、「增加與家人一起時間」都排得較高,認為影響了工作效率、家庭和鄰里關係的,反而排到最低。從以上分析可見,網民的積極、多元化參與,跟互聯網作為媒體的重要性,是相輔相成的,未來企業在利用世界盃這類大型體育項目進行市場推廣,互聯網的地位必定更核心,更不容忽視。

〔第十〕是次調查也研究了利用世界盃進行營銷傳播的各大品牌的結果,其中也發現Adidas勝過Nike(可能與巴西、荷蘭提早出局有關吧),可口可樂不敵百事可樂,中國聯通略勝中國移動等。

互聯網廣告豬籠入水

事實上,二○○二年世界盃網路廣告收入還只是二千萬元人民幣,四年後這個數字已經增長了五至七倍。市場研究機構AC尼爾森公佈的數字指,今年世界盃期間,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容量將突破一點五億元。很有趣地,內地網站習慣公佈廣告收入,當中新浪網過七千萬元人民幣,搜狐收入五千萬元,TOM在網絡和無線兩方面總收入一千三百多萬元等,上線僅半年、並握有世界盃國際足協在中國首次官方授權的新傳集團也拿到了過千萬的廣告收入。

之前提及的網上點對點串流視頻直播,可以說是今次世界盃的「最佳新人」,例如,在賽事期間,悠視網(UUsee)推出了《我泡世界盃》節目,除了在自己的網路電視平台播放外,也在新浪QQPPLive等門戶網站播放,最高線上人數達到十萬人,日均瀏覽量超過五十萬人次;悠視網二百萬元人民幣的收入,雖然最多只能僅僅打平,但一種新盈利模式已經登場,難怪軟銀總裁孫正義都說:「如果未來幾年有網路公司能夠超越Google,必定出現在網路視頻直播領域。」

相比之下,香港據網絡通訊量估計,每場沒有免費電視直播的世界盃賽事,都有四、五萬人觀看內地的視頻直播,香港與內地用量比較,毫不遜色,代表著極大的商機,可惜本地媒體態度保守,三十幾年不變地以電視主導觀看習慣,卻反而把焦點負面地放在打壓用戶需求,這不單是違反市場需求、技術發展和公眾利益,更加是短視和反智的。

其實,香港相比中國內地非常缺乏類似的研究,尤其是與新媒體和新經濟服務有關的,只抱著舊所謂「支柱行業」不放,也是非常可惜,如果不知己更不知彼,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怎樣能面對?結果,香港就只能扮演現在的被動角色,和浪費擦身而過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