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0, 2008

Demonstration of HA's 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

More than 150 people came to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s 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 (CMS) today, organized by the Health IT Special Interest Division (HITSID) of the Hong Kong Computer Society (HKCS) and the Hong Kong Society of Medical Informatics (HKSMI). It was a successful event and marked the first time that such a large scale demonstration was made for CMS to an audience outside of HA.

I hope that with this and more activities like this, we can promote further 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 for IT in healthcare in Hong Kong, create more awareness for these opportunities for our industry, and develop a more sustainable supply of manpower.

Web 3.0 還待開拓

Web 3.0 還待開拓

最近有人向我提起
Web 3.0,談到這新概念會否引發新一浪的互聯網發展,我的第一時間反應是,這麼多人連Web 2.0是什麼也未弄得清楚,何解又跳到Web 3.0?會否又只不過是部份人的一時市場推廣口號,話者一些尚未成熟的未來理論構思?

定義未釐清

Web 2.0透過網民合作創作和提供內容及知識相比,Web 3.0被形容為採用語義網絡(Semantic web),資料交流方法除了互動之外,更以意義找資料,而非只靠關鍵詞或標籤(tag)作搜尋;從語義達到資料為核心,Web 3.0更可包括地域性網絡設計,把地域相關資料加進意義之內,令網絡服務可以真正無處不在。


其實,早在2002年,互聯網思想家、出版人Tim O'Reilly已為Web 2.0作出定性講話,當時已經有提Semantic web,然而,這些Web 2.0概念和功能在現時似乎尚未能在技術和應用上完全發揮,所以,Web 3.0的定義,可能稱之為Web 2.12.2等,相信會更合理。


而還有另一種Web 3.0的概念趨勢,要把權力完全回歸網民,是一種個人網絡獨立革命,事關有些人認為,Web 2.0雖然被講成以網民創作內容主導,但其實結果只是讓GoogleYahoo!YouTubeFlickr等的服務提供者發達,網民「什麼好處也沒有」,如今有些服務像YouTube更要開始賣廣告,令用戶更加不滿。


還要看硬件水平

所以,他們構思未來網民可百分百自主內容,不用把內容上載到網上服務商,一切可以透過P2P分享技術平台,和高速達到用戶家中的極速寬頻,一樣能做得到出版、分享、搜尋等功能,像似個體戶公社共享概念,但這真的可行嗎?


我們不是剛不久前還在說,能免費把內容儲存或backup在網上,比較方便可靠嗎?網民不讓Google這些服務商「利用」揾錢,網絡平台完全個體化,這個模可持續、服務質數有保證、網絡安全嗎?更實際的,是用戶家中的電腦、寬頻速度,甚至用戶自己的技術水平,有多少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


始終,至今仍然未有人有能力、權威地出來為Web 3.0定義,像當年Tim O'ReillyWeb 2.0所做一樣,這也反映Web 3.0的需求和形成,尚未達到至少可定義的階段,所以,各位不妨繼續提供意見,發揮創意。Web 3.0一定會來,雖然我們仍然未知道它真的是什麼!


刊載於《Hi Tech Weekly》2008年1月30日

Monday, January 28, 2008

香港創業狀況谷底反彈

香港創業狀況谷底反彈

  上周四,筆者應邀出席一個由中文大學 創業研究中心美國商會合辦的論壇,擔任其中一位講員,主題是「香港創業狀況」。

  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在過去幾年一直負責「全球創業觀察」研究項目的香港部分,而「全球創業觀察」集合來自四十二個經濟體系超過二百位學者,向全球各地專家作問卷調查及分析。

  研究報告中指出,香港早期創業率為10%,與美國相若,而遠遠超過多個亞洲城市,例如東京(2%)及新加坡(6%),但與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的16.4%相比,香港的指數卻偏低。報告指在2007年香港每一百名十八至六十四歲人士之中有十五人正參與創業活動,而且大部分的受訪人士(55%) 都曾經有創業的經驗。

  香港的新成立的企業中,絕大多數是提供服務性質,當中消費者服務及企業服務分別佔59%及18%,而這些剛起步的企業對市場的影響輕微,只是進入已有競爭對手的市場和應用成熟技術,三分之二的創業家並未有拓展原有市場。這表面上也反映出港人創業可能多「有勇無謀」,創意亦須改善。

  報告亦肯定了一個香港創業者經常面對的問題,就是融資方法依然有待改善。創業者除了利用自己的積蓄,其次的所謂私募創業融資佔了最大的創業資本,大多來自朋友(54.4%)或家人(41.4%),以致每十二位香港人中就有一位是私募創業投資者,比「全球創業觀察」地區的平均數高。這不是說香港創投天使滿街,反而,創業者期望集資中位數是25萬元,但現實中私募創業投資者投入資金中位數只有10萬元。可見實情是機構性私募融資困難,創業者只能倚靠家庭朋友,投資額偏低,這定必令經營和擴充受限。

不乏具創意模式

  不過,創業研究中心主任譚安厚教授在報告研究結果時指出,今年的結果最重要的發現,是香港的早期創業率終於止跌回升,從2002至2004年香港早期創業率只有3%,2007年創業率大幅增長,相信是因為經濟改善。研究也察覺到受訪者從1999至2004年期間創業信心很低,認為創業機會很少,去年才全面回升。

  這些研究結果,其實亦與筆者所見,在資訊科技和互聯網相關行業的創業活動趨勢相似。近年的確多了人走出來或者再次出來創業,尤其不少年青人從事Web 2.0相關的創新技術或應用的新創公司,不少都有頗為獨特創意的技術和生意模式的概念,而且比前更國際化,但相信這些創新式創業在整體香港創業活動中仍屬少數,卻是值得鼓勵的。

  研究亦提出多點建議,包括融入珠三角、提供實用商業訓練課程、加強資助研發和把成果商業轉移、有經驗企業家指導年青人、社會共同褒獎創業者成就、政府保持有利開創新公司的營商環境、打造香港成區內創業中心等。而有些與較根本理念相關的建議,指港人應重塑價值觀,不應只顧物質主義,多發揮創意,尊重知識產權,當然才是最基本,長遠來說最重要的。另一建議希望政府可放寬土地使用限制,也是有效釋放港人創意的方法,令創業活動毋須太側重於簡單的消費服務概念,也有機會協助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至於建議引入有才能的移民,筆者在基本上同意之餘,也有必要再次指出,有才能的知識型移民或所謂創意階層,是不能以政策甚至職位吸引移入的,政策反而必須改善香港的整體環境,包括空氣、文化、基礎教育、社會開放和容忍,自己有腦有腳的創意階層才會來。

須關顧社會利益

  不過,未來的創業行為,已經不能只顧及金錢利潤,必須關顧社會利益,希望「全球創業觀察」研究未來可以顧及這方面的發展趨勢。在上周四我們這論壇同一天,微軟主席蓋茨 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出「創意資本主義」,回應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經濟學者及銀行家尤努斯的「社會商業」,這些思想對未來創意和創業將有莫大影響,有機會再詳談。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月28日

全球創業觀察 2007香港研究

Sunday, January 27, 2008

香港人嘅金蛋?

作為一個宣傳標語,最好只可如此?金蛋?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e個世界》:域名營銷手法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域名營銷手法」,收聽

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香港2.0》新書發佈會

今午在尖沙咀商務舉行了我的新書,也是第一本書《香港2.0》的新書發佈會,謝謝很多朋友的光臨支持和鼓勵,特別是Rebecca Mackinnon、Tony Au和單仲偕

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耳根清靜,但郵箱難淨

耳根清靜,但郵箱難淨

最近,有關電子推廣服務的市場突然熱了起來,例如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成立了,雲集相關業界人士,從技術供應商至互聯網和電訊服務商,以及廣告、內容、網絡平台等的媒體人,也許,這是市場對政府立
法規管電子訊息的回應,也是對法例快將全面實施的歡迎。

垃圾電郵難規管

電子市場推廣是重要部份,當然是利用各種直接發給用戶的電郵作宣傳用途。去年上半年立法會通過的「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的第二階段,已於去年底實施,到時市民面對透過電話發出的垃圾訊息,包括電話、傳真,都可以很方便、一站式地向電訊管理局的中央資料庫註冊,表示不願再接收,也可以向個別發出訊息的公司要求不再接收。

不過,在處理垃圾電郵方面,就不能倚賴電管局一站式服務,事關電郵地址誰也可以近乎隨意開或取消,也無地區限制,與電管局中央發出給持牌電訊商的八個位電話號碼不同,中央不接收電郵地址資料庫是不可行的,所以責任只能歸於發出電郵的商戶或電子市場推廣公司,由他們為收件者提供選擇不接收,即所謂opt-out的選擇。


其實,想當年,我現在仍然清楚記得,差不多十年前,我當時在搞一家互聯網供應商,與同業成立了香港互聯網供應商協會,與電管局合作,推出了香港首個給互聯網供應商有關處理垃圾電郵的業務守則,包括技術和程序上的指引。當然,事實證明,問題並沒有就此解決,垃圾電郵問題在全球持續惡化,立法處理變成各國主流方向,香港也不例外。

免成發出垃圾郵件天堂

幸好,十年過去,行業亦已比前成熟得多,有能力面對適當的法例規管,所以,在立法後的幾個月內,市場相繼出現不少可以協助中小企處理電郵宣傳的軟件產品、服務和方案,協助企業在利用電郵作宣傳時,亦能符合法例要求,尤其是處理opt-out要求。


近期甚至有電子商貿服務公司推出免費網上服務,令中小企也可以方便地自行處理和紀錄電郵用戶退出、以後不再接收要求的”Unsubscribe”程序,這對中小企用戶是很好的消息。


我們可看見的
,適當的規管的確能給與業界新的商機,亦同時能對用戶有利。不過,在年底「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第二階段實施前,政府應教育香港的互聯網用戶,讓他們明白,法例執行之後他們不要以為可以收少很多垃圾電郵,事實上不會這樣,因為現時絕大多數垃圾電郵都來自香港以外,但香港仍然要有自己法例,以免香港成為發出垃圾電郵的「天堂」去「害人」啊。

刊載於《Hi Tech Weekly》2008年1月23日

CJ7首映

今晚看了《長江7號》的首映,周星馳你真估佢唔到,這完全是一部兒童電影!
電影網站:http://www.cj7.asia/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公共專業聯盟 港區人大代表公開論壇

公共專業聯盟主辦港區人大代表選舉公開論壇,今晚完滿舉辦成功,我擔任大會主持,有20位候選人參與,更歷史性地成為中國首次公開給市民參與,和電視直播(有線電視)的人大代表選舉公開論壇!

Monday, January 21, 2008

2007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2007年的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在2008年頭頒發。今年參與了兩個類別獎項的籌備和另一個獎項的評審工作,而且在最佳生活時尚獎更「獲得」三個獎,其實都是我參與的相關機構或公司:醫院管理局的電子病歷系統得到金獎(當然我沒有功勞,只有沾光),大日子全球科技也得到特別嘉許。

域名營銷和版權多面睇

域名營銷和版權多面睇

  上周一同文狄高談到Network Solutions在用戶查看某域名是否已被註冊後,會搶先把該域名利用五天的試用期免費「落訂」,批評為不良營商手法,其實,這種短期霸用域名的經營手法稱為domain tasting,即是「試食」,一來是像Network Solutions這些域名註冊服務機構(registrar)用來「搶生意」,二來很多域名炒家也會在同一時間「試用」千萬個域名,在五天內看看哪些常會有用戶「誤闖」,便將之買下,除作炒賣之外,還可以domain parking──「停泊域名」圖利。 

 什麼是停泊域名?這正是域名炒家把用戶「輸入流量」(type-in traffic)「變錢」的妙法,只要把這些域名連到刊有相關廣告的網頁,每次有人按進任何這些pay-per-click廣告就有錢收;而「域名試食」正是令這種搵錢手法可行的重要條件,因為可以免費試用,用五天測試流量。

「先到先得」非絕對

  域名的營商手法千奇百怪,監管機構要平衡各方利益與政策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而且域名用途往往與企業商標甚至個人名字相關,相關的「版權」問題複雜,也引來不少人用各種方法圖利,其中的確涉及不少不良和帶有誤導的營商手法。

  例如,筆者在過去數年間,差不多每個月都有朋友詢問,有些域名註冊公司以傳真甚至電話接觸他們的公司或機構(筆者都有收過這些垃圾電話),這些域名註冊公司會指有人要求註冊你公司或機構擁有的商標、名字等相關的域名,所以要你在數天內決定搶先註冊,否則就會給人家取去,後果自負。這些公司看似好心,有時他們甚至會自稱擁有某些在港的獨家經營權利;被接觸的公司或機構,往往在不很清楚之下就範。

  過去不少這些銷售涉及的產品,多是中國的中文域名(如「某某.cn」),甚至不很流行的通用網址,即所謂中文關鍵詞的域名代替品,多是與中國或中文有關的,但筆者最近聽過有本地公司用同一手法,推銷其他地區的域名,亦不局限中文域名,實行中體西用,情況令人不安,故此,筆者有感要在此舊事重提(上次是2006年10月2日本欄《正視域名推銷手法》)。

  不過,這些「預留註冊權在某天之後不作行動即變為無效」之類的銷售說法,實在不盡不實,首先第一點要澄清的,雖然域名註冊基本上以「先到先得」原則發出,但在出現爭議時,必有申訴和調解機制可循,擁有商標者權利不會失去;當然,要把域名帶回來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金錢、精神,這也是事實。

  然而,也正因為先到先得原則和調解機制的存在,一般正當域名銷售商不會自作決定某被客戶要求註冊的域名是否應另有其主,亦有責任發出給首位要求註冊者,嚴守先到先得原則;在商言商,也沒埋由花成本追查每個註冊要求相關的名字是否與別家公司擁有的相同。

  第二點要說的是,全世界頂級域名甚多,用戶有否必要擁有那些,甚至對一般本地公司尤其中小企業而言,有沒有必要擁有在中國的相關網址,也要想清楚自行決定,即使決定要註冊,一般被認可的正式中英文域名都設有多渠道行銷,不構成什麼獨家銷售權,筆者鼓勵向正當的互聯網供應商或ICANN認可的域名註冊商申請,而非這些用壓力手法推銷的公司,一來他們收費通常較高,或要求較長年期的預售,二來也不應給他們生意機會,助長這類有問題的手法。

仍須加強教育

  多年來筆者多番向有關政策的政府部門反映這問題,但似乎無從入手,因為雖然這些銷售手法可能有些問題,但賣的又不是假貨,連消委會也不能介入只涉及商業用戶的交易,所以筆者只好多講多寫幾次。過去已在商會、社聯等向會員解釋,不過,業界與政府也要對這問題正視,例如加強合作教育。

  最後,有必要提及一下一項千真萬確的預留「正版域名」機會,因為亞洲域名.ASIA正在「日出」註冊期中(給版權、商標、名字擁有者在正式開放公眾註冊,即先到先得機制前優先預留),上周宣布了名人預先註冊計劃,各界名人可在2月13日前申請。其實,擁有商標和公司名字的企業也可在1月31日前申請,詳情請看http://www.registry.asia/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月21日

Friday, January 18, 2008

PISA的Annual Dinner




Thursday, January 17, 2008

莫乃光《香港2.0》新書發布會‧2008.1.24‧4-6pm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ASIA名人預先註冊計劃宣布會


Monday, January 14, 2008

資訊科技助活化古蹟

資訊科技助活化古蹟

  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的用途和重建方案,多年來一直備受爭議,早前馬會提出了一個重建方案,配合特首在去年施政報告內說要活化香港古蹟的計劃,令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未來發展,再次受到關注。 

 中區警署建築群現在正舉行一個展覽,是由香港的建築師、規劃師和設計師的學會聯合舉辦的,名為「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活動,雙城當然就是深、港兩地,而雙年展就是兩年舉辦一次的意思。今年在深圳方面的展覽已經在當地展開,香港的部分在1月9日開幕,主題是「再織城市」,有像以建築和設計重新把現代城市似織布地再織出來的意思。

  展覽的內容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和城市設計的展覽,和其他與設計和藝術相關的平行展覽,全部都在中區警署建築群就地取景,並無對場地有任何改動,所以這樣的一個展覽場地,的確是別有一番風味。

提供無線上網

  那麼中區警署、建築、城市設計又與資訊科技有什麼關係?香港互聯網協會在數月前得到主辦機構邀請,希望我們協助提供支援以科技活化這個展覽,所以,我們就協助安排了電訊盈科義務地為場內大部分展覽區域提供免費無線上網,工作人員和公眾都可以使用。

  另外,香港浸會大學電腦科學系亦為展覽的部分展覽區義務提供了無線內容應用,場內觀眾若擁有藍牙裝置的手機,在場內會接收到與該區或房間內的展品相關的內容。

  事實上,在一個法定古蹟內提供這些網絡服務和應用,真的不簡單,在很多方面都要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例如,在法定古蹟內要安裝電腦、無線網絡發射器等,都不能對牆壁、地板,甚至任何設施構成任何損害,而這個展覽是完全開放形式的,所以這些儀器的裝置以至安全都是問題,我們與合作夥伴的工作人員都花了很多心血和時間,才能成功在場內安裝所有儀器,這對各位工作人員都是難得經驗。

  我因為這次工作關係,有幸在數周前有機會在展品未運進會場之前,已經可原汁原味地觀看過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內部情況,而我們香港人對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各部分,例如域多利監房,大概各有不同的回憶,但對大部分未有機會進去一看的人,也許不知道原來地方那麼大,歷史那麼多。

  所以,這個展覽場地本身已經是最大、最主要展品的展覽,是極之值得參觀的,展覽由現在到3月15日開放,農曆年初一至年初三除外,網址是hkszbiennale.asia

建公共空間

  這相信是中區警署建築群第一次,也是在重新發展之前最後一次的開放和舉行展覽,機會不容錯過。各位在進場後,也請開啟手機的藍牙和wi-fi功能,試一試我們這以科技活化古蹟的小實驗。

  這次科技活化古蹟的嘗試,令我們更加希望政府能加快活化和適當地發展這個和其他在香港類同的古蹟,不要把它們封塵和浪費,反而充分地利用成為市民可享用的公共空間。

  在2月16日,香港互聯網
協會將會在會場舉辦「資訊科技:超越建築的界限」座談會,探討科技與建築、城市設計和發展的關係。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月14日

Joseph Kee-yin Ng's blog about onsite bluetooth application

Saturday, January 12, 2008

《e個世界》:科技活化古跡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科技活化古跡」,收聽

《明茶館》談公共專業聯盟

今早我與公共專業聯盟的郭榮鏗一齊出席新城電台吳明林主持的《明茶館》,談的問題包括民間電台、普選、西九等,都是公共專業聯盟關注的公共議題。我們也談到公共專業聯盟將於二月二十二日舉行的港區人大代表選舉論壇,相信是全港甚至全中國第一次有公開舉辦、面對公眾的人大代表選舉論壇,也算是中國民主發展前進一步?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醫管局食物服務公私營合作

今天與醫管局同事和支援服務發展委員會主席一起參觀在伊利沙伯醫院的食物服務公私營合作,引入了新的食物製作流程和技術,包括全自動資訊科技管理及監察系統,對食物和院方服務水準都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是我們委員會過去數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我們也試食了病人餐相同的午餐,真的不錯,從賣相到味道都很好,而且絕對少油健康!

兩岸三地華文公民新聞媒體與博客新發展

兩岸三地華文公民新聞媒體與博客新發展

  去年十二月底,筆者到了台灣,參加一個名為「2007城市數位論壇」的活動,是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中國時報電子報、台北和高雄市政府聯合在兩個城市主辦,並得到多個市級和台灣政府單位,包括經濟工業局和外交部等的協辦。

  論壇的講員除了筆者來自香港,介紹了香港的互聯網和Web 2.0發展之外,最受注目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著名podcast播客新聞網站《反波》的兩位主持人「平客」「飛豬」他們也是大陸著名的博客作者,這次他們能到台灣作交流,其實主辦者已經排除萬難方可成事,機會難得。

內地大膽創新的新媒體   

《反波》在網上以另類手法報導及評論主流大陸媒體少有觸及的題目,加上以公民參與新聞採訪、評論和報導的方式,配合主流大陸媒體絕無僅有的幽默風格,在內地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是非常創新而且大膽的,連他們的口號也叫「All radios go to hell」,也因為《反波》的突破,在二零零五年推出後在網上風行,非常受歡迎。至於《反波》這名字,是因為平客和飛豬兩位在創辦這網站時,以網上電台為本,而收音機的廣播頻道稱為長波、中波、短波,作為網上收音機的反傳統podcast新媒體,所以就選了《反波》這名字。

  飛豬在論壇上舉出了兩個報導例子,解釋《反波》的特色。去年四月美國維珍尼亞州發生大學校園槍擎殺人事件,事法初時傳出兇手是華人的消息,在華人網絡社群中在那幾個小時間有極大迴響,而《反波》就快速地以電話成功聯絡上一位在事發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得到她提供有關事件的當地第一手資料,並將錄音上網作為報導。

  另一個例子,是早前《時代周刊》做一期「自我一代」(Me Generation)為題的封面故事,說中國很多年輕人喜歡享樂、不關心政治,在內地網上引起很大的迴響,尤其是其中一個受訪者,是內地一個著名博客Vicky Yang的發言受到很多內地網民抨擊,但後來他否認他曾經這樣說,而《時代周刊》則堅持沒有誤導,於是《反波》把這雙方加上評論這事的內地媒體集中共同討論。特別的是Vicky Yang不肯接受傳統媒體的採訪,但卻接受podcast的「原音重現、不被斷章取義」方式。《反波》就成功地把三方的個人觀點呈現一起,讓網民得到清楚的第一手公開訊息,對結論自作決定。

  《反波》還設有一個「超級難說」的環節,專門選擇一些特色、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來討論,別說在中國內地,一些題目香港主流媒體也不太敢談,在網上世界中國內地反而更突顯開放。

  這些話題探討報導,與一般電台甚至電視的報導,都具有互聯網媒體的特色,首先,互聯網不受電視、電台的格式、時限、播出時間等限制,而選題更貼近互聯網用戶關心和有興趣討論的話題。但《反波》亦指出,雖然他們的網站只是業餘,但仍要很小心去證實報導內容的準確性,否則網民指正的反應之快和多,可說是驚人的,所以他們的壓力也並不少。

台灣公民媒體的社會力量

  台灣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講師陳順孝亦就台灣的網絡公共新聞趨勢報告,台灣的公民新聞發展得更早和成熟,有點是因為台灣的地下報章和地下電台,早已有了傳統,《南方電子報》始於一九九五年,《苦勞網》也十歲了,並得到傳統媒體獎項,證明已得主流認同,其他還有《環境資源中心》《黑米共享書籤》、和集合地區視像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各自精采。《Peopo》甚至主辦公民新聞獎頒發給用戶網民,也有公民記者得到政府發出的記者證。在台灣,公民媒體已細分主題,像保育、環境、社會褔利、教育等,突破主流媒體,成為社會改革力量。

  香港雖然也有數個網上電台和公民新聞網站,但在資源、人力、讀者和社會影響力都不及台灣;去年保衛皇后碼頭事件為例,香港公民新聞網站《獨立媒體》發揮了很好的動員能力,而去年初台灣亦發生由為興建捷運新線而要把樂生療養院古蹟遷拆,網上媒體動員環保團體反對,籌集了二百萬台幣在報章主流媒體刊登廣告,爭取到原址部份保留,雖然保育人士仍未滿意,但行政院長蘇貞昌已要三度道歉。此外,就是內地的重慶釘子戶和廈門化工廠例子,亦反映出網絡公民活動的影響力,結果都比香港皇后碼頭情況「成功」,可能亦同時顯示香港的強政管治手法。

  也許在香港我們太過重視主流媒體,至短視的程度,以致對新媒體投資不足,這不止是在主流媒體的現象,甚至在社會運動者中亦然。像有人至今不惜挑戰電訊法例作「非法廣播」,其公民抗命精神可嘉,但既然如此,除非是為了犯法而犯法,否則何不把時間、資源集中放在網上媒體,作像《反波》或《Peopo》這些方式,必定比又一個收音機頻道能達到更佳的社會效應。

博客文化的多元和成熟

  論壇也請來了韓國的講者,他是著名社會網絡網站Cyworld的創辦人之一楊勇俊。除韓文外,Cyworld現在已設有中文、日文和英文等版本。楊與很多網絡創業者一樣,是屬「連環創業」一類,現正創辦新的社會網絡公司,也得到創投公司垂青,經常風塵撲撲地奔走太平洋兩岸。這個新的Storyblender服務尚未推出,現時只供「預先張揚」式網上註冊。

  另外,論壇也給我與不少台灣的博客作者和搞數碼內容的朋友認識交流,他們也流行網上自設特式網名,像工頭堅(Ken)CarolVista等,都活躍於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台灣的博客作者們大致上不單開始得比香港早,組織性亦比較強,已發展為一個有社會影響力的創意文化群體,亦得到主流媒體和政府的支持和認同,是次論壇就是一個例子。

  與這次論壇同時舉行尚有一項「2007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今年已是第三屆,得到中時電子報和政府贊助,設有生命記錄、生活品味、幽默趣味、教育應用、訊息/觀點、商業應用、公益應用、社群經營和青少年等各種不同類別的大獎,頒獎典禮辦得有聲有色,以金像獎形式進行,主持、頒獎者都是博客作者和傳媒人,頒獎的與得獎的在台上都表現得幽默自如,整個活動的成功和娛樂性,反映當地博客文化的多元和成熟。

  大獎活動的另一指標,是參選的博客數目多達七千多個,是去屆二千幾個的近三倍之多,參加和得獎的,雖然仍然大部份來自台灣,但亦有來自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來自香港的「蕭sir」的《英文由F字學起》博客,以別具一格的風趣手法教導對付港式英語,的確是為港爭光,也證實在香港好的博客大有人在。

  把科技應用與文化結合,鼓勵多元化表達和言論,是Web 2.0重要的發展方法,互聯網和資訊科技要超越科技,來入人群,參與文化。而且人與人的交流可打破一切政治隔膜,平客在台灣說,在互聯網上早就「三通」了,香港也必須找出自己的角色貢獻及把握。希望香港能把這方面的發展,納入創意產業範疇,大力地作推廣和教育以達到更多業界「包括資訊科技、互聯網、媒體和文化界」的合作發展,政府的認同和支持,和最重要的網民積極參與和表達,這才不會辜負了兩岸三地可能是最先進的基建設施和最友善的商業經營環境。

■莫乃光
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

刊載於《傳媒透視》2008年1月14日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在中區警署建築群舉辦的「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今天下午開幕了!香港互聯網協會是大會的IT和媒體合作夥伴,提供技術支援,包括無線應用,從而活化這個難得在這法定古跡舉辦的全民活動,不容錯過。

我們在二月十六日會在會場內舉行「資訊科技:超越建築的界限」座談會,並會安排業界朋友參觀這個有意義、有睇頭的展覽!

EdmonDotAsia是展覽的另一個合作夥伴,而Joseph浸大電腦系就在場內安裝了無線bluetooth應用。

網站:www.hkszbiennale.asia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與大、中學生的互動交流

連續兩天都去了與學生就資訊科技行業機會作交流。昨晚在香港大學參加了資訊系統學會(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新「樁」就任儀式,擔任發言嘉賓,學會的同學們都是商科和IT的雙學位生,是我們業界未來生力軍。今早就去了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與單仲偕議員一起向同學們介紹IT行業機會。多年來已經到大、中學多次介紹IT界,但這對為年青人建立對IT正確觀念上和幫助行業發展,仍是未夠。

Monday, January 07, 2008

關注政府外判項目安排

關注政府外判項目安排

  去年年底,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進行了一個有關「優質資訊科技專業服務──常備承辦協議」(SOA-QPS)的諮詢,對參與政府資訊科技服務外判的本地公司,有直接影響,亦關乎加強外判商提供及政府獲得資訊科技服務的能力,與香港政務電子化及本地業界發展當然也有密切關係。

  因應業界的要求和政府採購需求的變化,政府在2002年推出「資訊科技專業服務計劃」(ITPSA),改變以往多數向較大型資訊科技服務供應商發出合約的做法,簡化中小型外判項目的採購程序,並以預先評核方式增加供應商數量,也包括了本地中小型公司在內,期間政府外判的資訊科技項目亦得到增長。那數年正是香港經濟最壞的時候,ITPSA對業界和不少業內人員的確發揮了很正面的作用。

  ITPSA在2005年年底約滿,之後由SOA-QPS取代。這次政府向二十二家公司批出四十份常備承辦協議,之下尚有一百零七家分判商,2005年年底起生效,為期四十二個月。這承辦商可為有需要的政府部門提供共四大類資訊科技服務:(1)獨立性的及系統發展前期的計劃╱項目管理服務、(2)系統維修服務、(3)系統發展服務,以及(4)資訊保安服務,再在(1)至(3)類項目中,分為大(130萬元或以上但不超過1000萬元)、小(130萬元或以下)兩種,至於(4),因多數規模較小,故大小項目劃分在26萬元。

  在 SOA-QPS約滿前,政府再進行諮詢,吸納業界對過去兩年的意見,以便決定下一期合約的安排。首先,這個開放和經常作檢討的做法,是值得正面評價的。筆者以下總結代表資訊科技業界的香港資訊科技商會對諮詢的回應,這些建議都是經過相關和參與SOA-QPS的業者討論後的結果。

質量價格比重應各佔一半

  承辦商業者一向對政府要求的liability上限非常關注,從政府角度,當然希望保障自己一方所面對的風險,但這卻令承辦商要承受很不明朗和有時會覺得屬過分的風險。商會建議,在直接liability方面,可以簡化程序,毋須像現在為每個項目進行風險評估才決定liability上限,浪費不少時間和資源;另外,非直接和不能預見的liability,承辦商則不應負上責任,否則風險無限加大,對他們並不公平。不過,商會亦贊同,一些侵犯知識產權及 gross negligence導致個人傷亡的個案,liability則不設上限;例如,在侵犯知識產權情況下,可以實際補救方法的成本作參考。
  政府採購很多時以價格為最主要決定因素,這也常為外間詬病。現在SOA-QPS的質量對價格的比例是分別佔三成和七成,商會建議把這個比例改為各佔五成;另外,在質量評分方面,現在一般評分佔六成,工作項目相關評分只佔四成,商會亦建議提高後者的比例,以更能就該項目所需和實際情況,令最適合的承辦商更有機會在評分中反映出來。

  商會的部分其他建議包括:政府應該在有需要時提出價格上調,現在並不設此機制;把系統發展服務類別的130 萬元劃分界線提高,原因是過去有不少這類別的項目,都因為承辦商報價超過界限而被取消,浪費了提出工作任務對雙方的付出。業界亦建議檢討計劃對承辦商為項目提供人員的資歷和經驗的指標,因為他們發現部分的確須要改得更合時,而且業界亦認為不少項目對合約人員的要求比實際所需為低,例如在資訊保安服務類別,特別是有見於政府部門相繼出現一些問題,對人員的資歷要求應要檢討並作適當調整。

冀創造多贏

  近年因為政府各部門的資訊科技管理已經分開多個管理單位運作,雖然這對某些方面的效率提升有幫助,但亦曾出現部門之間的經驗、對中央的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的標準跟從程度不一等問題,所以,業界也提議中央對部門按需要派出有足夠經驗的項目管理人員參與部門項目,加強協調,提供幫助和意見,這對項目管理和成功也有幫助。

  總括而言,過去多年承辦商與政府在外判資訊科技項目方面,已累積不少合作經驗,也成功地讓更多本地公司包括中小型供應商參與,有利提升業者能力,尤其是在項目管理方面,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在處理外判亦見持開放及與業界合作態度。

  希望政府在這次諮詢後也能從善如流,這對業界,以及以電子化改善管治和對市民服務,都會是好事。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月7日

Sunday, January 06, 2008

行山

秋高氣爽,與朋友們由山頂行落香港仔再到灣仔,最後經過藍屋。

Saturday, January 05, 2008

《e個世界》:日本的iPod焦慮症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日本的iPod焦慮症」,收聽

Friday, January 04, 2008

互聯網採用TCP/IP二十五週年慶!

原來幾日前元旦日也是ARPANET全面採用TCP/IP的廿五歲生日,也差不多司當作今天互聯網的誕生,巧合地我也正是那時在大學修讀第一科電腦程式課(PASCAL),在學校開了個account,mok@ecn.purdue.edu,也已經二十五年了!

Happy 25th, TCP/IP

TCP/IP marks 25 years since the ARPANET switchover

Believe it or not, it has been a mere 25 years since TCP/IP walked into our lives and changed them forever.

It was Jan. 1, 1983, when Internet precursor ARPANET switched over fully to TCP/IP. TCP/IP is so well-known that it's one of those acronyms we no longer spell out at Network World, but in honor of the date, we should address this underappreciated and taken-for-granted bit of engineering by its full name,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The occasion was largely missed by the mainstream press, but Google honored the anniversary on Tuesday with its logo - reproduced here <http://blogoscoped.com/archive/2008-01-01-n53.html> - though you might easily have thought all that confetti was simply for the New Year.Blogger Philipp Lenssen writes that clicking on the "Google Doodle" logo led to a search result for the query "January 1 tcp/ip".

Apparently, sharp eyes also found an "easter egg" in the confetti in the Google logo, which apparently read "SYN SYN/ ACK ACK," according to Lenssen - an "inside joke" for the network geek set.

Work on the protocol actually began about a decade earlier than 1983, and several versions were hashed out before the ARPANET switchover. Vint Cerf and Robert Kahn were credited for the invention and were later awarde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Full article here: http://www.networkworld.com/newsletters/lans/2008/1231lan2.html?nlhtarch=ts_010308&nladname=010308networkarchitectureal

(以上是太平洋島嶼互聯網協會的Rajnesh Singh寫的。The above was written by Rajnesh Singh of Pacific Islands Chapter, Internet Society. )

Thursday, January 03, 2008

哈哈,鄭重澄清!

《壹周刊》俾面,今期登了以下的,但我未有咁老喎!我係話2020年56歲,唔係今年呀!

今晚在香港電台第一台《自由風自由Phone》接受有關港區人大選舉的電話訪問,按此收聽(約7:40pm)。

Tuesday, January 01, 2008

從MC Farmer聯想品牌建立

從MC Farmer聯想品牌建立

我們都知道幾乎什麼東西也是在中國發明的,火藥、造紙,甚至意大利麵條,最近網民發現,風行全球的嘻哈(Hip-hop)音樂,原來也是在中國發明的!別以為這種街頭說唱文化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黑人創作出來的,其實在再早十多年前已在中國內蒙古農村出現了!

不相信?請登上http://youtube.com/watch?v=NPLNlEnZ0sM,自己親眼一看親耳一聽。片中「芨芨灘村」的農民,身穿像黑人饒舌歌手喜愛的白色皮草,一條條長長的的頸鏈,口說他不知道「啥是Hip-Hop」,但他「發現這個雞走路特別幽默感,就學了它的走路,他的動作,為了鍛鍊身體,一提,一放,一提,一放」,那就成了嘻哈的舞步了。

那嘻哈的「手指指」動作呢?原來農民在幹活時,「自然的發明一个擠(牛)奶(的手法),上一把,下一把,一擠,一擠,(奶)就擠出來了」,連反手地擠都可以!就連嘻哈音樂DJ捽碟手勢,也源自農民的鐵匠朋友,轉動打馬蹄鐵時磨的動作!而這位農夫,不是香港的嘻哈組合「農夫」,大名是MC Farmer!

其實,這短片是諾基亞在其多媒體手機系列的中國網站推出的,整段片子中完全沒有出現過自己品牌或產品,連一部手機也沒有,內容也與手機和通訊無關,但卻以幽默的方法,製造話題,讓片子在手機、網上流傳,建立品牌的效果,比任何硬銷手法更佳。

無品牌勝有品牌

據聞,創作這段「廣告片」的,其實是香港的廣告人,可見港人的舞台的確已經打出本地以外。不過,不知道為什麼,諾基亞這「無品牌勝有品牌」的高招又令我想到,為什麼香港本地的品牌建立,仍然如此落後?

每年冬天廠商會都會舉辦工展會,雖然說是為了推動本地品牌發展,但始終不離只是個雜賣貨場,雖然年年舉辦香港品牌選舉,但入圍及得獎「名牌」,大多並不起眼,或者是已老化的「老字號」,甚至有些真的聽也未聽過。究竟香港品牌出了什麼問題?

說起來我們很多人都會對一些老牌香港品牌有印象,像「紅A」塑膠製品,多少也因為六三年的水荒制水,令紅A的膠水桶大行其道,用作儲水之餘,紅A更宣傳和教導市民使用淋花的花灑,用小量的水也可以去洗澡,這是品牌融入生活的例子。但隨著社會和經濟水平進步,商品和服務全球化,香港的品牌發展卻停了下來。

品牌--生活態度

從2007年商業周刊的全球最強品牌的十大名單,也許可看出一些人家成功之道:可口可樂微軟IBM通用電器、諾基亞、豐田英特爾麥當奴迪士尼平治。第一個共通點,這些品牌在其自己的產品領域都是龍頭,但除此之外,明顯地很多品牌在形象上已經超越單單代表產品,反而更代表一些生活態度或甚至文化,這在可口可樂、迪士尼、麥當奴這些品牌最易看到。

品牌的另一個主要作用,是在於其在消費者中存在的信任感覺,然而從香港品牌選舉的六項評審標準看,即知名度、經營特色、創新意念、品質、形象、環境保護,廠商似乎仍然把品牌局限於宣傳作用為主,未能表現明白為現代消費者創造一種生活文化感覺的重要。

直接的產品宣傳在今日市場已經相對地作用下降,諾基亞的短片的例子也反映網絡作為品牌建立途徑的新嘗試的好例子,畢竟,Google本身亦已經在全球品牌排名二十,eBay雅虎也分別佔四十八和五十五位。不過,其實也有一家香港品牌佔榜上第二十三名之高,就是匯豐銀行,如果算是香港品牌的話。

2007年商業周刊全球最強品牌
http://www.ourfishbowl.com/images/fishbowl_story/2672007/bestglobalbrands_2007ranking.pdf

刊於《CUP》2008年1月

香港新年山頂行

過新年我有時都喜歡到山頂走走,行過大運,是個健康、開朗的新開始!
祝各位新年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