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11

選舉節目平等時間對公眾不公平

選舉管理委員會就區議會選舉活動建議指引作公眾諮詢,其中最吸引公眾和傳媒注意的,是選管會建議把以「平等時間」對待各候選人的指引,從傳統媒體延伸至「在互聯網上播放的...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May 28, 2011

可信網站驗證可不可信?

最近,筆者又收到很多朋友和網友的查詢,指他們收到一家香港公司的電郵或傳真,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推出「可信網站」驗證服務,其中第三方的網站身份驗證在實施中,企業要登記和提供資料作驗證,而且域名不只包括.cn,還包括境外域名如.com、.net、.hk等。如果企業不在一個極短的時間註冊,這公司便警告擁有域名的企業,沒有驗證的網站將無法被中國網民登入!

這種似曾相識的銷售手法,這幾年來,來自同一家的香港公司(其實是一家中國域名註冊商的香港分公司),該公司曾用相同手法售賣中文域名、關鍵字、移動關鍵字等(說有別人嘗試登記你的商標或公司名的域名)產品,自稱是獨家代理,又給你一個極短的期限,付出比市價高的價格,拿回或購買這些域名,或一些根本不普及應用的產品(如關鍵字)。

事實上,用戶其實可向其他香港或內地公司,以較平的價錢購買這些產品,也不存在過期問題。

使用與否屬自願性質

但這公司會提供一些剪報和一份有官方紅印的文件,令人覺得可信;雖然筆者差不多每年都要向查詢的朋友和所寫文章上解釋一番,但相信不少人都乖乖付錢了。

說回這網站驗證,事實上只是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與一家叫北龍中網的公司合作研發所提供的服務,並非強制性要求,他們亦只是向網民推介,可以在登入購物交易網站前查看驗證,如果有懷疑就不要進入該網站,網民和企業使用與否都屬自願性質,不存在「全中國網民不能登入」之說。

可惜和可悲的是,中國甚麼都假,甚至連保護商標或驗證提高可信性的系統,都可以是假的,或者是被利用作誤導性銷售。

2011年5月28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Tuesday, May 24, 2011

政府出古惑 茅招殺公投

特區政府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經過一年研究,終與找到能阻止泛民政黨以直選議員辭職而迫使的五區公投的良方,結果原來又是「屈機」的茅招一式,竟然在以後所有地區直選和超級...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May 21, 2011

為無限數據漫遊日費平反

消委會揭露流動電訊服務商向出境旅遊用戶推銷的「無限」數據漫遊日費計劃,其實並非無限,又再引來一輪在電台「烽煙」節目的批評,指電訊商多麼的無良,但筆者卻總覺得不盡公道,筆者還是認為應客觀點看。

事緣這些數據漫遊日費計劃,標榜以一個收費、用戶可全日內「無限」漫遊。不過,消委會指出,數據漫遊的陷阱多,包括部份網絡商的無限計劃,只包收發電郵及瀏覽互聯網,影像串流及檔案下載等要另外收費,並且要受「公平使用條款」限制,禁止在短時間內過量使用。更「危險」的是,日費計劃只包括覆蓋地區內的特定網絡。

筆者聽到這消息,不禁回想當天申請加入這服務時,店員也詳細把以上的限制清楚解釋,筆者也不覺得有甚麼問題。其實,電訊管理局也指出,網絡商是回應之前用戶說因在外地用手機上網而面對「賬單震撼」,才推出數據漫遊日費計劃,以方便用戶。

無限一詞值得商榷

網絡商店員甚至告知筆者,如果外遊時,在智能手機上於漫遊網絡上啟動電郵,Apps包括fb在當天內都不能使用,要返回瀏覽器,或者找個Wi-Fi網絡,才可用Apps,雖然不方便,但也保障不會誤收用戶費用。筆者覺得解釋得相當清楚,網絡商在此已經做得頗為合理,為何結果與消費者的期望仍然有這麼大的落差?

筆者也同意,網絡商使用「無限」一詞,值得商榷,最好另覓更好的形容詞。不過,畢竟號稱任食的自助餐也會有限制和類似的「公平使用條款」,「包甜」的橙也常常不甜,消費者也需要知多一些細節,這才公平。

數據漫遊、設定智能手機,和各種不同性質的應用等,的確是有其複雜性的,用戶如果因為不了解而只希望別人能「把複雜簡單化」,是不切實際的,而筆者最不希望看到的,是這些投訴令網絡商不敢推出較複雜和有創意的新服務。用戶也要明白這些功能不是簡單的,自己要下些功夫,上堂或上網自學,每事先問,不能期望電話服務員令自己神奇地學懂,或者事後投訴解決。

2011年5月21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Tuesday, May 17, 2011

沒有電訊工程師的電訊管理局

在五月九日的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其中一項議程為「建議在電訊管理局開始規管事務經理職系和一個總規管事務經理常額職位」,表面看似一項普通政府部門...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May 14, 2011

政府網上直播論壇也 2.0

政府於社交網站 facebook( fb)舉行「網上直播論壇」,由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與網民討論社企發展。本文截稿前,論壇仍未舉行,故未能就昨晚實際情況和許副局長的表現評論,但從這次活動可見,政府在利用社交網絡與市民溝通,的確已經進步了,有部份可能比大多數商界應用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顧去年初在高鐵抗議和立法會通過撥款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舉行了香港政府首次的網上論壇,之後被評為「三小時 facebook群組」,做法仍然以電視直播主導, fb群組只用來收集問題,欠缺與網民直接交流,加上舉行時間為星期六上午,網民可能未起床,部份甚至要上班上學。

藉 fb與民溝通 有進步

這次的做法的確針對這些問題有改善。政府利用已經運作多時的「上亞厘畢道」 fb專頁,加上製作了「時事 Q&A」這小應用,取代電視直播答問環節,而利用一個活動邀請欄( event頁)接收網民提問,再在星期五晚上舉行,讓網民單刀直入向許曉暉提問,這些都是值得一讚。

利用「上亞厘畢道」專頁為平台,亦可為未來的論壇提供延續性;不過,經過大半年的時間,「上亞厘畢道」至今仍只有二萬七千多人「喜歡」了它,「粉絲」數目實在不算多,加上過往這專頁被視為特首和特首辦的宣傳工具,現在又用它為政策官員辦論壇的平台,究竟定位如何?

除了中央(特首辦)策劃的社交網絡工作外,政府何時才會訂出整個政府架構可跟隨的指引,讓各部門也有資源和信心,多使用社交媒體,加強與市民建立平時溝通的渠道,成為真正的公共參與,而非只為高官搞的 Show?

當然,還有人批評這種活動只是粉飾太平的公關手段,這也是合理的批評;公關不能代替真正的諮詢和溝通,但反過來說,公關也在施政上仍有它的作用。這幾年來,國家總理溫家寶多次出席類似網上論壇,都懂得利用這些場合就一些社會現象或政策提出關注,講出一些「金句」,這些當然是預先設計的,但達到效果與否,還看現場如何執行。

2011年5月14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上亞厘畢道 Upper Albert Road: http://www.facebook.com/UpperAlbertRoad
時事Q&A: https://www.facebook.com/UpperAlbertRoad?sk=app_7146470109
「時事Q&A」活動邀請欄: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00952299994736

Tuesday, May 10, 2011

香港堅拒發展科技令阿爺嘔血

上星期,兩個機構分別發表了關於香港科技產業的報告。 首先,全球互聯網龍頭谷歌發表了名為「聯繫海港:互聯網如何改變香港的經濟」的研究報告,之前筆者亦曾接...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May 07, 2011

當促銷電話遇上新媒體

筆者在五一長周末收了一個令人氣結的直銷電話,後來在 facebook( fb)寫了以下一段訊息,結果竟然引來《明報》報道。思前想後,這也算是新、舊媒體融合下新環境的一課,也令筆者再次反思促銷電話的前途。

筆者當天在 fb發的訊息是:「投訴花旗銀行直銷擾客可惡!早兩天收到花旗直銷電話,我立即問她可否以後不再打來,她:『很難,我們是灣仔分行,其他分行我們不能管。』我:『我是花旗客戶也不能?』她:『你是花旗客戶更要這優惠!』我:『總之我要你處理不再打來。』然後她 cut了我這客戶的線。嚴重投訴銀行直銷劣行!」

fb留訊息記者即跟進

當天是星期一公眾假期的新聞「靜」日,筆者的 fb賬戶有幸有數千朋友,包括不少記者,所以立即已有記者朋友來電跟進。在網上朋友也議論紛紛,分享自己收到這些電話的經驗,和建議筆者安裝甚麼軟件過濾等。新媒體觸動引發舊媒體的效果,不可忽視。

花旗銀行也在星期二立即回應,公關和客戶服務部門分別聯絡了報章和筆者。筆者在星期二的 fb上說:「花旗今天聯絡了我,表示知道我以前已登記不接受電話廣告,指似乎這電話不是他們打出的,我也把來電顯示交給他們跟進。我接受他們的解釋,他們也說會向我滙報調查結果。」筆者滿意銀行的初步回應。不過,心裏不禁仍要問,如果報章沒有報道,銀行會否根本不知也不會處理網上的批評意見?

很多網友都表示曾收過很多促銷電話,非常不滿。為甚麼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依然樂此不疲?他們知不知道這些營銷行為對企業聲譽的損害?筆者有個大膽構想,如果有銀行今天就宣佈全面放棄打出促銷電話,必定會得到很多客戶鼓掌支持,何樂而不為?

是不是放棄促銷電話就必令生意受損?其實,很多人寧願企業以電郵、短訊,甚至社交網絡等渠道接觸自己,包括促銷,只是企業銷售部門思想和行為落後而已。與其電話促銷,不如把人手調以電子渠道促銷,和把電話資源投向改善客戶服務,不要讓客戶等「十世」都沒有真人接聽,才功得無量,必有好報。

2011年5月7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明報】莫乃光接直銷電話火滾 促銀行不再致電被cut線
【明報】莫乃光稱受滋擾 花旗急澄清

Friday, May 06, 2011

政府親手繪畫「敗象全圖」

特區政府的管治,已「淪落」到什麼地步?只要翻閱近期的報章港聞版,拿出數件看似「個別事件」的新聞,然後拼在一塊來看,便可見到一幅「敗象全圖」。

三個火頭愈燒愈大

教育局上月宣布,今年9 月,將落實學生課本和學校採用的教材分拆定價出售,以求令年年加價的教科書可以有減價空間;但結果,書商說從未與教育局達成任何協議,而且還單方面宣布今年照樣平均加價3%至5%,部分更高達一成。

書商姿態強硬,似乎有意「翻枱」;教育局也不甘示弱,直指書商要求政府撥款給學校向書商「包底」是不合理,不會接受。

至4 月7 日,兩大書商拋出「最終方案」,表明舊版教科書不能分拆,只能由今年的新書做起,並重申教育局必須額外撥款給學校購買;但教育局指新書只佔總數量的5%,不符公眾期望。

誰是誰非,自有公論。不過,政府至今仍無計可施,拖延下去,只是苦了家長。

另一邊廂,公立醫院醫生高調投訴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過多,令醫療質素下降,迫使食物及生局回應;那刻,局方才急忙召來私家醫院代表,討論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

這樣才引發出一系列複雜的問題——私家醫院接生的相關配套設備不周全,遇有須作深切治療的嬰兒,便要轉送公立醫院,增加對公立醫院的壓力;私家醫院增加接生數目,便須向公立醫院挖角,突顯了醫療人手不足,政府在培訓方面亦缺乏長遠政策等。

私家醫院強硬回應,拒絕減收內地孕婦,予市民的印象,是只顧自己盈利而不理社會整體利益。雖然政府表示對解決問題有信心,但大家已清楚看到政府其實處於弱勢。

政府無力解救無從

還有「未推出、先爆煲」的最低工資法例。在最低工資法例實施前,代表僱主的商會相繼出來,向會員(即僱主)高調呼籲,用膳時間和休息日可以定作無薪。

至此,才揭發最低工資法例原來還有這個漏洞,令基層市民懷疑每小時二十八元的水平,原來很可能是「呃秤」的。至於勞工及福利局發出的指引卻軟弱無力,完全未能保障基層工人的休息日工錢和「飯鐘錢」。勞資雙方在新法例尚未實施前,已經「打成一片」,政府完全無能為力。

基層市民面對無良僱主的欺凌,連中產也並不好過。號稱香港第一個中產屋邨的美孚新邨,因為發展商獲當局准許,在距離現有住宅只有「咫尺」的空地興建「屏風樓」,引發數百人包括不少中產居民「瞓街」抗議示威。

表面上看,這些事件均顯示出商家無良、唯利是圖的嘴臉,拚死也要賺盡最後一仙的利潤,完全沒有任何企業社會責任。香港的社會不安和深層次矛盾,全是地產、大企業霸權所致。

然而,筆者既不會完全反對這個說法,但也不同意有些人說,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是必然的,沒有其他責任。筆者也希望提出,政府在這些矛盾中也要負起很大的責任,可說絕對是責無旁貸。

政策傾斜自食其果

在所有上述的例子中,特區政府其實也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政府各相關部門都在制訂或執行相關政策的失敗,結果就產生了以上的惡果。

例如,在教科書例子中,政府過分相信書商的「協議」承諾,結果分拆定價一拖再拖,如被對方玩弄於股掌中;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政府就是對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後知後覺,甚至無視此危機實乃源於居留權的法律問題;至於制定最低工資法例,當局的計算方法根本就漏洞處處,讓商家可以盡情利用。

為什麼政府各部門的高官和技術官僚,會犯上這麼多的失誤?筆者要問,失誤會否是源於官員不肯,或不敢向企業利益說不,就是看到可能出現問題,也不想及早處理,結果問題愈拖愈大,到不可收拾時,更令市民對官商勾結的指控深信不疑。

筆者不想暗示政府官員在這個年代仍然是「父母官」,但若我們把政府比喻為父母,商家和市民就當為兩個子女,父母對子女至少要公平,不應偏幫其中一個;但如果父母「親疏有別」,偏愛其中一個兒女,則必會導致家無寧日,社會的代價便大了,就像我們香港現在面對的。

除了社會代價,還有破壞政府管治能力和威信的政治代價。當政府官員貫徹親疏有別價值觀,不敢對工商界說不,不肯預早面對和處理必然爆發的問題,最後只會自食其果。

2011年5月6日 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Tuesday, May 03, 2011

愛因斯坦:不完美的人,完全的一生

週末去參觀了在香港科學館舉辦的「愛因斯坦」專題展覽,希望在此向各位推薦。 想到展覽在科學館舉行,可能有些人會想,科學不是我那杯茶。不過,其實對筆者,今...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Lab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