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08

綠色IT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綠色IT」,收聽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2/eworld/clips/radio2_3431_76258_1351.asx

Friday, May 30, 2008

功能組別制度誘人賄選

這藍天蔚很好的分析文章,制度引致賄選可能,平時ICAC一定出來講,關於功能界別的又如何?
http://lamtw.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7112.html

Thursday, May 29, 2008

Eco Computing – Public Sector Perspective

I made a presentation this afternoon for Sun Microsystems' Education Executive Forum, a small-group gathering of IT executives from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It is always a special pleasure for me to do such for Sun, because I worked for SunSoft (one of the then “planets” of Sun) in 1993-1994.

The topic of my presentation was “Eco Computing – Public Sector Perspective.” Here is the presentation:

Mark Stanton, Sun's AP Director of Eco Computing, also made a presentation about developing eco-datacenters. Today, for each 1 watt of power spent on computing, possibly about 2 watts of power would be spent on cooling and other related supporting needs. On average, no more than 30% of electricity consumed would be actually spent on computing itself. Some estimates point out that for most corporate users, the cost of power will exceed hardware cost between 2010 and 2015.


On the scal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by businesses, most are probably still stuck at the bottom of the ladder -- the pragmatic level where the only concerns are about merely running out of space, power or other forms of facilities. Some at a higher level would be “eco-aware,” where the user would attempt to reduce the power bill. But becoming “eco-responsible” would be where one needs to strive at, where the user would try to reduce its actual carbon consumption.


It is disappointing that in Hong Kong, our Government has no published statistics or knowledge and its own carbon footprint. This is unacceptable, as we should expect that having such measurements ready is imperative for Hong Kong, as one would expect that some sort of global deal will be expected in the not-too-distant future, and we better be prepared!


I encourage more IT companies – vendors and users alike – and professional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Green IT. Let's make a difference together, for our world and for our future generations – if at all we would see future generations to have a world to live in.

Sun Eco Computing
An e-Government Truth: Potential CO2 Efficiencies From Online Provis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 (UK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IDC's Green IT Survey
Computerworld's Green IT Quiz

Meeting with Reed Hundt, Former US FCC Chairman

It was a rare and precious occasion for m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with Mr Reed Hundt, former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under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US, over lunch today. He was on a semi-business visit through Hong Kong, with his whole family – wife and sons and daughter. It was an informal gathering with Harvard and Yale alumni groups, and I was privileged to be invited to tag along with Rebecca Mackinnon, who had the connection of being part of Harvard's Berkman Center.

In his short remarks, Reed proudly told us he is an “Obama people.” He told of how he became such. Years ago when Barack Obama was still a state senator from Illinois, and he came to Washington, D.C. looking for donations and met with Reed. Reed asked him if Obama were a US Senator, would he vote for sending troops into Iraq? Obama said, “no,” because it would be the wrong thing to do. Reed was impressed that Obama would take up such a stance which was unpopular at the time, and he wrote out a cheque right there.

Reed also talked about how Obama's campaign told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and it was started by one volunteer working on a card table from home from scratch. Obama knew it was the only way for him to have a chance to compete with the then perceived front-runner, Sen. Hillary Clinton – gaining mass support, and the Internet was the only way to do it. For those who haven't yet, you really need to take a look at what Obama has been doing with his website.

Then, Reed turned to talk about his views the role of China and Asia in the tech market. (He is a board member of a number of technology firms in the US, in addition to being a consultant at McKinsey.) He believes between 2008 and 2012, China will top all segments of the technology market as a producer or provider, with a 5-10% lead over the US and other countries. Needless to say,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will grow, and the US technology community would like to see more Asian-friendly policies.

And, whoever gets to the White House in the end of this year (of course he hopes it would be Obama), Reed believes trade negotiation will resu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he two biggest markets in the world. This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basically halted for the eight years under Bush.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ll be a key part of the discussion. Reed referred to the massive number of patents filed by Chinese entities in recent years, and from the technology community (US, assumed) point of view, Reed believes their position would want to see the number of these patents granted lowered, not increased. Also, Reed also believes there must be changes in how the US deals with cross-border ownership – like the rejection of the 3Com deal by US authorities.


Reed is also upbeat about a global trade deal on carbon emission, with a possible “Kyoto 2” deal in 2009, that will involve the US and China coming to some terms under some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Once again, this is like the US coming back out of a recess of eight years under Bush.


It is a true privilege for me to meet someone of such stature, intellectual capacity and world view, and make a new friend.

Wednesday, May 28, 2008

IT360 #5: Ir Albert Lai -- 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

Data Protection Public Forum (Sat 2008.05.31)


The recent incidences on data breaches stirred up public concerns on data security. USB and other portable devices are useful and convenient but they are also source of data leakages if not handled properly. What are Dos and Don’ts of data protections? Are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sations doing the right thing? PISA organised the Data Protection Public Forum and invited industry professional to discuss this topics.

Topic

Data Protection Public Forum

Date 31-May-2008 (Sat)
Time

2:30pm - 5:00pm
2:15pm - 2:30pm (Registration)

Venue

Lecture Theatre LT-14, Academic Building, City University,
Kowloon Tong

Seats

Open to Members of Organisers,Supporting
Organisations and CityU Computer Division Students

Registration Use this Registration Form
Fax:2900-8338
Email to registration@pisa.org.hk
Speakers / Panelists

Mrs Bonnie Y.L. Smith, Deputy Privacy Commissioner
for Personal Data

Mr. Vincent Chan, Chairman of ISACA-HK
Mr. Charles Mok (ISOC-HK)
Mr. Anthony Lai (PISA)

Content 2:15-2:30pm Registration
2:30-2:50pm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Framework in Hong
Kong (Representative from Privacy Commissioner Office )
2:50-3:10pm
Technical challenges to effective data privacy
protection (Mr. Anthony Lai (PISA))
3:10-3:30pm Management challenges to effective data
privacy protection (Representative from ISACA)
3:30-3:50pm Lesson learned from data breach incidences
3:50-4:50pm
Open floor Discussion

Organizers: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ssociation

Supporting Organizations:
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for Personal Data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Industry Assoc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HK Chapter
Association of IT Leaders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Certification Consortium
High Technology Crime Investigation Association Asia Pacific Chapter
Hong Kong Wireless Technology Industry Association
Hong Kong Retail Technology Industry Association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HKU

Venue Sponsor: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onday, May 26, 2008

善用大學研究基金發展高科技

   財政司司長在早前宣布財政預算案時,建議以「一次過撥款180億元,以設立研究基金。基金及其投資收益除用以取代現在政府每年撥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研 究資助局的經費外,部分款項亦會用以支持適當的特定主題研究。」

  當時財政司司長表示,這基金肯定「政府對研發工作一直以來的支持」,而且其投資收入也 為院校提供更穩定及更多資源,以支援其研究工作。當然,學術界對這新基金普遍支持,也視為好消息,但魔鬼總是在細節當中。個多星期前香港學者協會舉辦了一 個有關這研究基金的論壇,各院校百多名的學者參與,並作積極討論。

香港研發投資偏低

  香港的大專院校研究人 員「班底」,現包括約四千名教職人員和六千名研究生,而財政司司長也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由2007至2010學年開始,逐步增加八千個研究院研究課程的 公帑資助學額,涉及的額外開支每年接近3億元」。換句話說,加錢也加人,受資助研究生數目增加一成以上。

  然而,香港花費於研發的資源一向偏低,只有GDP的0.7%,比較芬蘭3.2%、新加坡2.8%、美國2.6%,甚至中國的1.5%都是遠遠落後。城市大學新任校長郭位教授在會上提出現代世界是以技術和研究為推動力的社會,香港明顯不能容許自己在這重要範疇落後。

   這180億元研究基金的好處,在於院校日後的研究經費來自基金及其投資收益,而非政府每年受經濟環境影響而變成「海鮮價」的撥款,相對可較為穩定。不 過,學術界關注的是新撥款制度將會變成怎麼的模樣。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和屬下負責分配學術研究撥款的研究資助局的立場是,批出的撥款項目仍需由各院校以競 爭形式來爭取,絕不會作平均或比例分配給院校。

確保機制公平合理

  事實上,學者是期望得到更多和更穩定的資 源,所以希望藉此機會改善現有審批項目制度上不滿意的地方。現在研究資助局由十九位學者和業界人士組成,工作再由屬下四個學科小組輔助,分別負責自然科 學、工程學、生物學及醫學、人文學、社會科學及商科,小組在評審研究資助申請項目時,會以其名單上的專家審閱人員的意見為本。

  有學者認為審閱人員的分類不夠細,不夠專門,不足審核申請項目所需,而且審閱人員身份並不透明,項目可能遭到友校「競爭對手」為難或「抄橋」;相反,也有學者認為制度也算依照國際做法,並無不可,也不應把評審變得太複雜,成本變得太高。

  新的研究基金也說明「會用以支持適當的特定主題研究」,但這些主題由誰和依據怎樣程序定出來?若然香港政府或整體社會沒有明確發展方向,這些主題又從何定出來,或如何與深圳、珠三角以至國家策略發展配合?

  政府既然要投資這麼多資源用於大學研究,就必須好好善用,筆者希望業界多加關注,甚至參與,利用這機會為香港未來經濟轉型發展好好開路,把已呈疲態的服務型經濟,向高科技經濟進發。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5月26日

Sunday, May 25, 2008

無國界工程師

今午由黎廣德(Albert)發 起的無國界工程師(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在港大開會,分享救災經驗和計劃將來工作,百多人參與,大家都很熱心,令人感動。

從設計建校至監督工程,衛生至通訊工作等,未來需要很廣,時間必要長久參與關注,請支持無國界工程師的事工。有興趣參與,請與我或Albert聯絡。

「無國界工程師」使命

《管理新思維》:長尾

今天在香港電台 第一台 《管理新思維》節目與中大市場學系冼日明教授郭慧儀教授、中大EMBA同學和名人尹志強先生和主持劉秀盈分享有關Chris Anderson提出「長尾」理論的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一書,從營銷至經濟,社會到教育啟發,各位值得一聽:
http://www.rthk.org.hk/asx/rthk/radio1/NovaManagement/20080525.asx

Saturday, May 24, 2008

理大學生的Final Year Project

今早為香港理工大學 電腦系學生的Final Year Project做評判,本科生的創意和能力都令人印象深刻,老實說,廿年前我大學畢業時,真的做不到,這也令人感嘆IT技術變化之快。怎樣也好,今天香港學生的水平其實不錯,近年工也易,但收生情況卻危機重重,令人擔憂。今天與教授們的討論清楚給我證明,急切需要處理人力資源斷層問題,但這是長期競爭,也需要業界、學界與政府的同力合作。這問題複雜,將是我的工作關注重點。

Friday, May 23, 2008

數碼21策略委員會討論資訊保安

今午數碼21策略委員會舉行會議,當中議程談及資訊保安,我在會上指出,多數大型機構已有關於私隱的政策或指引,即使有部份需要改進,始終問題是在於教育和如何建立有效的企業文化。我特別指出以下三點問題:

1)資料保密程度分級在政府內部當然存在,但有否設立與個人資料的關係,特別小心處理有關個人資料的內容?

2)有否計劃為政府內部處理最多敏感個人資料的部門,除了醫院、警方、移民局等外,例如稅局、社褔等,除在系統推出時外,重複對系統甚至程序進行私隱影響評估(Privacy Impact Study)?

3)在法律尚未有事故通佈機制之下,至少政府部門和受監管行業(例如銀行、電訊),已否或可否成立某些事故通佈指引?

這些問題,政府方面表示會跟進回應。

Wednesday, May 21, 2008

Call for volunteers and donations: IT people for disaster relief


Dear IT friends and colleagues,

Call for volunteers and donations: IT people for disaster relief
IT Saving Lives: Delivering Efficiency and Connection Where It Matters!

I write to appeal for your contribution and support to the relief effort for the rec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Asia, the Sichuan Earthquake and Myanmar Cyclone. IT can save lives! We seek your contribution not only in donation but also your expertise to help ongoing relief and rebuild efforts as an IT volunteer.

Relief.Asia is an online platform which was developed in the wake of the Myanmar Cyclone and Si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that tore through the region in May, 2008. The website was deployed as a tool and platform to drive awareness and community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rebuilding of nature-savaged regions such as Myanmar (also known as Burma) and Sichua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le we mourn for the victims, we can get involved by contributing financially (http://donate.relief.asia) or volunteering (http://volunteer.relief.asia) your time to relief efforts in Asia. We could even help out by simply spreading the news about Relief.Asia's (http://support.relief.asia) existence! For further details, please read the information enclosed or visit http://www.relief.asia.

Allow me to express our heartfelt thanks in advance for your support and our sincere condolence to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Sin Chung Kai
Legislative Councilor (IT)

Edmon Chung
CEO, DotAsia

Charles Mok
Chairman,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IT360 #4: Edmon Chung: Your IT Expertise Can Save Lives


http://www.it360.hk/issue_4/

Monday, May 19, 2008

Relief.Asia網上救援平台

  5月2日緬甸發生大風災,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消息和影象傳來,觸動每一個人的心,人人不禁自問,可以做些什麼幫助有需要的人。香港互聯網協會就在 災難發生後成立了Relief.Asia這項網上救援行動和平台,希望利用資訊科技提供一個途徑,喚起人們對災難事件的關注,實際援助受自然災害蹂躪地區 的救災及重建工作。

  Relief.Asia網站是亞洲首個、也是唯一的網上救災管理平台,網站以香港為根據地,目標是成為持續的平台。Relief.Asia是香港互聯 網協會聯同DotAsia(負責國際頂級域名.Asia的註冊管理工作的非牟利組織)在災難發生後極短的時間內,結集亞洲區內眾多合作夥伴,包括 APNGAPNIC、泰國亞洲科技學院intERLab等,體現合作分享、互助的精神。

協助通訊

  平台旨在為有需要的災區救援組織,提供有效的資訊科技系統,協助他們的工作。至今,我們主要制定了一套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臨時網絡及災難管理系統,包括DUMBO(數碼元全方位流動寬頻最優網路狀態路由式通訊協定系統)和Sahana開放源碼救災管理系統。

  在自然災害發生後,固網系統及設施往往受到破壞,對內對外也無法提供正常服務。DUMBO由intERLab與法國和日本研究機構合作開發,系統透過 可快速裝置的流動臨時網絡(MANET)提供影象串流、IP話音及短訊等服務,讓前線救援人員透過手提電腦與災區內中央控制中心或其他災區的人員互通消 息。該系統也具備面容分析系統供認別災民之用,以及環境數據量度等功能。

  Sahana開放源碼救災管理系統是一個建基於互聯網的綜合救災管理程式系統,作用是在災難過後,為大型人道救援行動提供的管理支援系統,協助編制失 蹤人口名冊、編制救援組織名冊、管理要求支援的申請、編制營地名冊、志願人員管理、救援物料管理和地理訊息系統等。Sahana由斯里蘭卡的資訊科技業界 志願社群在2004年12月的南亞海嘯後開發的,並在2005年獲斯里蘭卡政府採納使用,後來更在2005年的巴基斯坦地震和在2006年的印尼地震中支 援救災。

  此外,Relief.Asia網站的設計是一個作為公眾介面的社會網絡平台,內容包括由參與救災志願工作人員撰寫的網誌,以及一組以wiki格式編寫 呼籲捐款的網站的連結系統所組成。網站的內部介面基於Sahana系統,讓志願人員進行協調失蹤人口名單、物料捐獻清單、採購系統,以及志願人員與物料的 管理系統修工作。

  對公眾而言,互聯網用戶可看到救援人員傳出的第一手資訊,例如本地志願組織緬甸Egress已經在Relief.Asia發放了最新的災區圖片及資 訊;網友也可透過網上捐款作支援,甚至以志願服務方式支援志願團體的工作及賑災行動。這個Relief.Asia的公眾及內聯平台是在香港我們在過去兩周 之內建立的,若可成為對前線救援組織一點的支援,也算是香港對災民另一小小的幫助。

  至今為止,來至台灣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組織,已經協助我們與緬甸的救災單位取得直接聯繫,並已開始把救災物資及通訊器材,包括通訊網點、戶外天線、無線 通訊設施及手提電腦等,送到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部分已經抵達。組織是少數獲准進入緬甸的國際救援團隊,已安排四十名救援人員前往緬甸,另一隊志願救援人員 已在泰國接受訓練,並將盡快前往災區。

救災專業科技化

  四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們立刻聯絡在內地的互聯網組織,協助接觸和聯繫在內地的救災組織,現正共同進行評估,可否利用這些技術方案,為大地震的災後救援 和重建工作提供所需支援。很令人振奮的是,有些香港科技企業已經主動接觸我們,提供它們的方案,我們也樂於盡力作為橋樑。

  希望這個網上平台有助先進科技以創新的方式應用在救災工作之上,鼓勵專業人士尤其資訊科技界不單盡力捐輸,更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參與救災工作。

  現代救災工作是專業、科技主導的,從泰國、斯里蘭卡等亞洲朋友所見,他們樂於開放地分享他們的技術與經驗,協助別人作災難準備,這是很值得學習的;所以,Relief.Asia平台會延續下去,也希望得到業界和專業人員的意見及參與。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5月19日

Saturday, May 17, 2008

Relief.Asia 互聯網活動協助振災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Relief.Asia互聯網活動協助振災」,收聽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2/eworld/clips/radio2_3431_75662_1252.asx

Friday, May 16, 2008

"Engineers in Society" -- A talk for HKUST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students

Today, I gave a talk to the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class of HKUST's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topic I chose was "Engineers in Society" -- which I think is particularly timely because of the rec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Sichuan and Myanmar.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engineers in society?

Thursday, May 15, 2008

Relief.Asia: 創意亞洲救災管理科技支援平台

網上救援行動今天在香港正式啟動:有關啟動工作由香港互聯網協會負責統籌,並得到公共專業聯盟鼎力支持。Relief.Asia網站是在五月緬甸特大風災及四川地震災難發生後成立的。設立這個網站,是希望利用資訊科技提供一個途徑及平台,以喚起人們對災難事件的關注,及呼籲捐助受自然災害蹂躪的緬甸、四川等地區。

發佈會新聞公告(中文)
Press Conference News Release (English)

圖片1
| 圖片2


Video 1 | Video 2 | Video 3 | Video 4

私隱外洩風波擴大 IT保安管治抬頭

近期公、私營機構相繼發生個人資料失竊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當然沒有人希望這些問題發生,但結果令各界注視私隱保障這回事。面對資訊科技廣泛應用引發的事故,其實往往非關技術問題,反而是關於管理、正確使用和文化。

其實,從十多年前私隱專員公署及個人資料相關法例出現以來,無可否認,市民對私隱的重視增加了,也開始理解什麼是個人資料,這是社會水平進步的可喜現象。不過,所謂個人資料使用者,即收集、儲存和使用個人資料的公司或機構,其認知和處理水平是否能追上市民的要求,這明顯是存疑的。

在文化和市民期望方面,市民認為這些個人資料是屬於他們的,使用個人資料的機構是代管者的角色,但機構本身以至各階層人員的理解和執行手法,卻未必跟得上。


例如,公署的教育和宣傳重點,以及個人資料使用者機構的注視,至今只集中於個人資料收集過程中的守則,但當機構收集了這些資料後,應如何處理,包括:從程序到個別技術、應用和運作層面的指引,及公署對機構的支援,都有很多須要改善的空間。進一步看,近期事件令人高度關注的部份,包括:機構如何向公眾交代,公佈什麼資料,有多快向私隱專員公署通報等,這些明顯是公眾關注的重要部分。

我們追究已發生事故之外,也要集中研究如何改善現行制度,除了在大型機構層面之外,亦要包括中小型私營機構,和其他一系列較宏觀的問題。第一,從公署的角度,資源真的並不足夠,在人手至教育宣傳亦然,連多年來從未執行過法例下「資料檢查」職能,專員也歸咎於無錢無人。

資源不足,當然源自政府忽視私營機構保障問題,對其風險也未有足夠評估。然而,參考英國近年出現的情況,大量市民在銀行的資料流失,嚴重程度可達到需要首相白高敦出來面對、問責。由此可見私隱保障問題的政治代價是不可少看的。

雖然私隱保障並非完全是個資訊科技的問題,但技術則明顯在私隱問題佔重要角色。一個重要且必須堅守的原則是,科技的確帶來在效率的運作模式,這是須受到肯定的,也不能因為什麼原因隨便說放棄不用。在資訊科技的角度看,用戶和機構太容易學習使用新技術、軟硬件、網絡,但卻沒有相應足夠地投資於風險管理、安全規劃等範疇。

所以,業界應該探討可以如何在現有制度引進資訊保安管治,例如在大型公、私營個人資料使用者機構,應否成立首席保安長(Chief Security Officer)和相關人力和資源的架構。這建議可在各受監管而又大量處理用戶個人資料的行業(如:銀行、通訊)和公營機構先行推動,值得業界、政府與用戶團體探討。

刊載於《e-zone》2008年5月15日

註:斜字為原稿,刊出時刪去。

Wednesday, May 14, 2008

IT360 #3: Judy Leung on Government ICT Procurement Policy


http://www.it360.hk/issue_3/

Tuesday, May 13, 2008

爭取創新產業來港發展

爭取創新產業來港發展

   香港與深圳聯手成立「深港創新圈」,在5月5日簽署第一份高新科技研發生產項目的意向書,引入全球領先化工企業杜邦,這是第一家落戶的公司,將在深港兩 地研發和生產太陽能技術產品。深港兩地在項目上各有分工,香港科學園將設立太陽能研發支援中心,協助香港和珠三角地區發展相關科技,而深圳則提供土地及其 他設備,支援下游開發及產品製造;杜邦就會在香港科學園建立其全球光伏電薄膜業務研發中心。

  根據報道,香港政府高層非常重視這個項目, 特首與財政司司長都親自出馬游說,深、港和杜邦三方簽署意向書當天,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出席儀式,但在次日的報章報道中,卻得 不到多數媒體重視,報道流於簡約,只有如《大公報》才在首頁頭版報道,這的確令人有點失望。

政府辦事虎頭蛇尾

   其實,既然或若然政府這麼重視這些科技產業發展項目,為什麼不高調一點出來指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不能單線向金融發展,讓市民知道政府也非常重視科技產 業,從而希望市民能討論及理解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以及新的方向可能是什麼?政府是否擔憂科技研發項目不一定能修成正果,還是恐怕公眾以為這項目又 是一個科技包裝的地產項目,或者是商業利益輸送?

  的確,政府除了會在科學園成立支援中心產業平台,也會為參與計劃的企業提供稅務寬減,若然這措施被太過高調炒作,難保社會上不會出現反對聲音,或令不同界別各自要求更多優惠。但即使會有這些問題,政府態度應該積極面對,向公眾爭取社會認同和共識,而非逃避討論。

  相反,政府應該在深港創新圈範疇以內或外,積極爭取更多國際企業在港進行研發工作。

   國際企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正在大舉在中國建立研發基地。香港作為全中國最優秀的世界級服務經濟集中地,加上如此良好的大學研究及人才培訓能力為後盾, 應該重新努力爭取以軟件及應用為主的研發項目,換句話說,建立資訊科技為核心的研發基地,這也是創新科技署成立研發中心時也忽視了的重點。

香港優勢未被盡用

   但政府主導的研發中心,當然不及企業自行開設研發基地的好,即使政府從旁協助也始終要有私人投資和市場主導,杜邦這次落戶深港是好例子。正好微軟也在5 月6日在北京中關村舉行研發集團總部大樓的奠基儀式,這投資2.8億美元的建設,可容納五千名員工,相比現在的三千人,包括去年增加的一千人。即使爭取這 些項目競爭激烈,北京肯定有優勢,但香港也未必不能爭取成為這些全國研發計劃的部分。

  像微軟北京研發總部的例子,負責研發配套的上下游 軟件產品及技術,是適合香港爭取的研發方向。即使大企業傾向在北京設立研發總部,香港也可爭取成為衛星基地,利用人才、國際化、知識產權保障、資訊自由、 法治環境和成熟市場環境;特別定位在資訊技術及軟件的下游研發,協助內地研發基地與國際接軌。希望政府能像努力爭取杜邦來深港一樣,游說其他資訊科技企業 來港進行研發,這除了對香港經濟結構發展有利之外,也有助同時提高香港資訊科技產業的核心能力水平,特別在就業方面,提高有質素的技術職位的供應數量,對 產業長遠發展肯定大有幫助。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5月12日

Wednesday, May 07, 2008

iGoogle: "When Art Meets Web


A happy evening with my blogger friends... 與博客朋友的一個快樂晚上...

IT360 #2: Chester Soong's Letter to IT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s


http://www.it360.hk/issue_2/

Monday, May 05, 2008

IT業界指政府合約盈利未貼近私人市場

   在香港資訊科技業界中,提供服務的企業和專業人員,包括系統集成、軟件開發等範疇的比例不低,政府作為香港主要用家之一,其資訊科技採購政策對業界影響 直接而深遠。政府在政策上多年來亦承諾把政府資訊科技服務外判給業界,目的在於「藉以加強提供資訊科技服務的能力、加快政務電子化的步伐及促進本地資訊科 技業的發展」,在此政府的承擔是值得肯定的。

  過去外判資訊科技專業服務工程時,政府多數只以大型合約方式批出給大型資訊科技公司,承辦 商往往再分判給本地中小型資訊科技公司,對本土業界發展不利,項目管理及價格上也未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政府在1999年引入「資訊科技專業服務計劃」 (ITPSA),這計劃在2005年12月合約期滿後,再以「優質資訊科技專業服務──常備承辦協議」(SOA-QPS)取代。

  作為政 府資訊科技專業服務主要外判計劃,SOA-QPS向二十二家香港資訊科技公司批出四十四份常備承辦協議,由2005年12月起生效,為期四十四個月。在合 約期內,承辦商可為有需要的政府部門提供四大類資訊科技服務,分別是獨立性的及系統發展前期的計劃╱項目管理服務(服務類別一)、系統維修服務(服務類別 二)、系統發展服務(服務類別三)及資訊保安服務(服務類別四)。

  每類資訊科技服務項目再分為小型項目及大型項目兩組。在服務類別一、 二及三內,小型項目是合約價值在130萬元或以下的項目;大型項目則為合約價值在130萬元以上,但不超過1000萬元的項目;大型項目亦包括合約價值不 超過1000萬元的高風險及關鍵項目。至於服務類別四的項目規模較小,小型項目及大型項目以於26萬元劃分。

屢被要求額外工作

   在SOA-QPS計劃下,大部分承辦商仍會安排分判商提供服務,涉共一百零九家;然而,在過去ITPSA和SOA-QPS計劃期間,的確多了本地中小型 資訊科技公司能直接獲批出政府工程合約,也有更多的本地中小型資訊科技公司能在間接但規範下得到分判,但業界仍就計劃的不少重要細節有意見,政府亦表示願 意聽和考慮。

    因此,業界包括香港通訊業聯會香港電腦學會香港資訊科技商會香港無線科技商會資訊及軟件業商會,聯同資訊科技界單仲偕議員,剛完成了一項調查,檢討資訊科技專業服務外判計劃的各方面意見。

   參看在問卷中關於承辦商對外判項目的意見,不少承辦商都認為政府部門要求技術示範的時間不足,或要求細節不清楚,這當然會對承辦商帶來額外成本及風險, 而且回應的承辦商中,有半數曾被要求進行合約以外的工作,而這些額外工作的處理方法不統一,甚至有13%的回應承辦商表示得不到補償。結果,就「政府合約 盈利可貼近私人市場」這題目,只有29%的回應承辦商表示「中立」,其他71%表示「不同意」甚至「非常不同意」。

  較多的回應承辦商認 為合約投標的決定中,較少理會承辦商的創新意見或建議,認為承辦商要求對參與承辦商公平和認為不公平的比例差不多一樣。意見比較明顯的是,回應承辦商中多 數對合約要求其承擔責任制度不滿,其中55%認為承擔責任制度令他們不願意做政府生意,65%表示令其資金分配受到壓力,61%說令承辦商不能向政府提供 較創新的方案。

中小企承擔風險高

  政府要求承辦商接受的承擔責任,在調查中約一半包含間接或後果性的損害, 這是不設上限的,所以,表面上為中小型服務商而設的外判計劃,制度上卻對中小型承辦商最不利,甚至不公平地過分保護政府。調查中半數的回應承辦商認為,為 間接或後果性的損害設置上限是承擔責任制度中最迫切的改革,32%認為首要是在決定承擔責任前先作風險評估,18%希望雙方能就承擔責任作商討才作決定。

  在其他方面政策改革建議,42%認為應加強重視投標者的技術能力,43%希望政府能分段就項目達標而付費,38%要求政府應以市場價格支付額外要求所需,50%希望當局能給予投標者足夠時間以準備技術示範要求。

  SOA-QPS計劃合約期已過一半以上,相信業界這個調查,能為政府下一步改善政府資訊科技專業服務外判和採購制度的諮詢,提供有用的資料和基礎。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5月5日

Sunday, May 04, 2008

公共專業聯盟2012政改建議

公共專業聯盟今天宣布我們對2012的政改建議,主要重點在於過渡期間重組功能界別,給予全民「兩票」,和長遠把立法會功能界別轉為類似內地「政協」的法定諮詢架構,保持專業和商界參與角色。詳細文件請在此下載。

我們希望引發討論,是作拋磚引玉,不是要堅持這建議。現在市民對政制發展的冷感,確實是最令人不安的。

七百萬人的過渡功能組別 (梁繼昌)

Saturday, May 03, 2008

校內網—中國的Facebook?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校內網中國的Facebook?」,收聽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2/eworld/clips/radio2_3431_75137_1232.asx

與中國資訊科技產業的合作

上周五參加了港工程師學會資訊科技分部的周年會議,主題是「與中國資訊科技產業的合作:香港的機遇」,來自內地的主講嘉賓包括科學技術部 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戴國強、原信息產業部 科學技術司 技術基礎處處長常利民、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張克科等。

戴司長的重點發言中重申國家信息科技發展的政策,方針定於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些標語式的語言,對香港人來說的確要多加解釋我們才會明白,所以,戴司長的發言很有幫助,他表示,政策選擇了微電子、軟件及先進計算、網絡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應用五方面,透過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基礎研究及國家高技術研究等,在不同層次作戰略部署。


港缺乏統一產業政策

聽了戴司長介紹973863發展計劃的詳情,令筆者覺得不
香港的科技政策未能與國家發展配合,要業界無論是商家還是專業人士自已配合,「迎接機遇」,是極其困難的,畢竟這是計經濟與自由市場經濟的落差,國家所需和發展的目標,只靠市場追求這些「機遇」,筆者始終覺得有點不切實際。筆者經常與業界朋友討論面向中國的策略,但業者在缺乏港方統一產業策支撐下,以市場手段包括CEPA式的行業開放政策,是很難有結果,也很難對國家發展有貢獻的。

印度優勢值得借鏡

在一國兩制下,中央官員也不能指點香港怎做,只能以龐大市場數字來告訴我們這機遇之大:
二○一○年十萬億元的信息科技產業市場總額,年增百分之十七點六;電信業收 入八千八百六十億元,年增百分之七點六;電子信息產業銷售九萬億元,年增一成八。但數字多大也好,香港的產業準備好了嗎?香港政府有配合的政策嗎?

戴司長以中國與印度兩國的科技發展比較,指印度在語言、國際化與產業連繫方面的優勢,值得香港借鏡;這與筆者與業界過去在協助發展中港軟件服務外包的國際機會的基礎思維,的確不謀而合,我認為,有必要把這優勢互補關係發展至政策層次。深圳與香港的高新科技合作發展,現時的討論可惜仍未見能離開過往集中於個別研究項目,甚至地產項目的層面,顯然未能讓業界接軌,專業界亦無所適從。


香港須要在政策上積極找出業界有能力配合的切入點,而且要快,並非再 聽多幾次國情就成。張克科主席發言時提到一國兩制和香港的市場機制是香港的優勢,不是障礙,這更是香港業界值得三思的,不要只想如何學習中國的遊戲規則, 分享中國龐大市場內的商機,更應想想我們有些甚麼地方能令中國更進步,真的走向世界。

莫乃光 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

刊載於星島日報2008年5月3日

Friday, May 02, 2008

民主黨《有著你》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TxgJEFLDBw

Thursday, May 01, 2008

IT決策重要性續提高

資訊科技應用至今,已成為企業運作的必要部份,在商業流程中與各企業部門互動關係密切,肯定不單只是一種增加效率的工具而已。加上企業對資訊科技及網絡應用已非常倚賴,推動資訊科技管治(IT Governance)水平已被正視為重要的企業管治元素。

資訊科技管治學院(ITGI發表了資訊科技管治全球狀況報告2008」,報告每兩年更新一次,今年的報告是在去年秋天訪問全球750位「C」級的企業最高管理層人員(Chief)而得的結果。報告指至07年相比05年,有更多的企業引入資訊科技管治,數字由19%上升至34%這些措施包括從董事局起最高層對資訊科技管理的主導或參與,尤其在關注資訊科技系統的表現和安全

此外還有24%的企業計劃引入資訊科技管治措施,比0522%200318%都要高,相反表示沒有這打算的企業百分比則持續下降,由03年42%減至05年的36%,07年更下跌到只有20%企業這樣說。

IT與商業決策更緊密

報告總結了十三項趨勢,也很值得參考:

1.
雖然資訊科技管治的推行要來自最高層「C」級管理階層,但日常仍主要是「首席資訊長」(CIO)或資訊科技總監的工作。在研究對象中少數非資訊科技人士對資訊科技應用的看法,反而比資訊科技專業人士要正面。

2.
資訊科技對企業的重要性繼續上升。

3.
更多企業就資訊科技管治作自我評估,而且結果正面。

4.
資訊科技與用戶部門的溝通在慢慢地改善。

5.
資訊科技管治與企業管治兩者之間的融合,和資訊科技策略與整體商業策略的配合,仍大有改善空間。

6.
資訊科技相關問題仍多,而雖然安全等問題重要,最困難的問題卻在於人。

7.
好的資訊科技管治措施是企業知道甚至與執行的,但卻非在全部情況可以做到。

8.
機構知道誰能協助執行資訊科技管治,但對這些專才和實施能力的尊重卻只屬一般。

9.
資訊科技管治活動比兩年前明顯更活躍。

10.
機構多數使用較多人認知的資訊科技管治架構和方案。

11.
COBIT -- 資訊及相關科技管控目標,是一個由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協會ISACAITGI動的資訊科技管治架構的認知已達五成以上,約三成受訪企業更已年嚴格執行。

12.
大半受訪企業實施或計劃實施Val IT這資訊科技投資管治架構標準。

13.
實施「Val IT」的最大困難在於認識不足,未能確定資訊科技投資回報。

相比歐美地區有過半的受訪者經已執行資訊科技管治,亞洲區亦有44%之多。例如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協會在香港一向辦得很成功,在培訓、推動標準、專業會員人數等各方面,也是該全球學會在各地辦得數一數二地有成績的。香港在資訊科技管治及管理能力,和相關工作的人才,應該得到肯定和支持,把香一步發展為中國及亞洲的資訊科技管治中心。

刊載於《Hi Tech Weekly》2008年5月1日

藍綠陣營 短片過招

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主題曲《We Are Ready》唱至知巷聞。322台灣總統大選前三日,國民黨馬英九陣營在選前推出片長240秒的《改變的力量》競選廣告,由藍營縣市長一人一句「我們準備好了」:「台北市準備好了!嘉義市已經準備好了!南投縣向前行!彰化縣報到!」,為這次台灣大選的MV大戰,劃上強而有力的句號。

台灣大選變MV大


誠摯簡短的訴求,搭配氣勢磅礡的配樂,引用自電影《納尼亞傳奇》的《Here Comes The King》,內容取景自全台各地景點,包括台北貓空纜車、嘉義水上鄉北回歸線、彰化八卦山、台南赤崁樓及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等。未看過的話,請到www.youtube.com/watch?v=LExyht2QYRM,或馬營網站www.ma19.net

我在選前兩天到了台北觀戰,感覺連戶外和捷運廣告都少了,對短訊的重視也不如前,反而網上視頻就多許多,藍綠雙方網站都可見不下百多條廣告、訪問、競選歌曲等短片。選後有報導指,雙方的電視廣告攻防,結果未必影響到選民意向,只算打個平手,但網上眾多短片流傳,對選情影響必然有,不過很難量化作比較。

除了藍營外,綠營也有佳作。《逆風前進請您與我們並肩同行》,全片沒有對白或旁述,只有悲壯女高音歌劇曲伴著畫面,影像是汽車在台灣大小公路上前行,在風雨中,在陽光中,配合字幕打出各地方名一齊向前進,「有風有雨,但台灣繼續前進…民主進步黨立委敗選後第二天,台灣繼續前進,民主繼續前進。民主必需前進,所以,民主進步黨也要繼續前進。」打的是哀兵牌:www.vivataiwan.tv/index.php?sid=298&page=2

但綠營怎可能沒有煽情之作?《守護孩子 守護台灣》影像中,都是年青潮人,卻穿插數十年前舊照片,旁白平淡聲線說:「他是你的孩子,他們青春、自信、帥氣、漂亮…廿多歲了,已經多久,你不曾和他促膝長談,告訴他這廿多年來的種種改變。」


…他五歲前,有上千條歌曲被禁唱。他四歲時,人民還在高喊總統民選。六歲時,還有人遭遇滅門血案,政治屠殺。他七歲時,還有人自焚,爭取言論自由。他十二歲前,警察還可以毆打遊行民眾。


「這些歷史都過去了,但真的,它們並不很遙遠。你的孩子必須知道,沒有憲兵可以檢查他iPod裡的歌曲…吶喊總統下台可以不用坐牢。這些都不是天經地義,這是我們用血淚換來的自由。」未來希望配以恐嚇,表面文字對象是上一代,其實片子明顯是直接拍給年青人看的:www.vivataiwan.tv/index.php?sid=533&page=1


你認為那條拍得最好?香港未來政界會如何利用這媒體?最近,我和單仲偕議員也製作了四條宣傳資訊科技界選民登記的短片放上YouTube,算是初班嘗試,當中這條「絕密版」其實是NG版,最「娛樂性」:http://www.youtube.com/watch?v=y0X4Uy4-U_8

刊於《CUP》2008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