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01, 2006

世界盃的中國網絡革命

茶杯 2006-08-01

世界盃的中國網絡革命

世界盃賽事曲終人散,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在一個星期內就發表了「世界盃球迷網路調查」,結果很有意思,對了解互聯網用戶使用行為,網絡在大型體育活動的角色,和認知互聯網在世界盃期間作為球迷資訊管道所發揮的作用,非常有幫助。

調查方法以隨機抽樣和電話調查,向一千多名北京市民在七月六、七日,即最後兩場賽事舉行之前發問,結果找出十大結論:

〔第一〕 北京女性球迷超過四成;

〔第二〕當深入分析女性球迷世界盃資訊行為時,可以發現較大比重屬於「跟隨性球迷」,即跟隨家人收看,而不是自覺主動收看;雖然如此,女性仍然應該是球迷中不可小覷的目標群體;

〔第三〕年輕、學歷較高,都是球迷與普遍網民的共通點,兩者加起來,使互聯網在北京球迷中的滲透率達到七成,遠高於互聯網在一般人群中的滲透率;這意味?饇w對球迷這目標群體的企業營銷策略,需要重視利用互聯網這個渠道;

〔第四〕總體而言,電視、報紙、互聯網、是本屆世界盃中北京球迷最為重要的三個資訊來源;

〔第五〕:隨著互聯網網的深度發展,互聯網在球迷中的滲透與影響逐漸增強;與此同時,報紙和廣播的地位則在逐漸下降;雖然,無論是網民還是非網民,電視仍然是球迷的第一資訊來源,但是在特殊的群體中,互聯網已經超越報紙,成為僅次於電視的第二媒體,在經常上網的北京球迷中,使用互聯網獲取世界盃資訊的比重已經接近九成;兩個比較明顯的群體是:十六至三十歲群體,大專及以上的高學歷群體;

〔第六〕互聯網在球迷中的發展,與互聯網總體「從小眾化、精英化、補充媒體向大眾化、主流媒體的方向發展」的趨勢一致;

〔第七〕隨?鬎硎聹`度的發展和球迷熱度的上升,利用互聯網搜集世界盃相關資訊的時間相應增加,同時在網上參與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也相應增加;不過,可留意到的是,調查並沒有特別指到網民收看網上點對點串流(P2P streaming)視頻直播,一方面可能因為這些直播並非全都是獲得授權的,有些敏感,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內地大部分賽事中央台都有免費直播,所以較多人自然會在電視上觀看直播。

〔第八〕結合互聯網在球迷資訊來源中的地位,綜合互聯網軟硬體的發展趨勢,隨?騢蘢翿囓顗熄i一步改進、線民數的增加、網路意識的提升,作為資訊傳播管道的互聯網,前景樂觀;

〔第九〕即使在非互聯網行為上,北京的網民球迷較非網民球迷也更為活躍, 對任何一場賽事,網民球迷觀看直播的比例都超過觀看重播的比例;而對非網民球迷,對時間稍晚的賽事,特別是凌晨以後的賽事,他們更多的會通過重播觀看賽事;不過,網民的活躍參與,令其生活也受到更多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的,但整體上還是正多於負,例如「增強與朋友聯繫」、「提供與客戶交流話題」、「增加與家人一起時間」都排得較高,認為影響了工作效率、家庭和鄰里關係的,反而排到最低。從以上分析可見,網民的積極、多元化參與,跟互聯網作為媒體的重要性,是相輔相成的,未來企業在利用世界盃這類大型體育項目進行市場推廣,互聯網的地位必定更核心,更不容忽視。

〔第十〕是次調查也研究了利用世界盃進行營銷傳播的各大品牌的結果,其中也發現Adidas勝過Nike(可能與巴西、荷蘭提早出局有關吧),可口可樂不敵百事可樂,中國聯通略勝中國移動等。

互聯網廣告豬籠入水

事實上,二○○二年世界盃網路廣告收入還只是二千萬元人民幣,四年後這個數字已經增長了五至七倍。市場研究機構AC尼爾森公佈的數字指,今年世界盃期間,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容量將突破一點五億元。很有趣地,內地網站習慣公佈廣告收入,當中新浪網過七千萬元人民幣,搜狐收入五千萬元,TOM在網絡和無線兩方面總收入一千三百多萬元等,上線僅半年、並握有世界盃國際足協在中國首次官方授權的新傳集團也拿到了過千萬的廣告收入。

之前提及的網上點對點串流視頻直播,可以說是今次世界盃的「最佳新人」,例如,在賽事期間,悠視網(UUsee)推出了《我泡世界盃》節目,除了在自己的網路電視平台播放外,也在新浪QQPPLive等門戶網站播放,最高線上人數達到十萬人,日均瀏覽量超過五十萬人次;悠視網二百萬元人民幣的收入,雖然最多只能僅僅打平,但一種新盈利模式已經登場,難怪軟銀總裁孫正義都說:「如果未來幾年有網路公司能夠超越Google,必定出現在網路視頻直播領域。」

相比之下,香港據網絡通訊量估計,每場沒有免費電視直播的世界盃賽事,都有四、五萬人觀看內地的視頻直播,香港與內地用量比較,毫不遜色,代表著極大的商機,可惜本地媒體態度保守,三十幾年不變地以電視主導觀看習慣,卻反而把焦點負面地放在打壓用戶需求,這不單是違反市場需求、技術發展和公眾利益,更加是短視和反智的。

其實,香港相比中國內地非常缺乏類似的研究,尤其是與新媒體和新經濟服務有關的,只抱著舊所謂「支柱行業」不放,也是非常可惜,如果不知己更不知彼,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怎樣能面對?結果,香港就只能扮演現在的被動角色,和浪費擦身而過的機遇。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