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白宮2.0

「…百分之百肯定的,是奧巴馬的網路應用發展史,是全球政府、政客,以至商業和非政府機構的參考對象。」

全球一片奧巴馬熱潮,新任美國總統成為了全球最流行的偶像。奧巴馬從兩年前在伊利諾州外完全名不經傳、寂寂無名的初任參議員,變成今日「自由世界的領袖」,總統選戰之中互聯網和 Web 2.0 發揮的力量,把他成功帶進白宮,這已經是毋容置疑之事。但更令人佩服的,是奧巴馬的這場網路革命仍然繼續進行中,沒有停頓下來!

在選舉期間 barackobama.com 建立的群體,至選舉後、就任前兩個月維繫著這群體的 Change.gov至奧巴馬於就職當日美國東岸時間正午之後,新的 Whitehouse.gov 就出場了。新網站維持一向奧巴馬網站風格,並繼續以建立網路民眾群體為核心。不得不佩服美國人在民主政權交接中的鉅細無遺,由在幾個小時之內搬來、運出兩位總統的家當也好,200 多萬人到國會山觀禮亦好,連準備好新網站即時更新也一絲不苟。

新的 Whitehouse.gov 比以前的好得多了,保留奧巴馬選舉網站的風格和功能,不像以前兩位總統年代時的「官方」感覺。第一個分別就是這是親民、參與性高的園地,就像白宮重新裝修,加了更大的窗戶,更多的門口似的。奧巴馬委任了美國白宮的第一位新媒體總監(不知香港政府或特首辦哪天會特設這樣一個職位),他名為菲立斯(Macon Philips),原本來自 Blue State Digital,一家專做網上組織群體、籌募款項、選舉策略等的顧問公司。

菲立斯說,改革後的 Whitehouse.gov 是給予人民更清楚地監察政府管治過程的工具,更可得到更多參與奧巴馬式「改變」的機會。在功能上,有網誌、電郵通訊、政策和總統執行行政決定的詳細資料,甚至把所有非緊急的立法命令在網上存放 5 天,收集公眾意見後,總統才會簽令。雖然這些象徵性意義比實際來得大,總算是奧巴馬完成了一項選舉承諾,也有加強透明度的意義。

民眾參與即是有所要求,Whitehouse.gov 在網上要求改善意見,用戶就要求取代一般慣性、限制 500 字母以下的「聯絡我們」(Contact us)方格。功能意見容易提,但未來美國政府與民眾的網路關係,肯定還有很大的變化空間。十二月 Pew Research Center 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部份的奧巴馬支持者表示會把助選的力量,注入參與新政府管治,四份一曾經積極在網上助選的人表示會繼續利用網路、手機短訊等為奧巴馬爭取支持。

很多人說,政客爭取選票是沒有停步的,所以奧巴馬只是為了選票。但只要能加強公眾參與,政客有政治目的又如何。百分之百肯定的,是奧巴馬的網路應用發展史,是全球政府、政客,以至商業和非政府機構的參考對象。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月29日

手機流動服務 更易動員群眾

筆者不時會在手機收到一些政府部門或私營機構來電,要求一些資料或跟進,堅很多時候正因身在路上不便談話或手頭上未有資料,要對方留下電話號碼或其他資料以便回覆;但霎時間要拿紙筆寫下來也很不便,總希望對手能以電郵或短訊通知。不過,這些機構的客戶服務人員限於工作程序守則,不能從命,但令市民或客戶麻煩得很 -- 只是這些小問題,有誰會理?

可能又是「守則主義」的問題,也可能是提供客戶服務者只顧自身方便,不太會從客戶角度想。香港號稱無線及流動用戶透率高冠全球,但為什麼在應用上總落後於人?政府多年來推動電子政務(e-government),為什麼總沒多為無線流動政府服務(m-government)發展多作發展?事實上,市民可接觸到的政府無線服務也不多,也未曾收到政府透過短訊向市民發出重要訊息,例如,在駕駛執照到期前通知車主續牌,或在選舉投票日以短訊提醒選民投票等,這些都是最簡單的例子。

香港沒有的,別人早已開始了。新加坡的國民可以用短訊繳交違例泊車罰款,菲律賓國民更能以短訊交稅;印度部份地區市民,可透過短訊收到物業稅通知。在英國,有市民可以用手機拍下街上垃圾和公物受破壞的圖片,然後傳送給相關政府部門;甚至在非洲的肯雅,學生也可在手機收到考試結果。香港人有個習慣,每提及這些新科技應用,總先擔憂私隱、保安(但這些問題並非解決不了的),又說老人家不會用(但其他人會吧),算是大驚小怪,還是慣性批評?

連美國這個科技進步但應用落後的地方,奧巴馬在去年8月便以短訊向選民宣佈副總統人選,籍此吸引選民提供手機號碼;在去年12月,奧巴馬團隊更推出了流動應用,讓人民可以從他的新網站www.change.gov下載內容。歐洲國家愛沙尼亞更宣布,由2011年起,國民可以用手機投票!在香港,財政司司長大賣電視廣告,請市民提供對財政預算案的意見,但又可以直接用手機回應嗎?

手機無時無刻都在我們身上、手中,未來任何機構不能僅以電腦和網站提供,這對年青人這更必要。電子政府專家指出,無線流動應用在公共服務中,對交通運輸、醫療、公民參與等範圍最為適用。未來特區政府的電子政務發展藍圖,應該加入無線流動政府規劃。

刊載於《ezone》 2009年1月29日

Wednesday, January 28, 2009

「淫審條例」諮詢失理性討論

奧巴馬就職夜,在為年輕人而設的青年舞會 (Youth Ball) 中說:「新的一代激勵之前的一代,美國改變就是這樣出現的。」 ("A new generation inspired a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that's how change happens in America.") 年輕人,是我們的今天與未來,我們是應該讓他們帶領社會和成年人的,並為他們裝備這份信心。

不過,在香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檢討諮詢,保護「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卻成了焦點,意見愈趨激化,失去了理性討論空間。保守宗教組織群起要求加強管制,卻被指是少數組織化身多個團體以壟斷辯論空間,目的再非檢討條例是否能用作反映社會價值觀,而是變為爭取自己價值觀被官方當為社會整體價值的運動。


只求管制無視條例內容


保守宗教團體所言的「道德禮教」水平是否普遍社會認同?例如,他們當中較極端言論認為:色情等於毒品,應受同等禁制;任何引起人性慾的都屬淫褻;應以牌照方法限制出售色情物品;色情行業是為了賺錢,所以不應以自由為理由容許;不止兒童,甚至「很多成年人也失去了性判斷能力」———這正暴露出,在他們心中,「保護兒童」是藉口,真正目的是把道德標準加於其他人,包括成年人的身上


激進的言論,感性的現身說法,但這些團體卻對條例諮詢內容不感興趣。他們要求強制互聯網供應商過濾,但無興趣就技術可行、執行成本等重要問題理性討論,因為「不懂」就是最強的游說加強監管的大道理。李國能大法官說甚麼審裁處行政與司法職能,不清楚,這不是他們的問題,是政府的責任,總之要管。


保守宗教團體的策略,不是我們一般以為根據諮詢文件內容和問題提供具體回應,而是:(一)簡化議題:甚麼定義、審查機制、執法界限不管,只說支持加強監管,令家長以為這只關於保護兒童不能接觸色情;(二)感性化:講故事容易激發普通家長,甚至社會同情;(三)誤導:為甚麼二百多所學校聯署反對廢除條例(不知當中有幾位校長詳細讀過文件),但政府諮詢從來沒有說過廢法,客觀看根本不可能,但用來威嚇學校、家長就最好了。甚至有報道指有教會學校「強制」要求家長簽署支持加強監管色情。


淪政治化諮詢分化社會


近期保守宗教人士的言論,令人想到背後有否政治目的。在一月二十一日立法會的聽證會上,多人特別批評一些議員的反對監管的言論,指這些「民主派」議員身為「民意代表」而反對(他們的)民意,但這些意見與民主派與否有何關係,藉此高調批評民主派,政治化諮詢,分化社會,背後目的為何?


筆者作為基督徒,為這些現象痛心。真正的「沉默大多數」,包括信徒與未信的,都開始覺得很不舒服、負面,令人誤解基督,甚至疏離教會。基督徒不是要對他人包容,而對社會不公義堅持反對嗎?但現在有少數激進保守派基督徒要把道德價值觀加諸其他人和社會之上,在社會公義議題和反對極權卻妥協得無影無蹤,豈非反要賠上沉重的道德和社會形象代價?


當日在立法會聽證會上,湯家驊議員說得好,檢討法例是為了定出一個可以用作界定道德標準的機制,而非為以法律定出道德標準本身。但筆者擔心的是,政府會如何處置大量加強管制要求、但沒理會怎樣做的意見?政府不能只點算回應數目,要返回諮詢文件框架,從理性意見中找出可行的、最廣泛接受的改善條例的方案


莫乃光 公共專業聯盟 副主席


刊載於星島日報》 2009年1月28日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Google綠不綠?

「…愈來愈多人醒覺過來,原來電腦,尤其是支援我們上網的伺服器群,用電量驚人,原來極不環保!」

資訊科技是不是綠色的?直覺上很多人都認為是的,電腦和網路系統代替了紙張,應該是很環保友善的,對不對?然而,愈來愈多人醒覺過來,原來電腦,尤其是支援我們上網的伺服器群,用電量驚人,原來極不環保!

最近 Google 就面對了一個這樣的一個「茶壺裡的風波」。Google 作為企業一向算是很前衛地支持綠色,甚至主動投資開發與互聯網業務無直接關係的綠色科技,但卻被一位哈佛大學物理學家指大量浪費能源,計算出每次搜尋要排放出 7 克的二氧化碳,並作出「在 Google 作兩次搜尋,排放出了二氧化碳就已相當於煮沸一整茶壺的水」的結論。其他的學者和環保人士估計每次搜尋的碳排放,也在 1 10 克之間。無時無刻地數以千萬計的搜尋,真等於很多很多的沸水!

Google 就反駁說,他們的數據網路系統中心保證碳排放是很少的,大家可放心地用,要擔心就想一想自己所用電腦的用電而引致的碳排放吧。反正,各位每十分鐘呼吸所引政的碳排放,也有 6 克,與哈佛學者估計作一次搜尋差不多!而 Google 高層指,其實這個估計算得過度了,實情每次搜尋的碳排放只有約 0.2 克而已。無論如何,Google 對批評和環境保護仍持重視態度。

筆者去年曾經倡議:「在 2010 年之前嘗試透過減少使用電腦,令全球每年減少排放 5,400 萬噸二氧化碳,即相等於每年 1,100 萬輛汽車或 10 20 家燃煤火力發電廠的排放量…在 2010 年前我們可望達至每年減少 50% 電腦用電量,並使各份參與者一同省回共 55 億元的電費。」

在政府政策方面,不能以成本問題為藉口,拒絕採用碳足跡計算器,更必要向公眾公布有關數據,並引入有毒物質生產者責任制,諮詢立法規管包括電腦等硬件回收。在企業方面,數據中心也要逐步採用嶄新節能技術,企業則要開始使用虛擬化(
Virtualization)等技術,其實也真的能達到透過能源管理來節省金錢,何樂而不為呢?

綠色資訊科技(Green IT)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可以帶來無限商機。香港若能把握機會,可以在亞洲甚至中國,為區域綠色資訊科技革命,擔當領導地位。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月22日

Monday, January 19, 2009

一場道德高地爭奪戰

《淫 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檢討諮詢期首階段已進入最後二星期,筆者在這四個月的諮詢期一直全程參與及關注,由初期的業界焦點小組、所有三次的公眾論壇、立法 會事務委員會的討論,和數不清那麼多的各界論壇,由業界、青年和學生、新聞媒體、宗教、人權組織、政黨主辦的都有。在整個過程中有很多深刻的體會,今天在 此分享一下。

諮詢期的上半部分,尤其是政府在各界別焦點小組收集意見時,雖然有不同意見,但似乎算是較能聽到一些具體的關注點,或對諮詢文 件內的問題和建議較針對性的回應,甚至負責諮詢工作的官員也主動地要求業界和各界別,就個別較少人關注的重要部分多提出意見,但當諮詢步入下半場,氣氛就 完全轉變了。

簡單地說,諮詢已經變得感性,甚至偏離了原本就法例和相關的執行和教育的範圍、條例要討論、爭辯的細節,很多積極發言表達立場 的團體和人士,根本沒有就諮詢文件內的現行機制、建議措施和各參考問題作出了解或提供具體回應。理性討論欠奉,卻大聲疾呼地打擊對方立場,先發制人地把對 方妖魔化。這種情況出現,不能歸咎於傳媒,而是部分團體的計劃和策略之內手法。

簡化議題突出感性

上 星期五晚在尖沙咀舉行的最後一場公眾論壇,人數也是最多的,有機會發言的很多是家長,也有年青人,意見仍然是不一致的,但以能抽到發言機會者來算,要求加 強監管的居多。保守勢力在諮詢中的策略是簡化議題,在諮詢文件內的法律、技術和執行問題以外創造道德議題,保護兒童沒人會有異議,甚至說色情資訊對兒童有 害也很少人會完全反對,也最易得到廣泛感性支持,再加上以現身說法「講故事」方式爭取同情,蘇錦樑副局長也表示近期收到了不少這些感人信件。

簡化議題另一手法是誤導,多次在公眾論壇上有市民要求不可廢除條例,但諮詢是修例,不是廢除,文件中最接近的只是審裁處應否廢除,這執行問題,危言聳聽說政府可能廢除條例,色情物品「無王管」,是容易爭取認同的高招。

然 而,缺乏了的正是這些道德關注,與真正兒童怎樣才得到最佳保護和發展,究竟有什麼相互關係的科學驗證。有人在論壇甚至說公眾展示內衣或避孕套廣告也屬色情 泛濫的例子,「為什麼要給我看見?」怎樣解決不是他們的責任和問題,早前在公眾論壇就有人大罵「政府高官收十幾萬人工什麼也沒做」,策略性地避開理性討 論,怎樣解決是別人問題,民粹碰上道德主義,結果也許就是如此,「道德高地」就是我指你做。公眾論壇中也有人說,「中國人古時說父母官」,所以,我不懂、 不管也不是錯,能不能也不用理,全是父母官的責任。聽者心寒。

從公眾論壇的不少反智言論,幸好還有香港的年青人,令筆者仍然看到希望曙光。 筆者周六與蘇副局長出席了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論壇,百多名青少年學生就他們進行了的意見調查分析和討論,是筆者出席過眾多討論中較有質素的,更肯定是最有 「心」的。這些年青人首先嘗試探討淫褻及不雅資訊的定義是否清晰、審裁處的判決標準,這些是絕大部分最積極發聲的家長不提的重要先決了解問題,筆者尤其欣 賞年青人願意主動討論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特別是如何「在互聯網上防止青少年或兒童接觸淫褻及不雅資訊」,而他們最多人支持的仍然是「加強宣傳教育」。

然 而,不可不提的是筆者觀察香港年青人就此議題,相比之前筆者在本欄提及一些就過濾互聯網對美國中學生的研究,雖然比較不算很科學性,但似乎香港學生仍然較 多討論色情之害、如何監管較好,甚少像美國學生主動要求更多自由,甚至否定監管的需要和效益。不知道這是中西文化差異,還是教育制度使然,但相信香港教育 制度不利批判思維發展,是頗明顯的,這是唯一較為令人擔心的。

多疑過慮的家長

筆 者在此要引述英國社會學教授和著名作家富里迪(Frank Furedi)去年出版的兩本書:在《多疑過憂的家長》(Paranoid Parenting),富里迪認為事事過分緊張和保護的家長,已經傷害了兒童,以及家庭本身,每天家長接收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面對各種威脅的資訊,已經不 懂如何教育出有自信和有想像力的下一代。《有牌擁抱》(Licensed to Hug)則指出過多以保護兒童為名的標準和措施,已令隔代關係惡化,在家庭和社會中猜疑和恐懼的氣氛其實令兒童面對更大的危機,富里迪建議停止愈來愈多的 管制,建議教導兒童,授權他們發展得更自立。

YouTube 上大家可以找到《Did You Know》這段流行短片,在其第三版中提到這事實:「《紐約時報》一星期的內容,比一個十八世紀普通人一生所見的更多。」在這資訊爆炸世代,人類科技和社 會的發展,有誰有能力讓時光倒流?要真的保護下一代,是讓他們看不見、聽不到,還是要訓練他們的分辨能力,終身受用?反過來說,要管要禁,只是自欺欺人, 其實不用技術專家告訴我們有沒有可能。

但筆者補充,這並非代表對兒童不管不理,反而我們成年人要停止利用兒童作藉口,推動自己的道德理念甚 至其他利益。例如在互聯網管治群體中,近年海外趨勢是業界與關注兒童福利的團體,與政府、家長、學界,甚至媒體合作,從反色情這道德主導題目轉向真真正正 地只講保護兒童的可行方案,「家庭線上安全學院」(Family Online Safety Institute)就是這樣的機構,這才是幹實事,而非借題發揮。

諮詢至今,筆者認為關鍵問題絕非「色情危害」這些主觀道德觀念(可惜不 幸客觀社會事實是太多人肯買這些資訊的報刊等),真正的關鍵問題是我們是否認同把道德決定權放在官方和政府手中,是否接受有道德警察。但在現時缺乏理性討 論細節,過分意識型態的回應主導下,若然政府以重量而非重質地點算諮詢的回應,保守道德主義者必然「勝出」,政府不能只數算這些不反映「沉默大多數」的較 極端聲音,否則後果恐怕非常嚴重。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1月19日

Friday, January 16, 2009

選舉中的宗教與政治

二○○八年終結,最難忘的事, 莫過於參加立法會資訊科技界別選舉,可惜以些微票數落敗。

這次選舉,對自己是個非常辛苦而令人謙卑的學習經驗,作為信徒,在選舉過程之中有特別體會,一直 希望與弟兄姊妹分享,但又不想受選舉後任何激情影響,等到現在冷靜下來才執筆,應該比較恰當。

  筆者在選舉資料中有「申報」自己的宗教信仰,但絕不希望也沒有把自己信仰當作賣點或選舉議題,因為筆者認為這是不恰當的,直接和俗些說,是不想 「擺主上檯」,把政治與宗教混為一談,是危險和不負責的。不過,顯然筆者的對手並非與小弟一般見識,大打信仰牌,更找來多位教牧支持,現在回想起來,不論 也不管這對選情有否影響,筆者作為基督徒,在心靈上是受到一些傷害。

  本來,在一場兩人對壘的選舉,兩名候選人都是基督徒,從教會角度應是件美事,應鼓勵信眾積極投票選擇,但為甚麼有些牧者會選擇性地支持甚至為其 中一位信徒拉票?雖然可能出於個人認識理由,但他們又有否考慮到對另外的基督徒候選人的傷害?當然,去年立法會選舉中,這情況不只出現於筆者的功能界別, 在一些直選選區也有出現,情況是須要教會正視的。

  例如,筆者的對手發出選舉廣告電郵,標榜著名牧者林牧師說他「為人熱誠,好學、熱心公益」,另一位著名牧者吳牧師說他覺得他「有堅穩的立場,堅 守基督徒的核心價值:如真理、家庭、事奉等……我覺得香港社會需要有〔他〕這樣蒙神喜悅的弟兄代表我們在立法會揚聲,使香港成為更合神心意的城市。」筆者 自知不敢說自己是個好的基督徒,但當著名牧者公開比較說成有所不及,並得不到神同等的喜悅,感受如何?筆者現在可以幽默地說,若單從選舉結果看,若勝利就 等同神的喜悅,也許的確如此吧。

  筆者因這些牧者的話而受到的傷害,尤甚於當時因其他事被人抹黑,因為這是信徒之間以信仰在君子之爭以外「相煎」,更因來自受尊敬的牧者。筆者也找了朱耀明牧師在自己的選舉刊物中表達支持,但明確表明不要把信仰作比較賣點,朱牧師也只提了筆者對「六四」的堅持。

  幸好,筆者當時亦得到一些信徒和牧者的安慰。其中一位牧者指出,他自己與有些著名牧者識於微時,當年他們尚未習慣與達官貴人為伍,但現在不同 了,有些著名牧者已遠離群眾,對草根面對的不公義已變得麻木不仁,甚至不覺地在信仰上作出妥協,不再想向權貴說不;但其實從舊約先知所見,可以說是太陽之 下並無新事。他還鼓勵筆者無論如何,繼續努力。這和來自其他弟兄姊妹的鼓勵,在此表示無限感激。

  筆者始終堅持,把政治與宗教混為一談是危險的,若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選舉利益的話,就更不可接受。筆者在參選之初已早公開說,有些事情是「寧 願輸也不會為之」,所以才不肯在選舉中與對手互賣信仰,因這對我們的主是不敬的。教牧也要明白,政治選舉與教會選執事是大大不同的,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和 政策制定,需要不同的工作的目標、條件與能力,不應當作一話。

  教牧在政治選舉中公開支持個別候選人是嚴肅的事,因為教牧對信眾是極有影響力的,利用自己在信仰和屬靈的影響力,影響信眾在政治取向的選擇,改 變選舉結果和政治利益的分配,後果嚴重更可能有不當之處,而且教牧未必清楚政治內情、界別問題甚至其支持的候選人在政治方面的目標、背景、立場,故此不應 隨便公開支持,只適宜鼓勵信眾積極參與投票。

  教牧為了任何感情因素或其他原因,公開支持個別候選人,亦是很危險的事,有可能給非信徒,以至支持其他候選人的市民非常壞的印象,令教會因為非 屬靈、非宗教,甚至與道德無關的原因「與民為敵」。舉個例子,台灣長老教會公開支持李登輝和陳水扁,就把自己屬靈的公信力,押注在政治人物的政治利益和個 人操守,結果得不償失。

  筆者更有感,教會也許為了進入中國傳福音和發展事工,向「親政府」勢力作出了太多妥協。我們不可以忘記中國政權是怎樣對付基督教的,也不要以為 為了可以進去傳福音,作一點妥協是可以的。因為,傳福音和護教本是要堅持,甚至冒險的,而中國和世上很多地方在壓力下自發的教會運動,反而是最有力和純真 的。妥協後進入的「文明領導」,可能只不過是反映我們自己的狂妄。筆者也要向那些身為中國各級政協委員的基督徒領袖問一句,他們可曾為中國的宗教自由,基 督教家庭教會的合法地位進過甚麼言,爭取過甚麼?

  不能想像我主耶穌會作這樣的妥協。所以,作為一個基督徒,不希望再見到太多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甚至口甜舌滑的宗教領袖和教徒政客。筆者羨慕天主教徒和他們的陳日君樞機,因為不知道何時開始,基督教已變得妥協,過於靠攏權勢和當權者。我們基督徒要重拾更大的道德勇氣。

刊載於《時代論壇》第一一一六期.二○○九年一月十八日

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設計求全

「…經濟不景,企業無法不把非 必要性的花費刪掉,可惜有時把設計也包括於這些減去的項目之內,但其實設計才是在經濟不景時最有力的助力。」

經濟不景,企業思變求存,筆者最近聽聞有些行業、產品、服務反而吃香,例如客戶關係管理(CRM), 從客戶資料習性分析未來新機會,過住經濟好的時候,企業市場推廣部門只需賣些廣告,生意本身也沒有問題,必定有增長,但今時不同往日,市場推廣部門也有壓 力試一試新的點子,希望從客戶身上把利潤最大化。

此外,創意產業的發展機會也是一個注目點,而設計更成為創意的重點之一。英國政府也是這樣想,其設計發展 局(
Design Council 更在網上提供如何「利用設計在逆境求勝」的資訊,內容包括研究數據和成功例子。

的確,在經濟不景的時候,企業盈利下降,無法不把一些非必要性的花費刪掉, 可惜有時企業把設計也包括於這些減去的項目之內,但其實設計才是在經濟不景時最有力的助力。美國運通行政總裁說:「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企業正是要更創新,而 非收縮的時間。」
Intel 主席 Craig Barrett 也 對路透社表示,公司在產品線創新的投資不減:「我們的態度是,無論環境好壞,這些投資不可少。」

所謂設計可以做到什麼,可以怎樣改善企業形象,增加效率, 在產品和服務上可以怎樣創新?設計上的創新,能把企業的產品、服務、運作、流程和形象改善過來,突出於對手之中,為經濟改善後的商機作最好準備。從英國政 府資助進行的研究發現,這概念是企業接受的:
54% 受訪英國企業認為在現今經濟環境下,設計可以大為增強他們的競爭能力,53% 的受訪企業認為在過去 3 年中,設計已經成為其達致企業目標的重要因素,而且同樣數目的企業也相信設計對英國未來的經濟表現有核心性的支持作用。

網頁的資料也提供了,不少過往企業在經濟差的時候,成功利用設計致勝的例子,包括
1973 Xerox 推出個人電腦、1980 年代 Swatch 的轉型為瑞士鐘表業在亞洲競爭下殺出一條新路,甚至維珍航空在 911 事件後經濟不景時重新設計座位,創造出「市場最佳產品」,甚至近幾年 HMV 在網上音樂和視像內容影響下,如何重新設計新概念店,令銷售量大升 25% 等的案例。但錢從何處來?英國政府更為企業提供設計研發的稅務優惠,並在網上宣傳。

近年來英國發展創意產業成績有目共睹,值得借鏡。創意和設計真的可以應用於各行各業,真心希望我們能充分利用這面對我們的時機。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月15日

Monday, January 12, 2009

珍惜捍衛網絡自由機會

  在地鐵碰到一位很久不見的業界朋友,談到很多從事資訊科技界的人都沒登記作界別選民,功能組別勢必千秋萬世,他也擔心「網絡廿三條」(這個別名已深入民心,政府應該反思)會獲通過。這個星期有多位業界朋友電郵關於中國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事件,他們當中尤其包括在內地經營的業者。業界慶幸,香港業界關心資訊自由的朋友,其實不少。

  中央加強整治互聯網,各地單位跟從。例如,上海當局在1月7日發布了一份「非常緊急」檔,題為「上海移動關於落實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工作要求的緊急通知」,向合作夥伴指出「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國務院新聞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總局、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七部門1月5日在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在全國自2009年1月上旬開始到2月上旬開展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進一步強化網路資訊服務單位社會責任,盡快使網路環境得到改善淨化、網上低俗之風得到有效遏制,使互聯網成為傳播健康文化的重要陣地。」

  別說什麼是「健康文化」,那麼何謂「低俗」?檔稱專項行動的主要任務,是「嚴厲打擊網路淫穢色情。對傳播淫穢色情內容和為淫穢色情網站提供代收費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理」,並「根據有悖社會公德,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標準」,提出十三方面的「低俗內容」進行核查清理,包括「表現或隱晦表現性行為、令人產生性聯想、具有挑逗性或者污辱性的內容;對人體性部位的直接暴露和描寫;對性行為、性過程、性方式的描述或者帶有性暗示、性挑逗的語言」,甚至「惡意謾罵、侮辱他人等內容」。


內地網站掃「低俗」難定義

  這些定義範圍很大,對部分內容具針對性,但另外一些就廣泛得很,例如什麼可算「性暗示」、「謾罵、侮辱」等,可以極為主觀,而且當局也沒有就科學、文學、藝術等內容豁免。內地法律界人士指出,除了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了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還有文化部2003年頒布、2004年修訂的《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中,加上規定不得提供載有「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內容。在極權制度下,奈何什麼內容也可藉此惡法被判斷為違法。與香港一樣,法律以外還有指引。中國監管互聯網的舉報中心網站更進一步為「不良資訊」定義為「違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違背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與習慣」等。表面上這些定義很難界定,但其實很容易,就是政府不喜歡的。


  內地業界朋友告訴筆者,這些執行命令見得太多了,什麼「紅頭文件」,在敏感日子前或甚至「學生放假前」總會出現。不過,比過往整治多是針對色情內容,這次把「低俗內容」納入審查,並不限於違法內容,內地媒體指出「包括不違法,但有礙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的確比前來勢更猛。今次整治亦更集中對付搜尋引擎,而非止於提供內容的網站,也更高調給知名的最著名網站及搜尋引擎點名,批評部分博客及相冊等用戶可上載空間「整治不力,監督不夠」,或在接收到舉報後沒採取改正措施。


  1月6日,舉報中心為各家網站召開會議,會後當晚,新浪搜狐騰訊網易等最大的入門網站集體登出「致網友」道歉信,接受批評及時整改,表示「深感愧疚」,自我批判式「文革」味道之濃,令人心寒。網站的道歉信中,提出了「社區將禁止發布搜狐功能變數名稱外的所有外網功能變數名稱連接」、「對貼圖類論壇先審核後發布」等整改措施,不惜大量增加人手監管過濾,從每一網站內部以往百人規模,把監管隊伍增至千人以上。


該妥協的原則都妥協了


  在內地對互聯網監管的討論,多數一面倒談及互聯網和網站公司如何跟從,在互聯網環境要怎樣「堅持不懈」執法才可能有效,鮮有討論維護用戶自由和權利,幸好很多網民是很勇敢的,也許這正是政府要針對互聯網的原因。


  這次被點名的龍頭入門網站和最大搜尋引擎公司百度 Google 等,很多即使原是內地網站但亦在海外尤其是美國上市,關於言論自由這些人權問題,國際價值與「中國國情」之間怎辦,國際企業管治及社會責任要求怎樣兼顧?別說大企業,千萬中小內容網站,以至網絡遊戲公司又如何?有在內地經營業者在網誌上真情流露說,過了多年:「什麼該妥協的原則都妥協了(沒說不該妥協的我沒妥協),公司就為了『物質層』而活……所謂理想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


  香港的網絡群體和業界要以此為鑒,保衛言論、表達及資訊自由,這些香港經濟發展及社會公義的基石,是我們與內地比較的最大競爭優勢,更是香港對祖國進步的最大貢獻。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1月12日

互聯網過濾如何影響學習

書名:《Access Denied : How Internet Filters Impact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 Schools》
作者:Lynn Sutton
出版社:Cambria Press, Youngstown, New York
出版日期:2006 年

  香港政府剛進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第一輪公眾諮詢,互聯網過濾成為了爭論焦點之一。蓮.瑟頓博士(Dr. Lynn Sutton)在二零零六年發表的《不准接入:互聯網過濾如何影響高中學生的學習》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尤其在於對這些監管的對象 — 年青人 — 的影響。

  瑟頓是美國華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圖書館總監,這書內容來自她對中學環境中知識自由的學術研究,研究中學生在利用經過過濾的互聯網進行資料研究功課時的體驗,分析這 些過濾對學生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下之言論自由所可能受到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校內使用的過濾系統,把正當、受憲法保障的言論內容也阻截了(過度過濾,「over-blocking」),雖然校內有機制讓學生 要求把被錯誤攔截的網頁解封,但多數學生不知道,或覺得廢時失事,故機制無法改正錯誤攔截的傷害,反而學生多懂規避過濾。學校的過濾系統拖慢了學業研究, 學生普遍對此感到沮喪和憤怒。在有過濾下其實學生當然仍然間中接觸到不良網頁,但他們不覺得對他們有什麼永久傷害。

  瑟頓指出,學生和教師都覺得「即使更求改良過濾,也未必有用,有用也太麻煩或太慢」,然而,若社會未來的決策者被教成逆來順受,在連嘗試要求 改變前已放棄,那麼「民主的前途是暗淡的」。瑟頓的研究引述了很多其他學術研究資料和結論,多數也指出學校與家長與其主觀過濾其認為是不良的內容,不如教 導學生自己嚴謹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

  家長對互聯網上不良內容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有些家長對過濾系統盲目相信,是沒有實證和科學基礎的,這對社會就很不健康了。大家都 希望為年青人的未來創造美好,但過度保護會否反令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免疫能力?瑟頓引述一位老師說:「與其過濾有些人不贊同的內容,學校和教師應教育孩子 批判性思想的能力,使他們可分辨網上或其他地方的內容。」

  社會近期在這題目上的討論,似乎只是各持己見,希望說服對方或政府,理性的討論不足夠,客觀的資料和海外研究比較也不足,本地的亦不夠,這是急需改善的。

刊載於<傳媒透視>2009年1月

Thursday, January 08, 2009

無蹤無影無線網

「…旅客真的來問,為甚麼在香港市內、店內都用不到 Wi-Fi 無線上網,在門外街道上也不可,旅客的不滿連零售商也感覺得到。」

筆 者友人在經營珠寶的公司工作。他說,像他們這些受惠於自由行旅客的行業,包括其他如化妝品、電子消費品的大型連鎖店等,真的愈來愈倚靠來自內地自由行旅客 的生意。他們的購買已佔了總數的近九成,本地消費只剩一成,其他地區旅客的消費跌至近零!以前,香港曾經是澳洲、韓國、泰國等地旅客的最愛,現在於金融海 嘯影響下,因為當地經濟和匯率等原因,他們已經不能來訪,即使來了也花不到多少錢。

不過,除了做內地自由行旅客的生意,收錢之餘有為這些旅客設想,令他們 更有可能回訪嗎?似乎,我們的政府只顧向中央爭取,卻無改善本地服務,提升旅客在港體驗的遠見和行動。已有愈來愈多的內地和全球旅客,對香港作為一個「世 界級城市」,在先進技術應用上看到不足之處。對旅客來說,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上網,尤其是透過免費或最方便的方法來無線上網,是令他們得到最重要的、最 佳的第一個印象。

可惜,偏偏香港不論是名或實,與「全方位無線城市」也相距甚遠。酒店內沒有提供無線上網已比很多其他城市失色,部份設備甚至不及內地二、 三線城市的三星酒店。這情況早已令香港在過往主辦大型國際級活動時,令訪客感到不足和不滿。這個問題至今已經非常明顯,甚至連零售商業界也留意得到,因為 旅客真的來問他們,為什麼在香港市內,在他們的店內都用不到
Wi-Fi 無線上網,在門外街道上也不可,旅客的不滿連零售商也感覺得到。

筆者一直要求政府不可把「政府
Wi-Fi 通」(GovWiFi 就當為香港無線城市的主要策略,相關服務基建刻不容緩。筆者就希望政府與業界,可成立查閱無線網路接收點的追縱位置資料庫,讓服務供應商及應用程式製造 商,能透過這個資料庫而開拓嶄新的定位應用服務。

另一方面,旅遊發展局也應集中為旅客提高體驗質素,並非再花十、百倍的錢用傳統的方法去各地宣傳,要提高 旅客體驗質素。最佳方法必然是創作旅客在港時使用的無線旅遊內容服務平台,不在港時可用一系列的社會網路,把旅客與香港維繫起來,發揮社會平台作用。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月8日

早前接受佛教黃允畋中學校園電視台的訪問

數週前接受佛教黃允畋中學校園電視台的訪問,錄像仍在製作中,從BWWTC TVC's Blog校園電視台網誌,可以看到當天的一些照片...

Wednesday, January 07, 2009

公共專業聯盟支持吳靄儀議員立法會動議聯署聲明



圖片 影片 新聞稿 聯署聲明(刊於1月 7日《信報》) 網上聯署

Tuesday, January 06, 2009

世界級城市 民主不容停步

踏入2009年,香港面對嚴峻挑戰。切實推行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制度,是邁向高質素管治、凝聚民心民力以應付挑戰的必要條件。

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於立法會動議,促請行政長官在制定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辦法時,須清楚表明廢除功能界別,其所提出的選舉方案,須達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要求。

公共專業聯盟全力支持該項動議,並發起了聯署行動,呼籲社會各界支持,在短短個多星期內已獲得來自十四個界別的人士表態簽署聲明,包括工程、法律、資訊科技、醫學、衛生服務界、社會福利、會計、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旅遊、保險、商界、批發及零售以至區議會及其他人士共二百六十多人,聲明將在信報刊登。同時,我們亦徵詢了三十位功能界別議員的意向,結果同時會在聲明內刊登。然而,這並不是一次性的行動,我們的聯署行動將會在公共專業聯盟的網頁(www.procommons.org.hk)上接力進行,誠邀各界人士聯署,可電郵至info@procommons.org.hk 或致電8200 6332 。

就2012年政改方案,公共專業聯盟於去年五月已提出了建議,除了要求盡快廢除功能組別外,同時確保立法會在沒有功能組別的情況下,專業人士亦可繼續利用其專業知識,在社會上作出貢獻。

公共專業聯盟以及其他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一月六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有關詳情。誠邀各位網友看看在記者會上各人發言的短片:

公共專業聯盟黎廣德發言:
http://hk.youtube.com/watch?v=o3JcLQ6a0Xw

公共專業聯盟莫乃光發言
http://hk.youtube.com/watch?v=7XEeEGjBSDI

公共專業聯盟梁繼昌發言
http://hk.youtube.com/watch?v=TlDu2G_ZRSA

公民黨梁家傑發言(1)
http://hk.youtube.com/watch?v=u2xtCS1ksDg

公民黨梁家傑發言(2)
http://hk.youtube.com/watch?v=qfiOrfmCe9c

公民黨余若薇發言(1)
http://hk.youtube.com/watch?v=fAmy4aPR6jY

公民黨余若薇發言(2)
http://hk.youtube.com/watch?v=3q0nlHqCleA

公民黨余若薇發言(3)
http://hk.youtube.com/watch?v=Z6ozxG4FUKk

民主黨劉慧卿發言
http://hk.youtube.com/watch?v=rc1VLO7Hbcs

社民連梁國雄發言
http://hk.youtube.com/watch?v=jWCDK0MCUZQ

Press Release
新聞稿

Monday, January 05, 2009

互聯網過濾功不補過

  新的一年又來了,香港互聯網協會製作了一張電子賀卡,祝願引述了有互聯網之父美譽、互聯網協會創會會長、現任Google首席互聯網顧問的特.瑟夫博士(Dr Vint Cerf)的一句話:「讓我們在新的世紀立志,教育我們的孩子們,懂得對他們所見所聽深入地思考。這勝於任何的電子過濾,更能建立真理能穩站的基石。」

  在香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第一輪公眾諮詢,已進入最後一個月。在新的一年,讓我們也以另一個新的角度審視過濾互聯網這個問題。不久之前,朋友向筆者介紹了蓮.瑟頓博士(Dr Lynn Sutton)的一本書《不准接入:互聯網過濾如何影響高中學生的學習》。瑟頓是美國華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圖書館總監,這書內容來自她對知識自由應用於中學環境的學術研究,其目的並非如一般數量化的研究,只集中計算不同過濾系統的準確度,如過度攔截(over-blocking)和攔截不足(under-blocking)的比率,而是以質量法研究中學生在利用經過過濾的互聯網進行資料研究時的體驗,分析這些過濾對學生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下之言論
自由所可能受到的影響。

  筆者在此簡述研究的結論。研究發現在校內使用的過濾系統,把正當的、受憲法保障的言論內容也阻截了,雖然校內有機制讓學生要求把被錯誤攔截的網頁解封,但多數學生不知道,或覺得廢時失事,故機制並不有效改正錯誤攔截的傷害,而且學生早已熟悉很多規避過濾的方法。大部分學生表示學校的過濾系統拖慢了他們的研究作業,對此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另較小部分學生認為雖然過濾可能是有需要的,但仍對之持負面感覺,極少學生認為過濾是正面的。

家長式心態不可用


  學生對這種過濾系統其實也有很多改良意見,但從沒人認真地諮詢他們。例如分班級甚至個人化地過濾、給教師權限把過濾停止、在班房內有教師看管下提供至少一台沒經過濾的電腦,甚至實施一個停止過濾的試用期,看看真的有沒有,以及有什麼為害。另一方面,在有過濾下學生其實仍會間中接觸到不良網頁,但他們不覺得這有什麼永久傷害,一般只會處之泰然,繼續作業,但他們也認為那些未有那麼成熟的學生,可能會較受影響。


  總括而言,學生甚至教師都對過濾系統有不同程度不滿,有些學生更指出他們每天在校園所見所聞比網上被禁的內容更甚,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和教師都採取「即使要求改良過濾,也未必有用,有用也太麻煩或太慢」的態度,瑟頓指出,若社會未來的決策者被教成逆來順受,在連嘗試要求改變前已放棄,那麼「民主的前途是暗淡的」(當然,筆者恐怕在香港,教育制度目標正是要訓練這種消極態度)。


  瑟頓的研究引述了很多其他學術研究資料和結論,多數也指出學校與家長與其主觀過濾其認為是不良的內容,不如教導學生自己嚴謹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才一生受用。家長與教師不應短視而因小失大。研究更發現一個關於數碼隔膜的問題,因為有些資源較佳的學生在校內被過濾系統找不到的資料可以回家在沒過濾的電腦找到,比家貧學生或家中電腦被過濾的學生有優勢,也變成了另一種數碼鴻溝。筆者聽過很多人說家境較差的家長不懂電腦,要協助他們監管他們的子女上網,原來研究發現相反支持邏輯的證據,愈管可能對學習愈有反效果。其實關鍵始終是,究竟我們對年青人信任與否。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


  筆者明白家長對互聯網上不良內容的憂慮,但有些家長對過濾系統的盲目信心是沒有足夠實證和科學基礎的,問題存在但並非如此簡單,過分(誤以為已經)保護後果可能更嚴重。我們在香港除了要對在家用互聯網進行過濾要三思之外,也要正視在學校、圖書館進行過濾的後果,在試圖進行任何強制過濾之前,必須要像瑟頓這類系統化地針對學生意見和對其學習影響的客觀研究,不能只聽從小部分家長或教師的主觀監管意願,而且,諮詢學生意見也要客觀中立地進行系統科學化研究,不能只在學校或個別有立場組織的環境內搞些論壇,只收取到學生在可能有同輩壓力下的回應。

  最後,再說回文初引用互聯網之父瑟夫的那段話,是來自他一篇名為〈真理與互聯網〉的短文,屬於互聯網協會行為守則部分,全文值得引述:


  「真理是有力的溶劑,堅石高牆也可被它溶化。互聯網是自由最有力的催化劑之一,可以把真理露出於願意看到的人眼前,難怪有些政府和組織恐懼互聯網和其揭發真相的能力。但互聯網的力量是把雙刃之刀,也能同樣輕易地傳播假訊息,有識與無知在網上的電子世界共存,哪怎麼辦好?


  是沒有任何分辦真假的電子過濾法的,也沒有任何可分辨金與鉛的魔術技術,我們只有一個工具可用:嚴謹的批判思考。這道理除了應用於互聯網,對所有其他通訊媒體亦然,只不過萬維網令我們看得更清楚吧。珍貴的和垃圾的內容並列,引發人的思維,這是所有人學習的機會,我們真的要思想我們所見所聞的,評估並選擇,揀選什麼東西引導我們。


  有什麼比教導我們的孩子們,裝備他們自己面對這社會、經濟和科技巨變的新世紀,來得更有價值?」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1月5日

Friday, January 02, 2009

落區消費

踏入新的一年,金融海潚的陰霾不散,更不幸的是,香港的各界領袖們對面對危機依舊是束手無策,始終沒有什麼前瞻性的建議。政治領袖只懂帶頭「落區消費」,花了幾千元也於事無補,反而令人覺得只為做秀幫補民望,自幫倒忙,商界領袖只懂向政府求助,但也未充分了解問題根本,作出改革建議。而兩者最相同之處,是共同依賴北水,望天打卦。

不是說香港不需中央支持,或要「鬥氣」,但既然中央處處出手幫忙,難道我們就坐著收受利益,而不顧自我增值?即使要有效地接收中央對香港的支援,香港其實仍有很多不足之處,為何不利用現在時機改善?

Thursday, January 01, 2009

你知唔知道…

「…《Did You Know》的結語,沒有模範答案,只有問題:『這一切有甚麼意義?』」

上週筆者在本欄談及 12 月初在港舉辦的 ASOCIO 年會,筆者負責研討會的內容,邀請來自全球各地尤其是亞太區的業界領袖來論壇作主講。而相信對很多與會朋友來說,BEA 系統的前主席莊思浩的主題發言更是全場最精釆的。

BEA 早於 97 年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至去年底被 Oracle 以 85 億美元收購。但很多香港人仍不知道的是,莊思浩是地道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在 95 年與合夥人共同創辦了 BEA 系統,並任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及董事會主席,英文名 Alfred 的他,就是 BEA 之中的「A」,可說是香港人搞軟件最成功的一人。

Alfred 的發言內容有關他對商業軟件的前景的看法,但筆者在此打算與各位分享的,是 Alfred 在當天在演說中分享的一套短片:《Did You Know》。《Did You Know》系列短片的特色,是以幻燈片的形式,向觀眾提供出人意表的資訊,刺激觀眾思想。


互聯網真的是個平的世界,創作《Did You Know》的人,原來是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家中學的老師,名叫Karl Fisch,但他的作品和概念影響了全世界很多的人,甚至上市公司主席。而Alfred在演講裡引用的,已經是《Did You Know》的第三版(hk.youtube.com/watch?v=jpEnFwiqdx8),部份內容包括:

1. 中國快將成為全球第一的英語國家。

2. 印度人口之中 IQ 最高的 25%,比整個美國的人口更多。

3.
2010 年最吃香的十大工種,在 04 年尚未存在,故我們現在要為學生作準備的是仍未出現的工作,要教他們使用未發明的技術,去解決現時我們還未知道是問題的問題!

4.
美國勞工部估計,今天在學的學生,未來在 38 歲前會已經轉工 10 至 14 次。

5.
去年在美國結婚的新人中,8 對之中有 1 對是在網上認識的!

6.
MySpace 註冊用戶有 2 億人,如果 MySpace 是個國家,它會是全球第五大國,排名在印尼與巴西中間。

7.
全球寬頻使用率最高的國家是百慕達,美國只排名第 19,日本排第 22。

8.
08年每月在 Google 的搜尋為數 31,000 億,兩年前「只有」2,700 億。

9.
92年 12 月首個商業短訊發出,今天每日收發的短訊數目比全球人口數目更多。

10.
收音機廣播花了 38 年達到 5,000 萬名用戶,電視用了 13 年,商業用互聯網只用了 4 年,iPod只要 3 年,Facebook更只要 2 年!

11.
今天英文詞彙約有 54 萬字,是莎士比亞時期的五倍!《紐約時報》一星期的內容,比一個 18 世紀普通人一生所見的更多。

12.
技術知識每兩年倍增,即四年制大學生頭一年所學,第三年已經過時!

13.
在這 5 分鐘短片期間,在美國、中國、印度分別有 67、274 和 395 名嬰兒出生,亦有近 70 萬首歌曲被非法下載。

《Did You Know》的結語,沒有模範答案,只有問題:「這一切有甚麼意義?」對你有何啟發?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月1日

A New Year's Wish from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