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5, 2007

多管齊下慎防網絡事故

多管齊下慎防網絡事故

  去年年底因地震破壞海底電纜而造成的互聯網服務中斷事故,發生至今已經兩個半星期,雖然有關海纜修復情況的資訊仍然有限,完全修復依然近乎「無期」,不過,大部分用戶已經因應網絡速度下降,適當調整其使用習慣。業界方面,已開始放眼未來應如何面對類似事故,上周中一些相關組織就共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這些組織包括代表互聯網用戶的香港互聯網協會、代表供應者的香港互聯網供應商協會、關注關鍵基建的專業資訊保安協會和資訊科技業界的香港資訊科技商會,由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單仲偕協調,提出了六點建議。

  首先,電訊管理局應把事件提上國際事務層面,與其他地區規管機構共同尋求處理未來大型跨地域網絡事故的應變機制及協調更多元化的通訊基建。在事故發生的初期,消息最缺乏,近年慣了依賴政府權威性宣告的香港人,很多都覺得電訊局沒有早點出來解話,令市民很無助;電訊局雖然掌握不到全面資訊,但若然仍然有膽識出來穩定人心,那就可表現出「九一一」時紐約市長朱利亞尼式的領導能力了。

  所以,電訊管理局應檢討危機管理程序、通報機制和協調能力,並改善與海外電纜商的聯繫。不過,因為根本問題是這些事故往往發生於各國管轄之外,所以真正有效的應變機制,必須透過國際合作機制,而長遠改善及協調更多元化的通訊基建及其投資,也是需多國合作。是次事故發生至今多時,各國電訊監管機構未見協調,或者任何溝通的透明度也很低,這對各地用戶是不公平的。

堅守市場開放

  香港的電纜和衞星對外容量都是亞洲區內之冠,所以才能在這次事故中沒有受到更大損害,而香港優越的電訊基建是香港電訊市場全面開放的結果,所以,另一點建議是,基於市場主導原則,香港必須堅守本地及國際市場開放政策,創造環境以鼓勵業界投資,並利用這機會,發展香港成為區域危機處理及應變基地,吸引跨國企業利用香港設立數據及後勤中心。

  當然,互聯網供應商也有責任。儘管在這次事故中互聯網供應商不能直接參與搶修海底電纜的工作,但已盡力在能力範圍內採取補救工作,包括購買額外的電纜或衞星通訊容量、透過重組網絡頻寬來提升網絡的整體表現;供應商之間也加強了彼此間合作,共用部分網絡資源,以應付期間用戶的需求。但對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用戶來說,經濟影響仍然不小。他們用互聯網做百、千萬元的生意,但卻只倚賴一條每月收費數百元的寬頻服務線做聯繫,危機感遠遠不足夠。

  所以,香港互聯網供應商協會承諾鼓勵互聯網服務供應商訂立服務水平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和分層服務 Tier services),讓對網絡服務較依賴的企業,可按其需要選擇較優先層次的服務水平;但為了保護作為本地經濟活動的重要支柱的中小型企業,我們將會建議政府與業界共同撥出資源,提升中小企危機應變和處理能力,加強教育企業及公眾用戶,例如出版小冊子、以講座和其他活動加強公眾宣傳等。

強化技術基建

  最後,在技術規劃方面,業界會爭取改善香港對外互聯網服務的技術基建,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電訊樞紐的地位。例如,於2003年,中文大學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獲得了兩台根層(root-level)域名系統伺服器(DNS Server),當時為區內較早建設這基建的地方。該系統為域名「解碼」的第一步,可在本土進行而毋須假手外地的系統,令本地系統連接速度得以改善。未來香港要爭取設立更多作為第二步的頂層域名(Top Level Domain)的域名系統伺服器,尤其是VeriSign公司管理的.com.net

  此外,有些用戶在事故影響網絡速度期間,尤其是頭幾天,不能從其防毒軟件商或其他安全軟件商的海外伺服器下載更新;就算是微軟的自動更新也同樣受到影響。幸好那幾天並沒有大型的網絡安全的攻擊事故發生,否則後果堪虞。所以,香港應爭取這些企業在港設立更新下載伺服器。外國公司是否到香港設立業務,這是商業決定,但政府也應該由投資推廣署策劃主動邀請,相信這對香港資訊科技及通訊業,以及整體社會經濟,都是極具正面效果和有具體益處的。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月15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