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1, 2009

香港幾時先會有WiMAX?

「…台灣政府與業界比我們遠視得多,並非只為本土小小台灣市場規劃,還著意早奪先機發展這些技術及應用,協助本土電子及產品製造業界創造市場先機,汲取營運經驗走前于世界一步。」

筆者在聖誕節前專程到台北,應邀為嘉賓參加了台灣的 WiMAX 服務商之一的「全球一動」的記者招待會,該公司以「為人民服務」為標語,宣佈了在大台北區建網的計劃版圖,並 由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和 Yahoo! 奇摩亞洲區董事總經理鄒開蓮兩為台灣 IT 界女強人主禮。

WiMAX 本被視為 Wi-Fi 無線上網的下一代技術,但亦因為其「移動」功能,優勝于 Wi-Fi 由一個熱點轉駁到下個熱點要「斷線」的限制,所以由 Wi-Fi 這「固定」網絡技術「升呢」至移動範圍,往往被統稱為 3G 的下一代的 4G。

原來台灣早在兩年多前已發出了六張 WiMAX 牌照,把台灣以人口劃分為南、北兩等區,北區由威邁思大眾電信和全球一動奪得,兩區三家為威達超舜遠傳電信大同電信,與香港近年流動服務發牌機制一般以投標價高者得不同,台灣發牌投標價以牌照費加分賬比例作考慮因素,較小型服務商也有機會,而且政策訂明南、北兩區至少一張牌照會發給新營辦商,而結果另外四張牌照也分別發給了兩家 3G 和 PHS 這兩種在台主要流動服務制式的營辦商,希望確保市場平均發展。至於市場主導者中華電信,就根本拿不到牌照。

有台灣媒體以 Speedtest.net 為北區三家營辦商作測試,連接到歐、美、澳、日、港 各地的網站比較,三家 WiMAX 網絡的平均下載速度達 2.0 至 5.2Mbps,上載速度在 1.5 至 1.7Mbps 之間,相比之下,現在台灣的 3G HSDPA 服務的上、下載速度只達 1.2 和 0.11Mbps,WiMAX 肯定比 3G 優勝。

當我們在香港還在不時談論政府的 GovWiFi 服務只在政府設施內的熱點是否足夠,台北多年前已落成了全市公地方,包括街道上的 Wifly 無線網絡(但是收費的);當台灣已有六家 WiMAX 營運商,也陸續開始投入服務,香港去年以投標價高者得發了四張「寬頻無線」服務牌照,卻全落入了現在擁有流動電訊服務的營辦商及股東手中,沒有一家是新辦者,難怪這些公司都說 WiMAX 技術不成,必要等待標準也未完全定好,與產品化仍有距離的 LTE(名字很貼切地叫 Long Term Evolution)技術,服務何時出現,連樓梯也未聞有聲。

當然,不能說台北 Wifly 很成功,的確用戶數量與預期差得多了,但為甚麼台商還要「一錯再錯」,投資于「高風險」的 WiMAX?只因台灣政府與業界比我們遠視得多,並非只為本土小小台灣市場規劃,還著意早奪先機發展這些技術及應用,一方面協助本土電子及產品製造業界創造市場先機,另一方面更汲取營運經驗走前于世界一步,未來不怕沒有好的機會在國際上一展身手。相反,香港的政策制定者只怕失敗,業者也往往為了短期利潤至上,而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機會。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2月31日

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在聖誕佳節思考國家良心

聖誕節在西方文化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會在這個節日互相祝賀上天給我們的恩寵,分享和平的訊息。然而,中國政府選擇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審訊已被關...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社交網路商戰

「…社交網絡宣傳與傳統甚至其他網上廣告的分別,是消費者要自己決定是否接收某公司或品牌從社交網絡上發出的訊息,針對性更強,相信更有效果。」

每年這個時間,聖誕、新年的消費趨勢,反映市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都是各界關注重點。而近年隨著電子商貿普及,每年我們都會留意網上購買禮物與整體消費的比較,而今年有一個較新的角度,就是社交網絡媒體的角色。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ComScore 發現,像 FacebookTwitter 這些社交網絡,雖然並非直接提供電子交易平台,今年卻影響了 28% 的消費者對假期購物的決定和選擇。由這個新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可說令人「大開眼界」。Facebook 號稱擁有 3.5 億以上用戶,Twitter 也有 5,800 萬用戶,必定有其影響作用,但要具體化地分析和證實並不容易。

ComScore 發現在回應的消費者中,有 7% 加入某公司在 Facebook 的「Fans」頁,以求收到其優惠訊息,5% 亦會為此追隨這公司的 Twitter 戶口。除了提供「著數」消息,商戶也開始在社交網絡內提供其他應用,例如柯達Facebook 頁內有一個讓用戶製作相片集和與朋友分享相片的應用,百貨公司 J.C. Penney 也鼓勵用戶在其 Facebook 頁內分享選購禮物的心得。

不過,「影響」這個詞語可謂可圈可點。甚麼才算有影響,與購買決定有何關係,可以如何量化,實難作定論。傳統分析假期消費的數據當然比較清楚:另一家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ShopperTrak 發現,在常用為傳統指標作用的「黑色星期五」(即 11 月底感恩節後一日的銷情,用作估計之後的聖誕新年消費水平)銷售量看來,整體消費稍微增長了半個百分點。但網上銷情卻大增,另一家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Coremetrics 亦發現,在網上消費人士今年平均多花了 35%,反映很多人的消費模式正在大幅度改變中。

社交網絡宣傳與傳統甚至其他網上廣告的分別,是消費者要自己決定是否接收某公司或品牌從社交網絡上發出的訊息,針對性更強,相信更有效果。事實上,社交網絡帶來的新思維,是企業和品牌不再只集中直接的宣傳訊息,而須要創造和保存與客戶間的價值建議,變成一種建基於雙向交流、通訊的長遠關係,從而發展更高的客戶忠誠度。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2月24日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IT360#19 (2009.10-12) 2010: 攜手為IT 明天新希望


English version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吸水短訊陷阱未解決

社會上出現各種問題時,輿論往往總先從「監管不力」、「後知後覺」立論,這未必完全錯誤,但卻有可能令我們忽視問題本質和源頭,和最佳處理方法。最近傳媒廣泛報導的收費手...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IPv6:狼來了?

相信大家也聽過互聯網協議(IP)地址快將耗盡的消息。現在通用的IPv4標準只支援大概40億(232)個網絡地址,不過,新版的IPv6,可支援2128(約3.4 ×1038)個地址,根據維基百科所述:「這等於在地球上每平方毫米(mm2)6.7×1017地址」。互聯網工程任務小組(IETF)早在1994年已認可IPv6,並於1998年成為IETF的草案標準,為何至今仍未普及?難道IP地址耗盡這事,又是一個「狼來了」的故事?

事實上,IPv6的普及進度緩慢,是個有趣而複雜的問題,涉及不止科技及應用,更受國際政策、商業、經濟甚至心理因來影響。但為何這麼難啓動過渡?無可否認的是,雖然業內人士大多知道IPv4地址遲早不夠用,惟公眾仍未覺醒。

在過去兩年多,香港互聯網協會已與負責區內分配IP地址的亞太網絡資訊中心(APNIC)合辦了多次深入的技術訓練,但為了更廣泛地向業界各階層推廣採用IPv6的訊息,我們在1123日舉辦首屆IPv6 World Asia論壇,並成立了IPv6工作小組,在未來加强統籌推動宣傳。

IPv4
地址真的快用完?分發IP地址的國際機構告訴我們,到20119月就派完了,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即使期間曾現經濟不景等原因,拖慢地址耗盡的速度,但也差不了多少。到時互聯網就完全不能擴展,完全沒有新的IPv4地址供應?也不一定,因為有些國家和機構過去貯積了過多IPv4地址,在未來兩年間相信會轉讓,在不足或沒有新貨供應下發展成為一個臨時的二手市場;但在需求只會不斷增加下,例如要發展「任何東西也連上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願景,加上現在全球互聯網用户數目「只有」10多億,下個10億正在發展中國家等待中,IPv4地址不可能支持多久。

然而,IPv6的發展差強人意,又是什麼原因?在技術上,互聯網骨幹的器材近年絕大部分已支援IPv6,連用戶端的操作系統如微軟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都已支援IPv6。那麼還等什麼?問題正出在過渡IPv6過程中,用戶感覺什麼也沒變,應用不是功能強了、快了,那麼又何必呢?說IPv4地址快將耗盡,但誰想帶頭花錢採用,倒不如等到最後一刻?但從整體互聯網環境來看,多數人拖延到最後是危險的;最後才被迫過渡也有可能增加成本及風險。例如,未來很長的日子,IPv4IPv6地址將共存,網絡上游走兩種不同制式的交通,現時的網絡安全儀器和經濟集中於IPv4,到大需IPv6應用出現時,應怎辦?

上月筆者到了埃及參加互聯網管治論壇(IGF),全球IPv6發展也是主要議題之一。ICANN(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機構)行政總裁Rod Beckstrom提出了一個具爭議性的建議,指國家政府應提供經濟誘因(包括稅務優惠),鼓勵企業及互聯網供應商加快支援IPv6

在香港,至今IPv6的支援亦只限於在大學網絡、政府內部主幹網絡和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HKIX)。管理「.hk」域名的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公司最近也開始支援IPv6地址的glue records,但不少本地互聯網供應商尚未支援IPv6,企業、公眾認識仍然不足。業界和政府有必要進行系統性風險評估,除了加強教育宣傳,也要探討政策上更有效的鼓勵措施。

刊載於《ezone》2009年12月17日

Facebook:為何不可以開放點?

「…而用戶也有責任保護自己,這是教育用戶自行問責的合理一步,學習如何調整和管理甚麼開放和甚麼保留。」

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社交網站的 Facebook,在上周就用戶私隱設定作出了調整。最令人注意的,是用戶由上周起進入其Facebook戶口時,會被要求主動設定私隱程度,用戶可具體設定開放或隱藏各項上載至網站上的內容,提供的選擇有「只限朋友」、「朋友的朋友」或「所有人」,而所有人是包括 Facebook 以外的所有網民。

未成年人士則不能與所有人分享內容,其內容最多只給朋友的朋友分享。但因為基本預設設定為開放給所有用戶可以看到,似乎在推動個人資訊設定向「全部開放」方向邁進,因而 Facebook 受到不少批評,被指可能引致「洩露 Facebook 網站 3.5 億多用戶更多的個人資訊」。

有關注用戶私隱團體,甚至指 Facebook 的最新調整,可能存在欺騙性,正在考慮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投訴。這 些團體又指,Facebook 調整私隱設定的原因,是其因為面對 Twitter 等競爭對手的壓力,因而希望開放本身網站更多內容至 GoogleBing 等網絡搜索引擎,令 Facebook 網頁更多出現於各搜索結果。但 Facebook 則反指批評不實,新措施是「向前跨進的一大步」。

筆者認為現階段部分批評並不合理。首先,私隱保障並非意味甚麼也應保密,社交網絡上甚麼資料也不分享,甚麼新朋友也不交,那還談甚麼社交網絡?連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也開放了他自己的戶口,還公開留言說:「告訴還在猜的,我已把我個人 Facebook 網頁上大部分內容設定開放,給人們看。雖然有些內容我設定比較私人,但我看不出有甚麼必要把我和朋友、家人和小熊公仔的照片收起來。」

的確,Facebook 提醒用戶重新自選設定,比以前用戶往往連設定是甚麼也從沒留意好。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認為,新措施好處是用戶可自行考慮和決定個人資料的隱密程度,但就麻煩了用戶。不過,恐怕這是無可避免,而用戶也有責任保護自己,這是教育用戶自行問責的合理一步,學習如何調整和管理甚麼開放和甚麼保留。

另外,Facebook 剛與五個互聯網安全組織成立了顧問團收集意見,但這五個組織多數是關注保護兒童網絡安全團體,這也許算是回應最大壓力聲音,但筆者認為用戶權利卻仍然被 Facebook 忽視,例如其隨意、乏透明度和沒申訴渠道的取消用戶戶口的做法,Facebook 又會否從善如流,開放其處理態度和政策?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2月17日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抽水人語 之 筍工與裁員的迷思

一邊政府請IT人被稱為「筍工」,另一邊,動畫製作公司裁員,前者是政府請人「不切實際」,後者就是「政府支援唔夠」,但言者是同一人,到底說的人知不知道自己說什麼?還...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Thursday, December 10, 2009

Google伸爪DNS服務

「…今天 Google 支援的是 ICANN 屬下全球由頂級域名起的標準,但憑著 Google 用戶之廣,在技術上它甚至可以成立自己的域名系統。」

作為互聯網的夢工場,似乎沒有甚麼是 Google 不可以做的。除了電子圖書館、地圖、廣告等之外,Google 突然推出了「公共 DNS 服務」,從主導應用走向互聯網基建層面是出了第一步,相信將對互聯網未來發展有深遠影響。那甚麼是公共 DNS 服務?

首先,DNS 即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乃在互聯網上用戶的電腦從域名查取相關 IP 地址(例如hitechweekly.com 即是 203.85.62.20)的系統,用戶每天上網瀏覽時,每次輸入一個網址時都要作此查詢或翻譯,一 向也是透過其互聯網供應商的 DNS 伺服器進行,但現在 Google 說,請考慮轉用其公共 DNS 查詢服務,以達致更快的查詢速度及「其他的好處」。Google 的公共 DNS 伺服器的 IP 地址,是 8.8.8.8 和 8.8.4.4。

Google 指出,普通用戶每天查詢 DNS 數以百次,有些比較複雜的網頁甚至要查找多個域名的相關 IP 地址才可展開下載,往往成為下載網頁的一個瓶頸障礙;而 Google 的搜尋器每天已把大量 DNS 資料作高速緩衝存儲(Cache),利 用這些資料給用戶選擇用作查詢 DNS,以代替其互聯網供應商提供的服務,Google 指可令下載網頁「速度更快、更安全、更可靠」。

Google 的公共 DNS 服務其實並非創舉,亦有像 OpenDNS 這些獨立服務提供者。但始終 Google 就是 Google,向來已有很多人擔心 Google 已經「知得太多」,現在用戶若採用其公共 DNS 服務,Google 豈非連用戶去過哪些網頁也一清二楚?這關注 Google 也早料到,所以他們強調這 DNS 服務並非代替互聯網的基本、「權威性」的頂級 DNS 伺服器,也不作任何過濾,更將把用戶查詢過甚麼域名的紀錄在 24 至 48 小時內刪除,作為其私隱政策的承諾。雖然未必所有用戶都對 Google 的承諾有完全信心,但事實上這已比大部分從不公布任何用戶 DNS 查詢紀錄私隱承諾的互聯網供應商來得透明了。

即使我們相信 Google 的善意,但這些資料的存在會否成為各國政府,尤其是美國政府更「方便」地「徵用」的目標?可能性也不能說低。另一方面,更可肯定的是 Google 這最大互聯網搜尋器商,將坐擁更多的用戶資料,也 可利用來帶給自己更大廣告利潤,包括把找不到域址的用戶轉到 Google 提供、放了 Google 廣告的「錯誤網址」網頁。雖然暫時 Google 的公共 DNS 服務屬試驗階段,用戶可自行選擇使用與否,但未來 Google 若要把這 DNS 查詢方法變成其 Chrome 操作系統的預設功能,也未必有誰可「阻止」他們這樣做。

Google 此舉也同時意味著其對 ICANN 域名管治未來的挑戰。今天 Google 支援的是 ICANN 屬下全球由頂級域名建立的標準,但憑著 Google 用戶之廣,在技術上它甚至可以成立自己的域名系統。雖然將只限使 用其「私家」DNS 系統的用戶才能用得著,而且暫無跡象 Google 會這樣做,但用 Google 者眾,若一朝其公共 DNS 服務也得廣泛接納,難保不會這樣做。

現時 Google 的公共 DNS 服務只支援個人用戶,但未來會否把應用推廣至互聯網供應商們,以致連他們也能把 DNS 伺服器「外判」給 Google,也非太過異想天開!另一方面,要是 Google 如此,Microsoft 會怎樣回應,也是耐人尋味。總之 Google 今次走的這一步,很可能對互聯網未來發展及管治的方向有著深遠但未知的影響。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2月10日

Tuesday, December 08, 2009

Good Guy, Bad Guy, Poor Guys

這個星期,三位中國新聞人物令筆者思考在中國經濟政治國力日昌、發展為強國之際的一些現象,國家未來發展是樂觀還是悲觀?劉延東、孟建柱和高耀潔,也許正代表了中國的〝T...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Thursday, December 03, 2009

Kindle隨身流動書店

「…正因 Amazon 本業本在賣書,並不太在乎賣硬件的利潤,心存『客戶終身價值』,以經營書店的心態經營電子書模式──Kindle 就成為了 Amazon 在客戶身邊的『分店』。」

2009 年聖誕節電子產品中的最流行送禮恩物是甚麼?當然是電子書了。在香港,講起電子書很多人都想起電子教科書,但過去兩年在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美國,由 Amazon 推出的 Kindle 電子書早己在金融風暴下熱賣,業界更相信這股熱潮將延續至聖誕節的購物市場。

為甚麼 Kindle 如此成功?我們可從硬件、軟件和服務三方面看。在硬件上,Kindle 真的像一本書,雖然只有黑白顯示,但設計精美輕巧,擁有觸控熒幕,用電量低,離線閱讀下電力可維持兩周,內存字典,更可儲存超過 1,500 本書;在軟件上,Kindle 操作簡單,加上 Amazon 勝在為全球最大電子書店,目錄中有超過 35 萬種電子書,早己能解決其他電子書製造商的難題;在服務方面,Kindle 讓用戶在美國市場隨時隨地無線上網,令他們可輕易上網買書,完全不用擔心要另付電訊費,可謂真的無後顧之憂!

在 Amazon 網站不久前的網上選舉結果顯示,Kindle 已成為今年美國感恩節和聖誕節十大禮物的榜首。即 使在香港沒有免費上網安排,但自 Amazon 開始在海外發售 Kindle 以來,筆者有些本地朋友已經陸續購入。去年聖誕節 Kindle 已起熱潮,購買後要等 13 個星期才有貨,今年未知如何,但預期一樣熱烈。據報 Amazon 的對手,美國最大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 亦已推出自己名為 Nook 的電子書,預購反應也一樣超乎理想,第一批早已售罄,出貨要等到明年初!

其實電子書早在十年前已出現,為何如今忽然火熱?在技術上當然有不少改進,尤其是電子紙的發展,以背光源的設計不令讀者眼睛疲累。但更重要是 Amazon 整個以讀者為核心的策略,利用雲端計算技術,讓讀者可隨時登錄網上的「雲端書櫃」免費存取備份,還可透過手機、電腦等其他不同終端閱讀。正因 Amazon 本業本在賣書,並不太在乎賣硬件的利潤,心存「客戶終身價值」,以經營書店的心態經營電子書模式──Kindle 就成為了 Amazon 在客戶身邊的「分店」。

當很多人以為電子科技對象是年青人為主,但 Kindle 用戶中有五成之以上是 50 歲以上的中年人。這目標客戶群勝在喜歡看書,也較能花錢。相反年青人愛上網、少看書,未來如何爭取這個市場,正是電子書的下一階段要解決的難題。尤其是年青人即使肯買硬件,卻未必肯每本書老老實實地去花錢買,Amazon 和其他電子書商也將面臨音樂行業現在的挑戰。

除了 Amazon 和 Barnes & Noble,還有日本的 Sony,在中文書市場,內地坐擁 3 億用戶的中國移動、台灣的遠傳電信亦與內容產業的誠品三立結盟,加上中、台兩地的各大硬件商,都希望以硬件、內容和電訊服務的方程式,佈局搶攻中文電子書市場。

那麼香港在電子書未來市場有否參與空間?在硬件方面,台灣已具電泳顯示技術面板(EPD)及電子閱讀器的供應及組裝的優勢,相反香港並無優勢;在內容方面,中文書等出版業規模也不及內地和台灣。但至少仍應在內容交易方面嘗試尋找機會和定位,爭取分一席位,因為書子書市場和數碼出版產業產值未來數以百千億元計,不容我們忽視。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2月3日

Tuesday, December 01, 2009

NGO 2.0: Connecting People and Ideas

Today, I spoke at the NGO 2.0 Forum on "Web 2.0 for NGOs: Connecting People and Ideas."

產業政策不是估馬仔和分豬肉

自回歸以來,香港政府似乎放棄了以往被動的工業或產業政策,而開始揀選產業,制訂政策支持其發展。在支持自由市場的人的觀點看來,這是政府活生生干擾市場的例證,在於業界...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多回應討論!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