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9, 2008

Hong Kong: Gateway To China (1938)

Have you seen -- or do you remember -- Hong Kong in 1938? Here's a rare authentic look back in our history, highly recommended...a must see!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我反對消費券

有關香港花七十億元每人派一千元消費券的建議,筆者近日思前想後,決定維持原判,反對。

商界議員尤其自由黨大力推動消費券,《信報》主筆練乙錚稱之為「商粹主 義」。商粹一出,民粹豈能坐視?工聯會今天更進一步建議政府成立二千億元的「香港振興基金」,包括每人派消費券二千元。

消費券對刺激消費作用肯定短暫而且有限,公平性(哪些商戶可收消費券?)亦有問題,運作成本不低。對當政者而言,連政治利益都很有限,對民望短期增長作用也不大。諸君還記得不久前政府代我們交電費嗎?

七十億元的派糖,不是小數目,比由1999年起玩了差不多十年仲未洗完的五十億創新及科技基金更要多。這筆錢不能讓政客亂花!近日政府也開始懂說,創造就業是政策首要,那麼要有勇氣向商粹和民粹說不,集中直接把錢花於就業吧。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奧巴馬的CIO

「…很多人認為奧巴馬勝出有賴他的互聯網策略,那麼誰會成為美國國家 CIO?」

資訊科技分析研究公司 Gartner 在上月一份研究指出,在 2002 2008 年的資料顯示,企業的首席資訊長(CIO)需向首席財務長(CFO)報告的情況有逐漸上揚的趨勢,也有愈來愈多 CIO 認為,三年後他們將必須向財務長報告。

CIO CFO 報告並非新事,在近年很多企業的 CIO 功能「獨立」前其實這情況已很普遍。但在全球經濟危機來臨時,這趨勢是否反映 CIO「失勢」?始終,CIO CFO 的工作目標還是不太一樣,CIO 有必要向財務長「推銷」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之餘,還要與身為其上級的 CFO 合作,必須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將企業的企業及資訊架構與財務架構調整為一致。

不過還是難免令人擔憂,
CIO 劃歸 CFO 管理後就沒有前途?但有點巧合的,是正當 Gartner 報告為 CIO 前途有些「唱淡」之時,美國新當選總統奧巴馬就表示會在他的白宮創立 CIO 的新職位,成為內閣一員。很多人認為奧巴馬勝出有賴他的互聯網策略,而他進入白宮後也不會放棄科技。那麼誰會成為美國國家 CIO?這也是美國科技界近期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第一類是大型科技企業的
CEO,像 Google Eric SchmidtMicrosoft Steve BallmerAmazon Jeffrey BezosCEO 大哥們會否放棄大企業商業利益投身公職?雖然在美國金融界有很多例子,科技界會否如此是未知之數。Schmidt是出閘大熱門,因為他在奧巴馬參選時大力支持,而且他與矽谷科技界關係密切,Ballmer Bezos 是華盛頓州邦人馬,影響相對少,不過他們三人都未必得到在華盛頓有力的電訊業勢力受落。

第二類是科學家型,代表「入圍」的有
Sun Microsystems 創辦人之一 Bill Joy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Ed Felten、「互聯網之父」現任職於 Google Vint Cerf。不過,科學家能否在華盛頓政治環境下有效發揮成疑,而且 Cerf 年紀也比較大…

第三類是華盛頓自己友,像前聯邦通訊局(
FCC主席 Reed Hundt William Kennard,他們二人都是克林頓時代的 FCC 主席,也同是奧巴馬參選時的科技顧問,另外,還有 Level 3 Donald Gips InteractiveCorp Julius Genachowski,他們協助奧巴馬參選,亦是克林頓派系的民主黨自己人,Gips 曾任自稱創建「資訊高速公路」的戈爾的顧問,Genachowski 更加是奧巴馬的哈佛法律系同學,親上加親。

筆者要估的話,或說如果自己去選的話,還是相信奧巴馬會揀選一個,能駕輕就熟地面對華盛頓政治的老手。也有這樣想法,
CerfHundt Gips 都算是認識的,如果他們「高中」,讓筆者拉點關係,引以為榮,也是一樂!

刊載於《Hitech》 2008年11月27日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08

「市民就可以申請登記唔收垃圾郵件」,吓!?

今天,黃世澤兄在blog發表了一篇好文,因為今天成報報導某仁兄說市民就可以申請登記唔收垃圾郵件。咁都得,真的無話可說。同有啲人食嘢唔做嘢,做嘢打爛嘢一樣,唔識嘅人講多錯多,開口「及」着脷。不止世澤指出的錯(其實,全世界沒有任何地方設有電郵地址拒收名冊),還有那仁兄說「條例依家仲處於分階段實行狀態,所以當局係接到某一機構不斷被投訴先會作出起訴」,也是大錯特錯:《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今年初已全面實施,分階段是去年底至今年頭的事,而且分階段亦與是否不斷地被投訴才作起訴完全無關!唉,如此順口開河,創意無限,我等嘆為觀止。

Tuesday, November 25, 2008

遊蕩罪網絡版──網絡廿三條之實例

朋友藍天蔚君今天blog一篇好文--《遊蕩罪網絡版──網絡廿三條之實例》--正說出我心中話。香港的法官尤其初級法庭的有時不知為何總喜歡作道德批評,容許執法和檢察部門以這些籠統法例作catchall,其實極為不當。誠意推介,請去看看!

還有,這澳洲漫畫的訊息,正合我們送給香港政府官員!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建議政府推動十大資訊基建項目

筆者上周以香港互聯網協會IT 呼聲公共專業聯盟身份,倡議香港特區政府推動「十大資訊基建項目」,今天希望在此詳細解釋一下。

在 宣布這些建議當天的發布會上,筆者提到資訊及通訊科技產業是今次金融海嘯中遭受最嚴重打擊的界別之一,出現大規模失業的情況,之後有報章引述筆者說界別的 裁員數目可能高達一成。筆者並非想危言聳聽,其實也不想故亂猜度,但界別的裁員潮的確已經展開,有報道的包括一些銀行、互聯網供應商等,筆者所知亦包括一 些中小型企業。

每次出現經濟倒退,資訊科技功能總是先受影響,我們當然認為是短視,但企業面臨即時營運困難,這些裁減又的確難以避免,長遠 怎樣令企業更重視資訊科技是重要,但短期紓緩界別面對的困難,更是十萬火急。所以這「十大資訊基建項目」,目的不在提出長遠方案或新的想法,反而希望集中 指出一些政府已定政策,排除行政或其他障礙,加強力度,加快上馬。

利用已有資源發展

所 以,「十大資訊基建項目」包括的項目大多已在「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和近年特首施政報告出現過,例如電子市民戶口電子醫療電子運輸這些項目;另外, 在教育方面,我們建議加大及加快電子課本及內容的開發,以及在中小學的應用推廣,並提高資訊及通訊科技界別在發展中的參與程度。更直接的一個建議是,為學 校提供資源聘請資訊科技助理員,協助教師提供更佳資訊科技教育。只要在每一家中小學開設一個資訊科技老師很希望見到的職位,就能創造一千多個就業機會,而 且投資在下一代一點也不是浪費。

另外兩項建議的應用是,在旅遊食品安全。香港急需一個以地點為本的旅遊資訊服務平台,讓私人市場可參與提 供有關服務,令旅客在港獲得更佳旅遊體驗;這資訊基建比擴建什麼主題公園有用得多,也便宜得更多。在食品安全方面,這是個較新的建議,但卻正是市民所需, 香港應為食品標籤和資料庫搜尋服務建主架構及先導項目,利用條碼、無線射頻辨識系統、近距離無線通訊等技術,逐步把香港建造成應用該等技術的卓越中心,待 條件成熟時進一步推廣至其他產品,例如藥物等,並把技術和經驗出口。

以上是涉及一向的政策和服務,以下的資訊基建項目就關於橫向的軟基建範 圍。香港應利用這「危機」實現成為無線城市的宏願,協助無線網絡服務商在公共設施提供有關服務,繼續投資及宣傳無線及移動通訊應用及內容服務的發展。經濟 不景不代表網絡面對資訊保安危機減少,香港要及時增加及持續為香港的電腦事故應變中心撥款,並擴大其職權範圍,包括主動監察網絡攻擊行為。

此 外,筆者多年一直建議最急需和直接的數碼共融政策,並非花錢建什麼「小白象」社區數碼中心,是直接把資源給予有需要的人,把寬頻互聯網服務費用納入綜合社 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內的基本支出範圍,以資助受助家庭的學童。最後,在研究及開發方面,應使資訊及通訊科技公司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的程序更為便利,以 及加快有關審批工作,令已撥出的資源可更快、有效、直接地為企業所用,現階段比搞什麼河套發展都重要得多。

創造新職位為主

筆 者希望這些建議達致的首要結果是,在個別員工至整個產業層面上保留及創造職位。現在金融海嘯的最大迷思是,沒有人看見隧道另一端的光線,不知道到底有沒 有,在這情況下說怎樣派錢、刺激經濟恐怕作用不大,保留及創造就業,維持企業的健康,不單對業界有所裨益,更令整體經濟受惠,有助帶動及迎接經濟復甦。加 上我們建議的項目都是在各政策範疇內利民的投資,有利改善政府管治及市民所得服務,亦能增進社會及經濟效率。

除了這些基建項目外,我們亦促 請政府推出中小型資訊及通訊科技項目,協助界別內的中小企度過難關,各政府部門應盡可能帶頭增聘資訊及通訊科技人員,作為改善就業情况的措施。筆者與業界 發起「十大資訊基建項目」的朋友現正與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組織進行協商,增加及潤飾有關建議,然後安排與特區官員會面,具體地爭取政府把「十大資訊基建項 目」納入來年政府財政預算案之內,以及增加政府對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直接投資。做什麼項目並非最重要,合理短期可行的建議愈多愈好,最重要的是我們能積極地 利用危機,為業界和香港整體經濟創造新機會、新方向。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1月24日

Sunday, November 23, 2008

珍惜保護大澳

今天才一生人第一次去大澳,為的是與公共專業聯盟的同事視察今年水浸的情況,和特別關注海床土壤流失的問題。我們得棚屋主人熱情款待,與漁民談近年海面岸潮的變化,也出海轉了一圈了解實況。當地人士擔憂,近年由鹽田港駛出大型郵輪推起的巨浪,已經對海岸生態產生了嚴重影響,但卻乏研究了解。公共專業聯盟就此會作跟進。

今年兩次水浸也反映了當局對大澳管理之不善:沒有預警、沒有救生艇(大水浸後消防局才找來一隻),還有山邊處山泥傾瀉後的山坡竟然噴上水泥就算,完全沒有別的規劃重修計劃。大澳原來真的是個香港寶藏,我們要好好的保護。

Thursday, November 20, 2008

Submission to Legco Panel on COIAO Review

A submission was made by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IT Voice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mons in the meeting today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roadcasting Panel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in response to the review of the Control of Obscene and Indecent Articles Ordinance, and can be downloaded here.

創新,源自決心

「…創新一定是從下而上,必不能是從上而下的,所以主導在哪裡創新、怎樣創新,要各部門自己發動才有機會達致成果。」

原來,搞創新,誰也能。就是在政府裡, 搞創新也非創新、科技部門專利。


例如新加坡政府的運輸部門「地面運輸管理局」,在 11 月初宣布了一系列的新計劃,以公私營合作形式引入新的技術,應用於當地的運輸服務。計劃名為「新加坡城市運輸方案」,目標在於把新加坡打造及定位為培植新一代城市運輸應用的測試點。這些新技術方案都是環繞
新加坡政府去年初推出,為未來 15 年規劃藍圖的「地面運輸規劃」。

原來與我們的城市不同,人家政府每個部門也能主導自己政策範圍的創新,亦視之為己任。新 加坡的地面運輸管理局為例,甚至有一位 CIO ─ 首席創新長(Chief Innovation Officer),還設有一個 3,380 萬美元的「地面運輸創新基金」,至今已花了超過 800 萬美元於 50 多個項目上。反觀我們的城市,這簡直蜚夷所思,沒有可能。


「新加坡城市運輸方案」分四部份:運輸優化工程、運輸遠程資訊、整體用戶體驗和環保節能。透過這些項目,市民可避開繁忙街道,知道下班巴士到達時間,甚至查看下班巴士有沒有空的座位!合作的私營科技企業,有新加坡本地的也有國際性的,有些開發節能燈、噪音控制技術,有的負責數據模型和分析,也有專門發展無線通訊、遠程預警系統等,亦有引進綠色數據中心技術,以制定未來綠色採購標準。


新加坡即將引進 Cisco 所開發的「個人遊行助理」,是把其在南韓首爾正在測試中的系統引入,讓市民可以流動器材,如手機上,就可知道各種公共運輸班次,以至其他即時資料。反觀我們的城市,連汽車導航系 統也不能普及,還莫論什麼智能預警了。是時候加快投資了,尤其是現在經濟不景,政府支持這些「軟基建」更責無旁貸。


的確,創新不是只限創新科技署派派錢,搞些資助研究,宣傳一下就可算數,創新是要每一個部門都要自己推動的決心。創新一定是從下而上,必不能是從上而下的,所以主導在哪裡創新、怎樣創新,要各部門自己發動才有機會達致成果。蘋果電腦的創辦者之一、Steve Wozniak 最近說,創新者必須堅守信念,不怕離經叛道,也不用為了得到所有人認同而做事。決策者有沒有可能接受這種創新文化?


刊載於《Hitech》 2008年11月20日

金融海嘯 自己救自己

金融海嘯觸發至今,朋友見面不禁互問,你有受影響嗎?老實話,誰能不受影響呢。以行業而言,資訊科技界也難獨其身。

不久之前,GartnerForrester兩家主要資訊科技市場研究機構,發表了對2009年全球資訊科技支出的預測,雖然未必立即影響到2008年第四季的表現,但步入2009年,支出下降幾乎是肯定的,「災區」遍及電腦、伺服器、儲存器的購買以至服務。

例如,Gartner的報告把原先2009年全球資訊科技支出增長預測,由5.8%下調至2.3%,雖然他們暫時仍不認為,支出的減少會像2001年互聯網泡沫爆破後的情況般嚴重,但影響卻比前廣泛,即除了主要美、歐市場受影響之外,俄羅斯、巴西等發展中市場(當然也包括亞洲),將同樣受影響。當中,歐洲市場最弱,明年會面臨負增長,而已發展市場如美國、日本等,也只能保持水平,即是零增長。

Forrester的研究則指出,全球IT支出未來數年也不會有多大增長,美國IT支出增長,由6%下調至2到3%,全球方面增長率預測由8%下調至4%

其實,金融海嘯爆發前,全球電腦銷售情況本來是理想的,GartnerIDC最近的報告指出,桌面和筆記本電腦全球銷售增長了15%,不過,他們已經看到在消費者與商業用市場的消費,已經減慢下來。軟件也面對同樣情況,相信未來3季銷情只會向下。

幸而,研究相信這次金融海嘯對資訊科技界的影響跟以前最重要的分別是,今天在企業裡的資訊科技應用比前更融入營運,企業較難過分減少資訊科技應用和支出。全球業界面對情況已很清楚,香港情況亦相距不遠,怎樣渡過難關?

在這種市場環境和氣氛下,也許沒有什麼神丹妙藥可完全扭轉惡勢,說擴展海外市場對大部分企業也非時機 -- 協助本土業界渡過寒冬才是業界和政府首要任務。但從另一角度看,這次危機正是香港醒覺過來,向資訊型和創意經濟轉型的最好時機。危機影響所有人,結果是好是壞,還看我們自己。

刊載於《ezone》 2008年11月20日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應對世紀金融海嘯 推動十大資訊基建

香港互聯網協會、IT 呼聲 及公共專業聯盟
「應對世紀金融海嘯 推動十大資訊基建」新聞發佈會

香港互聯網協會
IT 呼聲公共專業聯盟今天聯合宣佈「十大資訊基建項目」建議,稍後將聯同本港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促請香港特區政府在2009-2010 財政預算內採納這些建議。

資訊及通訊科技行業是今次金融海嘯中遭受最嚴重打擊的界別之一,出現大規模失業的情況。很多大型機構,包括銀行,跨國企業及本地公司,都已宣佈對資訊及通訊科技部門進行大型裁員。

「我們的建議旨在為資訊及通訊科技界提供即時的紓緩措施,包括在個別員工至整個行業層面,而首要目的是保留及創造職位。」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及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莫乃光說。「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政府應加大、加快在各政策範疇與資訊及通訊科技相關的投資,這不單對業界有所裨益,更令整體經濟受惠,而政府管治及市民所得服務也會得到改善。」

「我們認為投資資訊科技基建可以為本港經濟帶來持續增長,幫助克服今次金融風暴造成的衝擊,進而提升本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IT 呼聲成員楊和生說。「除了這些基建項目外,我們促請政府推出中小型資訊及通訊科技項目,協助界別內的中小企度過難關。我們更呼籲政府部門盡可能增聘資訊及通訊科技人員,作為改善就業情况的措施。」

我們建議的「十大資訊基建項目」包括:

資訊服務
1. 電子市民戶口 – 加快電子市民戶口計劃的開發及落實推行,俾使所有政府部門能為市民提供一站式、個人化服務,包括付費、續牌、預訂等各類政府相關交易。
2. 電子醫療 – 加大及加快電子健康紀錄及整體醫療資訊科技的開發,提高私營部門的參與程度,俾使制訂未來發展模式的過程更具透明度。
3. 電子運輸 – 加大及加快實時交通資訊及動態汽車導航系統和服務在香港的發展。
4. 教育 – 加大及加快電子課本及內容的開發,及在中小學的應用推廣,提高資訊及通訊科技界別在發展中的參與程度;為學校提供資源聘請資訊科技助理員,協助教師提供更佳資訊科技教育。
5. 旅遊 – 建立以地點為本的旅遊資訊服務平台,讓私人市場可參與提供有關服務,令旅客在港獲得更佳旅遊體驗。
6. 食品安全 – 為食品標籤和資料庫搜尋服務建立架構及先導項目,利用條碼、無線射頻辨識系統、近距離無線通訊等技術,逐步把香港建造成應用該等技術的卓越中心,待條件成熟時進一步推廣至其他產品,例如藥物等。

基建
7. 無線城市 – 實現香港成為「無線城市」的宏願,協助無線網絡服務商在公共設施提供有關服務,繼續投資及宣傳無線及移動通訊應用及內容服務的發展。
8. 資訊保安 – 增加及持續為香港的電腦事故應變中心撥款,並擴大其職權範圍,包括主動監察網絡攻擊行為。
9. 數碼共融 – 把寬頻互聯網服務費用納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內的基本支出範圍,以資助受助家庭的學童。
10. 研究及開發 – 使資訊及通訊科技公司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的程序更為便利,及加快有關審批工作。

「這些建議不少早已包含在公共專業聯盟的《電子政府與良好管治》《香港:活力數碼之都」》兩份研究報告內,」公共專業聯盟營運總監鄺錦華說。「我們相信科技、創新和知識是帶動香港戰勝目前危機,及取得更大成就的最重要元素。」

香港互聯網協會、IT 呼聲及公共專業聯盟將與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組織進行協商,增潤有關建議,然後安排與特區官員會面,爭取政府把「十大資訊基建項目」納入來年政府財政預算案之內,及增加政府對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直接投資。

English press release



On CommunityTV

Monday, November 17, 2008

美國科技教育出現斷層現象

美國科技教育出現斷層現象

  上周日筆者母校普度大學的新任校長歌杜華(France A. Cordova)在上任一年多後首次到訪香港,與校友聚會,並拜會了各家香港院校合作夥伴。校長是母校首位女姓領導人,在學術和科學研究有很高成就,出身天文物理學家的她,九十年代中期曾任美國國家太空總署首席科學家。


  聚會上有校友問及奧巴馬新總統上任這熱門話題,究竟對美國大學和研發有什麼影響?校長就提及《高等教育紀事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在9月出版的給下任總統關於高等教育上一課」文中,包括歌杜華校長在內多家院校的校長和教授的意見。

  作為主要工程及科技大學的普度大學校長,歌杜華特別關注如何吸引本土學生進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 STEM)範疇。200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出版的《科學與工程指標》指出,以擁有科技相關學位的十八至二十四歲年輕人數目計算,在2004年之前的三十年間,美國全球排名由第三位降至第十七位,大學全靠海外學生入讀。與此同時,由於美國或留學生本國的各種移民限制,以及其他個人原因,並非所有訓練出來的專才都可留在美國。美國本土科技學生不足問題,真的已達危險程度。


全球化帶來衡擊


  2007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學院醫學院聯合出版的研究報告《站在來臨的風暴之上:為美國更光明的經濟未來注入能量》指出,今天大家都能掌握高等知識,低價勞工多的是,世界真是平的,對美國在科技的優勢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這研究報告就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目標在於創造高質素科技職位,重點包括國家戰略性需要發展,例如在清潔新能源方面。研究報告的對象主要是各級政府的決策者以至教育、科技業界,在發表後受到高度關注。


  歌杜華身為天文物理學家,自然想到美國如何在五十年前進入太空時代。當時國會通過國防教育法案》,加強科學和數學教育,強化博士生教育,增加大學生借貸,甚至協助教師學習外語,結果成功令美國在二次大戰後一直保持科技領先地位。今天能如何借鏡?美國科技學界希望推動在高中把數學科成為四年必修科目,並從小學開始推廣科學探索,又引入商界參如,以吸引學生從小對科技產生興趣;而女性和少數族裔學生更成為特別開發目標對象。另一方面,在大學以內,學者亦建議進行「小班教學」,尤其是令低年級大學生的學習經驗得以改善。


學生趨向急功近利


  近年香港學生不願修讀科學、工程甚至醫學,成績愈好的學生愈喜歡進入金融等相關學系,情況與美國不相伯仲,雖然學界和業界都知道,也明顯看見短期的問題出現,但就未能找到有效面對方案或支持面對這問題的力量,現在也許只因金融業不景,暫時得到一點的改善;我們的政府只可說視而不見,也不做。其實,與其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這種完全沒有新意、沒有新方向的口水會,不如老老實實地研究如何發展經濟多元化,長遠地帶領社會、商界和政府本身,不要再這麼短視;業界與學界也要更主動提出長遠發展新方向。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1月17日

Friday, November 14, 2008

Response to Institutional Review of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Centre (CERC) in Hong Kong

In response to the Government's call for views from the industry on its recent institutional review of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Centre (CERC) servic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Hong Kong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ssociation,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and IT Voice jointly submitted a response that can be downloaded here.

Thursday, November 13, 2008

矛盾的創業時機

「…創新科技的研究成果不用『停下來』等經濟復甦,如果 Bill Gates 當年留在哈佛,等幾年後經濟好些才創業,還會否有今天的 Microsoft?」

面對經濟進入低潮,沒有什麼事不受影響,就是創意、創新、創業活動,亦必然地因為市場、投資等環境不利而慢了下來。但在經濟不景期間,亦會有不少具能力的專業人才從企業裡裁減了出來,他們仍然有著很強的生產和增值能力,也會有意嘗試創業。


現時可能正是這種帶點矛盾的時機。究竟有志者能如何在經濟不景下成功創業?回看歷史,經濟步入衰退,油價暴漲,美國作為全球經濟龍頭卻面對經濟和戰爭的內憂外患,現時的情況與 70 年代中後期有點相似。不過,那正好是個人電腦誕生的時間,也是今天獨當一面的科技龍頭企業 Microsoft 和 Apple 創立之時。


最壞的時間,會否也是最好的時機?又或者,其實經濟環境好壞,未必對創業有太大影響?的確,上期筆者曾指出,經濟衰退和金融海嘯令新創公司融資較前困難,這固然對創業不利。不過,真正成功的科技創業例子的成功理由,往往在於創業者的個人能力和質素。既然人才是最重要的,創業者倒不如想法乘機加強團隊的陣容。


上週在 Kornerstone 主辦的論壇上,資訊系統審計及電腦專家任家明先生就指出,在今天金融海嘯衝擊下,企業的確會進行裁員,但這也正正代表更多有質素的資訊科技專業人才變為可以招兵買馬的對象,筆者很喜歡也認同這種從危看到機的正面態度。


科技創業與別的行業不同,有必要跑在市場的前面。開一家新的酒樓、零售商店當然不應在經濟不景,更未知何時走出谷底下開始,但搞科技不一樣,首要因為創新科技的研究成果的出現與發展,不用「停下來」等經濟復甦,從 Microsoft 在 1975 年編寫出首個 BASIC 語言處理器例子看來,如果 Gates 當年留在哈佛,等到幾年後經濟好些才創業的話,現在還會否仍有今天的 Microsoft?


當然,投資者在今日的經濟環境下大多卻步,所以創業者唯一方法仍然是減低「燃燒速度」(Burn rate),延長可維持壽命。還有就是要進一步利用自己內部資源「身」,像 Microsoft 的創辨人 Bill Gates 和 Paul Allen,也像 Apple 的 Steve Jobs 在家裡車房創業一樣。


上次在網路泡沫爆破後,香港的互聯網新創企業絕大多數都消失了,是極為可惜的。反觀內地的新創科技企業卻利用機會撐下去,不少後來在沙士之後成為成功到美國上市的第二波。今天我們的堅持,是明天經濟復甦的動力,讓我們不要再浪費這個機會了!

刊載於《Hitech》 2008年11月13日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HKCS HITSID: "Improving Healthcare Quality and Delivery with ICT-based Solutions" -- 2008.11.14 2-6pm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誰是美國CTO?

誰是美國CTO?

美 國總統選舉結束,奧巴馬成功當選為首位有黑人血統的美國總統。筆者回想起在成長中最尊敬的在任美國總統,也是離任後最為人尊敬的前任美國總統,是民主黨的 卡達,雖然他在政治上被視為失敗者,但他在道德和操守上卻一直站在最高位。筆者在美國生活年間,經過了列根、老布殊和克林頓三位總統,三次總統選舉,兩次 政黨輪替,不少場景仍歷歷在目,這次隔岸觀戰看到歷史的新一頁,自有一番感受。

It's the Internet

奧 巴馬的勝利,當然要先多謝喬治布殊的「合作」,一有伊拉克戰爭,二來金融海嘯,很多人都因為對布殊的經濟政策不滿而投奧巴馬一票,但與克林頓競選時的名 言:「It’s the economy, stupid.」(就是經濟,傻瓜)不同,奧巴馬勝出原因,在策略上很多人都認為是「It’s the Internet, stupid.」(就是互聯網,傻瓜)。網上政治評論家兼博客網主 Arianna Huffington 甚至說,如果在2004年,奧巴馬必定贏不了。的確,奧巴馬利用互聯網在籌款、發放資訊、組織社群,都勝過對手。Huffington 說,如果不是因為互聯網,奧巴馬連初選也不能贏出。

選舉後,各界注視的是奧巴馬將如何組閣,和未來的政策方向,他的「改變」,是怎樣的一回事。從目前的迹象所見,奧巴馬最少在早期政策取向將靠近克林頓路線,那麼,在克林頓八年在任期間得以快速發展的網絡經濟,在奧巴馬任內又會否同樣得益?

近 年美國的科技業界游說國會的最重要議題,是網絡中立、專利權改革、增加對研發提供稅務優惠,以及放寬工作簽證等這些影響業界發展的問題。無論是哪位總統在 任,議題其實也沒有分別。多年來,放寬 H1-B 工作簽證,容許更多來自外國科技專才到美國工作,解決人才荒,一直是科技業界的頭號要求。但在2007年,參議院反而投票通過把每張 H1-B 簽證的費用由3500增至5000美元,用作支持美國本土科技學生的獎學金,有點像我們的外傭稅。當時奧巴馬是投了票支持這議案的。不過,在競選期間,奧 巴馬的立場變為支持「暫時增如 H1-B 工作簽證數目」。

能源政策新視點

除 了這些老議題之外,也有一些令人有點意外的新注視點。例如,Google 也極關注新總統的能源政策,其中的關連原因,可能就是這些資訊科技企業使用大量電腦運算和數據中心資源,以致 Google 本身也參與了綠色能源相關的研發。業界希望奧巴馬着手推動新再生能源的研發,而他在競選期間也表示支持投入1500億美元,開發新的清潔能源項目。

不 過,奧巴馬在科技相關的選舉承諾中最有趣的,是他提出要委任一位首席科技長(CTO),這在美國政府架構內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有決策和行政上可達致什麼作 用,尚難下定論,但業界已視為一個奧巴馬最少會較重視科技改策的迹象,新的國家 CTO 可能特別會在經濟、教育、醫療等政策範圍,發揮其影響力。

這 位 CTO 會是誰人?可會是數月前訪港,克林頓時期的聯邦通訊局主席 Reed Hundt,還是近期傳言大熱的 Google 首席行政長 Eric Schmidt?不過,因為近月發生金融海嘯,科技業界無法不先注意政府如何找到對策。業界並不擔心沒有創意產品,只怕沒有承接力的市場。那麼,且看奧巴 馬政府能如何重新振興經濟。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1月10日

Thursday, November 06, 2008

海嘯衝擊 有危有機

金融海嘯來臨,科技寒冬已展開。矽谷著名創投業者Ron Conway十月初向他所投資的130家新創公司發了一封電郵,從中可以看到業界對當前科技寒冬的評估。

Conway
的電郵把現時情況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爆破時比較,指當年問題由矽谷開始,繼而推向華爾街市場,這次方向相反,但漫延速度極快。但Conway卻決定把當年於2000年四、五月他向新創公司發表的意見重提,更指出歷史的確會重演。

他說了什麼?首先,融資會更難。所以,新創公司要從「節食縮衣」慳回資金,相當於再融資三至六個月的運作資金,即使更縮減人手、減少市場推廣支出,原因當然是因為預期短時期內融資會很困難。所以,企業要把發展的時間表重訂,看看怎樣才可以用更少資源,做到更多。至於較幸運的那些正在融資期中的新創公司,就更要在減少開支之外同時盡可能增加集資規模。

先前曾經投資GoogleConway表示,當年縮減最快的公司最後都存活下來了,所以新創公司要把成本控管好,確保有足夠的資金運作更長的時間,因為顯然現在大家還不清楚狀況會有多壞,情況會持續多久。他說:「若你銀行裡面沒有一年資金可燒,那公司很可能會出問題。」。

在宏觀而言,有部分新科技發展會受較大影響,例如在綠色科技領域,因為要建造基建需龐大資金,本來多數要倚靠借貸才能完成,現在碰上融資困難,要靠私募或專案融資才有可能,難度增加了不少,綠色科技新創公司的價值會因而縮減,結果可能融資更難,成為惡性循環。

不過,有危就有機,有創投業界相信收購會增多、變快,因為新創公司將更難在短時期內上市或大量融資,可能沒有充足的財力渡過難關,收購的銀碼價格一定會降低,有機會撿些便宜貨。所以,財務健全的企業大可拿一點資金出來作收購,但當然在今天花錢也必須要更小心。

Conway則認為,目前最需要的仍然是保留現金、裁減成本,因為大公司作出收購的速度並非那麼快,愈拖下去,景氣只怕會更差。在香港的科技新創公司,未必全都倚賴創投業公司投資支持,但若倚賴天使投資者支持,恐怕情況仍然不會更好。並非說任何問題都要倚靠政府,但非常時間要政府果斷處事,政府協助中小企業包括科技新創公司的資金情況,是為香港未來經濟回覆過來後的健康作的投資,現時有必要做得快而準。

刊載於《Hitech》 2008年11月6日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08

08 社會論壇:淫審制度與公民空間

08 社會論壇:淫審制度與公民空間

談香港淫審制度的背景,互聯網出現與淫審的互動,和民間社會如何面對道德管治制度對自由人權帶來的衝突等等。開放討論淫審改革的方向。

講者:
曹文傑(色放.女同學社)
莫乃光(互聯網協會)
葉蔭聰、梁旭明(嶺南文化研究)

時間:11月7日星期五晚7:30﹣9:30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富德樓9字樓。獨媒辦公室。

Tuesday, November 04, 2008

The Individual and the Internet -- The Use and Abus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Annual Conference 2008 in Hong Kong, on 2008.11.04.

阿媽係女人委員會

林本利兄在明報的文章指:「正當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中小企正陷於水深火熱之際,特首曾蔭權不單沒有盡快處理危機,反而成立一個所謂『經濟機遇委員會』,去評估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甚至還說要轉危為機,發掘新的商機。」

這就是香港政府始終做事手法,找些所謂專家為政策「問責」。其實,高官若無能知道應怎樣做,根本無資格坐這些位,還要人等這些所謂專家下個月再開會?林本利也說:「委員會首次會議後的結論,卻跟大眾市民的看法沒有多大分別。」我們真的不用專家告訴我們「阿媽係女人」!經濟機遇委員會還把工作我局限於金融服務、貿易物流、旅遊消費及地產建築這四個「支柱行業」,走的完全是舊路,既然如此,何必找所謂專家多此一舉。

會後,有會員指因為「中國受金融海嘯影響較少,應集中協助香港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是否連專家也習慣了倚賴阿爺?今天剛與一位多年跑盡中國的老友見面,他說出中國內地經濟不景之況,北京地產一潭死水,由東莞至溫州每廠家倒閉不絕,這時候叫港商「乘機」打入中國市場,是還恐他們死不夠快?你去搞出口,除了把自己連資金都出埋口,找誰買?

中國經濟倚靠出囗發展,靠內部消費支撐經濟增長,從來未發生過,現在還要香港靠這「希望」吊命?經濟101都教在經濟衰退時可以加大政府支出來頂住,即使政府今明年將見紅也別無他途。融海嘯逼使全球大政府化,小小香港可能獨善其身?所以,我建議除了十大工程基建支持建築業,更要加大、加快政府在服務改善、服務創新的工程,不要忽視知識型經濟下的重災區,例如包括資訊科技。

Monday, November 03, 2008

傳媒素養教育提上日程

傳媒素養教育提上日程

由上周五至本周二,來自全球各國的廣播、電訊及滙流監管機構的人員,雲集於香港進行五天、三部分的研討會議,筆者在首天的國際傳媒素養研究論壇和最後兩天的公開業界論壇發言,而周末兩天就舉行國際監管機構會議。

在 香港政府影視處支持下舉行的國際傳媒素養研究論壇上,各國監管機構人員分享他們面對新媒體挑戰的工作經驗,尤其是在傳媒教育方面。傳媒素養在《維基百科》 中被形容為:「……是為了讓人們成為更好的媒體訊息的創作者和製作者,一方面更明瞭每種媒體的長處或限制,另一方面協助成為獨立的媒體。」注意,用戶也是 「創作者和製作者」,媒體也要更「獨立」。

監管者角色轉變

筆者以業界及用戶身份回應,首先提出的問題是,監管機構如何面對他們不能監管的媒體?不能監管,是指一來這些新媒體毋須監管者發牌,二來也非監管者實質上所能監管得到。除了擔當傳統監管角色,監管者可以怎樣支持這些新媒體的發展?

筆 者舉例,香港的民間電台事件,他們也許觸犯了現行法例,但現行法例被公認過時,政府和監管者是否不應只強制地執法,反而尋求協助和支援這些公民抗命者,令 法律更合時,管治更和諧?若當權者以政治中立方式處理,這是幾乎唯一合理方法,但當權者若以政治化手法處理,則另作別論。

就監管者面對傳媒 素養和教育,筆者提出了四點分享:首先,商業利益已非新媒體唯一目標。在過去傳統媒體監管工作中,監管者面對的是被監管者、獲發牌照營運的商業機構,但新 媒體內的所謂「線上服務供應商」(OSP),包括博客、人民報道媒體等,他們完全不是基於商業動機,監管者如何配合?當然,這也並非「單程路」,我們清楚 看得到博客等用戶創作的內容,能引致有效的「併合經濟」(hybrid economy,也是〈共享創意〉發起人萊西格教授提出的概念)。

第 二點,監管者即使在支援業界工作上,也要更針對內容和應用發展。傳統監管對付的是獲發牌照電訊或廣播營運商提供基本服務相關的技術監管,例如價格、服務保 證等,但今天在新媒體環境下,消費者享用的服務大多來自營運商以外,在此情況下,監管者即使在進行傳統監管工作時,像發牌、頻譜分配等,能怎樣確保支援內 容和應用的發展?這方面的發展是對用戶最重要的。

第三點,監管者必須理解到監管模式能支持新媒體的讀/寫(read/write)文化,而 非過往的唯讀(read-only)模式,這也是萊西格教授提出的概念。監管者過去除了面對業界外,也會負責保障消費者利益,但在新媒體環境下,消費者往 往也同時是創作者,監管者能如何協助發展創作/消費者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環境?包括創意、資訊自由等。例如我們上周在港推出〈香港共享創意〉,監管者應學 習、了解,並以政策配合。

及早落實創新政策

最 後,傳媒素養往往被視為是教育問題,不過,是誰教育誰?在分享中筆者感覺監管者常常指「年輕人不重視法律和倫理」,但這是否流於以不熟悉新媒體的成年人, 以傳統甚至過時價值去「教育」明白新媒體運作的一群,以致本末倒置?要培育傳媒素養,那麼被教育的是所謂年輕人,還是政府、監管者和業界?像萊西格教授所 認為「是過時的版權制度逼這一代年輕人變成罪犯」,哪是誰之過?

傳媒素養教育應該成為不止是監管者;甚至成為社會的優先關注事項。來自新加坡的監管機構的代表說,過去其政府推動資訊科技素養教育,現已轉向傳媒素養教育,從技術使用為主的培訓焦點,轉至創造內容為本的訓練。

香港的影視處支持主辦這次論壇是正面的,但負責和創新政策的部門在那裏?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1月3日


Sunday, November 02, 2008

「網絡23條?」街頭論壇

Saturday, November 01, 2008

誠邀出席明日下午「網絡23條?」街頭論壇

街頭論壇 --「網絡23條?」
探討政府最近公佈的互聯網管制條例對公眾的影響

主辦: 公民黨九龍西支部
日期: 2008年11月2日
時間: 3:00pm - 4:30pm
地點: 旺角行人專用區

講者:莫乃光(香港互聯網協會會長)
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李兆富(時事評論員)

政府最近公佈的互聯網管制條例被傳媒稱為「網絡23條」。究竟這些條文內容會對網民造成什麼影響?它們又何以被冠上「網絡23條」這個令人討厭的稱號?論壇將透過不同角度,為大眾剖析條例的正、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