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6, 2008

善用大學研究基金發展高科技

   財政司司長在早前宣布財政預算案時,建議以「一次過撥款180億元,以設立研究基金。基金及其投資收益除用以取代現在政府每年撥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研 究資助局的經費外,部分款項亦會用以支持適當的特定主題研究。」

  當時財政司司長表示,這基金肯定「政府對研發工作一直以來的支持」,而且其投資收入也 為院校提供更穩定及更多資源,以支援其研究工作。當然,學術界對這新基金普遍支持,也視為好消息,但魔鬼總是在細節當中。個多星期前香港學者協會舉辦了一 個有關這研究基金的論壇,各院校百多名的學者參與,並作積極討論。

香港研發投資偏低

  香港的大專院校研究人 員「班底」,現包括約四千名教職人員和六千名研究生,而財政司司長也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由2007至2010學年開始,逐步增加八千個研究院研究課程的 公帑資助學額,涉及的額外開支每年接近3億元」。換句話說,加錢也加人,受資助研究生數目增加一成以上。

  然而,香港花費於研發的資源一向偏低,只有GDP的0.7%,比較芬蘭3.2%、新加坡2.8%、美國2.6%,甚至中國的1.5%都是遠遠落後。城市大學新任校長郭位教授在會上提出現代世界是以技術和研究為推動力的社會,香港明顯不能容許自己在這重要範疇落後。

   這180億元研究基金的好處,在於院校日後的研究經費來自基金及其投資收益,而非政府每年受經濟環境影響而變成「海鮮價」的撥款,相對可較為穩定。不 過,學術界關注的是新撥款制度將會變成怎麼的模樣。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和屬下負責分配學術研究撥款的研究資助局的立場是,批出的撥款項目仍需由各院校以競 爭形式來爭取,絕不會作平均或比例分配給院校。

確保機制公平合理

  事實上,學者是期望得到更多和更穩定的資 源,所以希望藉此機會改善現有審批項目制度上不滿意的地方。現在研究資助局由十九位學者和業界人士組成,工作再由屬下四個學科小組輔助,分別負責自然科 學、工程學、生物學及醫學、人文學、社會科學及商科,小組在評審研究資助申請項目時,會以其名單上的專家審閱人員的意見為本。

  有學者認為審閱人員的分類不夠細,不夠專門,不足審核申請項目所需,而且審閱人員身份並不透明,項目可能遭到友校「競爭對手」為難或「抄橋」;相反,也有學者認為制度也算依照國際做法,並無不可,也不應把評審變得太複雜,成本變得太高。

  新的研究基金也說明「會用以支持適當的特定主題研究」,但這些主題由誰和依據怎樣程序定出來?若然香港政府或整體社會沒有明確發展方向,這些主題又從何定出來,或如何與深圳、珠三角以至國家策略發展配合?

  政府既然要投資這麼多資源用於大學研究,就必須好好善用,筆者希望業界多加關注,甚至參與,利用這機會為香港未來經濟轉型發展好好開路,把已呈疲態的服務型經濟,向高科技經濟進發。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5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