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2

IT + 金融發展


行政長官倡議成立「金融發展局」,我有機會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官員溝通,希望在香港繼續發展金融業時,同時支持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互相帶動。

我們同意,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包括人力資源、數據中心的供應,因為這些與香港能否保留並增加相關就業機會有直接關係,而為香港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是我們共同目標。

此外,我們也集中討論兩方面的關注。首先,是香港金融、銀行業往往成為黑客針對的對象,資訊保安業將能為之提供獨立意見及技術支援,我們將為此創造合作平台,為香港整體安全環境作出貢獻。

另外,本地資訊科技的創業質素持續改善,但卻缺乏早期的融資渠道,這成為很多新創公司發展的重大障礙。

我和官員都同意,這方面發展機會極佳,並且本地私募基金及創投基金對此的態度都非常正面,我們將在未來香港發展金融業時,同時配合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

2012.11.30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科技的半邊天


「請人難」是香港科技界共同面對的難題,包括資訊科技、各種工程行業,問題都非常嚴重,這是眾所周知的。原來,協助減輕這問題影響的一個方案,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正正就是女士這半邊天。

試想,如果現時男性佔絕大多數的科技行業,能夠突然增加接近一倍的人力供應,這絕對是個大好消息。

前晚,我參加了婦女基金會的講座活動,講者包括女性學者、在科技界成功女性,還有一位是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年輕女技術開發員。

她們的共識,是女性並非不適合學習或從事科技工作,反而她們的分析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反而可能與一些男同事互補長短。

的確,如果香港真的希望在科技產業發展,人才真是最重要的,男女都不可放過!

婦女基金會挑選了科技為她們的首個重點推廣行業,實是我們科技行業之福。我希望未來與她們和婦女基金會合作,吸引更多人才加入IT界行列!

2012.11.29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就毛孟靜議員提出《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申請》議案發言稿


1.    主席先生:到目前為止,免費電視牌照絶對是今個立法年度的熱門話題。今屆第一次立法會會議的第一條質詢,我問政府何時會批出新的免費電視牌照? 當局現階段考慮哪些因素以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批出牌照?一如以往,當局答咗即係冇答,說:「根據法例要求及既定程序,盡快且謹慎地處理前廣管局提交的建議。評核都是按照通訊局發出的指南內所羅列的標準。」

2.    到了第三次立法會會議,馮檢基議員再問政府為何仍未發牌。局長言語之間還似暗示他已多次在立法會會議上答這個問題,議員為何還要再問? 我跟進問究竟現在政府是否如報導所述,重新再做經濟研究報告,局長都無正面回答。

3.    主席,既然政府開放市場的決定,出於一直傳聞中的經濟及市場研究報告,而這報告是以公帑做的,我在這裡要求政府開誠布公,公開這份報告。 這些都是公眾、三個申請者以至兩個現有持牌人都希望知道的資料。既然目前的廣播政策沒有就免費牌照的數目設上限,只有公開報告,才可對現在申請者、現有持牌人,甚至將來的申請者,都來得公平、公開和透明。政府不要說涉及某些公司的資料,因為這是公眾利益猶關。

4.    講到廣播政策,兩家現有持牌人無線和亞視近期都積極和旗幟鮮明地反對政府發新牌。亞視的舉動,睇到市民O哂咀,提供比他們電視節目內容更佳的娛樂。現在有個台就想在坐艇,霸住個牌和大氣電波;另一個台就認為 目前免費電視市場受高度規管,若再有「新牌」加入,就要鬆綁。

5.    對於這些論述,我想借開放電訊市場為參考。固網電訊同樣是基建投資大的行業。在市場上由當初一家專營,到今天牌照數目雖不設上限,但維持在六家持牌營運商的局面。當初有人擔心開放市場會拖垮業界,結果在公開透明的評核機制下發新牌,我們見到的是有競爭才有進步,電訊收費下調、服務質素改善 消費者有得選擇、業界有生意做,員工工作機會多了,社會一同得益。我相信,如果免費電視牌照能夠像固網電訊市場般有公開透明的發牌評核和程序,讓有能力的申請者參與免費電視市場,消費者和業界都能一同得益。

6.    當然,還有一個根本的議題需要解決,就是電視政策以至廣播政策的檢討。政府上一次大規模檢討廣播政策,是八十年代的事。當年引進有線電視、升格港台做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雖然這方面後來發展差強人意)、處理個別電視台獨大、成立廣管局,以及統一規管電視和電台。但隨科技、社會和市場發展,電訊廣播和科技匯流,要令廣播業健康發展,尤其反競爭行為和跨媒體擁有權方面的問題,公眾諮詢是必須的。

7.    主席,我明白,免費電視的主要收益來自廣告商。所以有人說如要發新牌,就要減少規管,做大個餅。適度的解放,是可以考慮,只要是公平地開放給所有新舊的電視台,但放寬電視廣告規管影響整體社會,並非純電視規管問題。

8.    例如說按照牌照條款,持牌人每天要播放多少個小時的特定類型的節目、每週要播放多少港台的節目,多少政府宣傳資訊(API),我認為新舊牌照都可以一視同仁地考慮放寬。港台即將有自己的數碼電視頻道,而現時政府又「屈機」地用API時間偷步大賣未經立法會通過撥款落實和未有公眾共識的政策,例如長者生活津貼和新界東北發展,企圖製造輿論的變相政治廣告。所以減少甚至取消政府API的時間,我覺得沒有問題。

9.    但若說因為發新牌而減少對電視廣告的規管,例如容許煙草商、藥廠等賣電視廣告,甚至政治廣告,由於對社會影響深遠,不應該只在當下的議題內討論就作決定。

10. 今次發免費電視牌照一事,帶來在廣播業前所未見的政治效果,也給作為廣播規管機構的通訊事務管理局帶來壓力。通訊事務管理局由電訊管理局和廣播事務管理局合併而成。過去,無論是電訊和廣播業的規管,採用技術主導而科技中立的規管模式,發牌也好,處理投訴和判罰持牌人也好,都是在陽光底下,公開透明。我希望這方式可以延續下去,而政府亦應該向通過評核的申請者發新牌,結束這場鬧劇。

11. 還有的是,通訊局和前廣管局的網頁裡,都顯示電視牌照申請一般決定時期為四個月,究竟是不是四個月在通訊局,之後就無限期在行政會議等待?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真的同情局長,因為在拖延的可能真的不在他控制之下。

12. 主席,我支持原議案及其他修訂,特別一提單仲偕議員提出政府應研究把兩現有電視台的專用頻譜在他們的牌照到期前公開拍賣,我絕對贊成,以免令有些電視台好似世襲制地霸佔公共資源。

13. 主席先生,我謹此致辭。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把互聯網管治權交出?


昨天提到中國、俄羅斯等國家要求美國把管治互聯網的權力交出全世界,然而,事實上,美國沒有任何「控制權」可以交出,而中國等國家要求把權力交出給的「全世界」,其實是政府,尤其極權政權統治的政府,今天已經無時無刻在監控和查禁互聯網的政府,特別是這方面的表表者中國。

如果這改變發生,立刻被逐出場的,就是現時有權參與ICANN的公民社會、商界、學術界等持份者。因此,互聯網社群,一直普遍反對國際電訊聯盟(ITU)把互聯網管治「收歸國有」的企圖。

難怪Google發起了Take Action全球簽名行動,反對ITU介入。Google的開放源碼倡議者Tim Bray說得好,雖然幾個月前他還以為ITU這次未必得逞,但他真的不想一朝醒來,發現他搞錯了。所以,請大家關注任何國際上對互聯網自由的威脅。Google的Take Action網頁:https︰//www.google.com/takeaction/ (二)

2012.11.28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就陳克勤議員提出《關注青年人面對的學業、就業、住屋置業和創業問題》議案發言稿


1.       主席先生:近期,政府就著明年的財政預算案諮詢公眾,在政府宣傳片中,一位看來年約廿多歲出頭的後生仔,他說:「競爭這麼大,能有多點工作機會嗎?」

2.       問題,就是出在這裡! 這句說話,反映了政府的思維。今天的議案,亦出現同樣的問題! 全球化帶來激烈的競爭,不是新鮮事。面對競爭、找工作難,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如何提升競爭力,用自己的力量去「打低人地、爭贏對手」 。揾工的覺得揾工難,我話俾啲年輕人聽,請人的一樣覺得咁難!

3.       無錯,青年人的確面對很多挑戰,升學出路窄、工種轉變減少了低技術工作的職位、樓價高企、社會經濟發展向財金地產傾斜,這些都不利他們在社會向上流動。這些情況對香港社會整體的長遠發展,只有百害而無利;但受影響的不只是年輕一代,還有要負擔整個家庭的中年人,以及沒有退休生活保障的老年人。他們面對的挑戰和自身的能力不同,所以幫助他們的形式都應該不同:年青人最大的本錢是青春,對於中年我們要減輕他們的千斤擔子;之於長者,他們需要的是直接的實惠。

4.       那麼,我們該怎樣協助年青人?提升青年人的競爭力,使他們更加「打得」。簡單來說,就是幫助青年人去「自己幫自己」。所以,陳克勤議員關於學業方面和大部分就業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增加大學學額,我都支持。在兩星期前關於紓解貧窮議案發言時,我亦特別提到對年青人失業和貧窮的關注,所以,我是非常關心年青人的,但我採取的角度同部分同事有些不同。

5.       我今天提出的修訂,就是希望挑戰、扭轉大家的思維,不要單純從「派糖」的角度出發。我很贊成擴闊升學出路、增加學習機會、裝備自己、豐富培訓體驗的措施。香港發展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的教育程度比較發達國家偏低,大學和專上學位遠遠不足。但涉及到在就業市場「夾硬」創造一些為年青人度身訂造的職位、用公帑貼錢資助僱主去開位請後生仔,這些都只能暫緩青年失業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做靚盤數,但治標不治本。結果,低技術的繼續低技術,年青人「升唔到呢(level)」,公帑白花!

6.       至於那些鼓勵年青人買樓、資助借錢他們創業,我會形容為「糖衣毒藥」。先講房屋置業方面,主席,我刪除了原動議在這方面提出的建議。讓我解釋一下。

7.       第一,關於增建公屋,檢討現行申請公屋的資格。是否要增建公屋,涉及整個公共房屋政策,不應該在幫助年青人的議題這狹窄角度內討論。即使要增建公屋單位,也不應該單為年青人而設,年青人絕對不是弱勢社群!公共房屋是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而設;如何分配這些資源,應該視乎那些人較那些人更有需要,而不是向某一個年齡階層傾斜。當中可能是某些中年的低收入家庭較某些長者有需要,也有可能某位年青人較某位長者有需要,所有申請個案按同樣的評核機制一同排隊,才叫合理和公平。再說,現時的制度在哪方面對年青人不合理和不公平? 這根本不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

8.       再想深一層,年青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他們與其他年齡階層相比,可以發展的潛能始終較中年人以至長者為大。我們應該寄望他們有能力去增值自己,而不是去爭公共資源。如果年青人都要去排隊輪公屋,這思維令我們對香港的前景還可以有多少希望?

9.       第二,每年興建至少5 000個居屋單位,重推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再次,這個也是房屋政策的問題。我們固然希望推動向上流動,住公屋的有機會改善環境去住居屋或者私樓,騰出單位給更有需要的人去住。但同樣地,有沒有能力走出公屋,在於競爭力,而不是製造一個夾心市場叫市民跳落去就當交了「功課」。更現實的是,在私樓樓價高企的情況下,居屋訂價與私樓掛勾,樓價不見得是年青人甚至中年人可以說負擔就負擔得來。所以,為每年興建多少個居屋單位、有多少個私樓單位推出市場,以至到最終解決方法,即增加土地供應,政府必須改革整個房屋政策。

10.    第三,經濟收入較穩定的青年人,研究重新推出首次置業貸款計劃。我會說這是最毒的「糖衣毒藥」。香港樓價不合理地貴,我們一方面要求政府壓抑炒風,穩住樓市,另方面又鼓勵稍有能力的年青人去貸款買樓,其實變相刺激樓市,促使樓市狂熱下去。

11.    要是個別年青人真的有能力,願意承擔,在現時低息的環境下向銀行借錢買樓是他們的選擇。但政府重新推出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只會造成惡性循環。要是樓市繼續漲,借了貸款買樓還是要做「房奴」;要是樓市真的冷卻,我們還記得十年前的負資產? 既然市民已經為層樓捱得很辛苦,若政府仍借錢「引誘」後生一輩買樓,幫地產商和炒家托高樓市,我會說這是不負責任。

12.    關於創業方面,我相信大家都明白,創業不是「想創就創」,亦不是因為年青人唔想打工、又或找不到工作,就鼓勵他們去創業。議會內商界的同事,都會深明商場的競爭與在就業市場同樣大。政府是否應該盲目鼓勵想創業的年青人去謬然創業,甚至借埋錢給他們做老闆? 前兩日我在兩家大學與同學分享,他們都問我關於創業的問題,我都反覆地問他們,他們點解要創業,自己搞生意是否適合他們,還是他們在無成本壓力下,自以為舒服唔使打工的選擇?

13.    在自由市場,一個創業計劃能否吸引到投資者投資,其實也是一盤生意計劃的「篩選過程(vetting process)」。如果一個創業計劃在市場上都找不到投資者,那政府又應否用公帑去協助市場價值成疑的私人計劃嗎? 創業者要有能力承擔計劃的得失。否則,這不過是政府給年輕人另一顆糖衣毒藥。

14.    因此,我認為前題是要培育年青人的創意。因為有創意,才有機會在商業和世界市場開闢新路;而政府的支援,作為支持創意工業和知識型經濟的措施才有意思。而香港的教育制度對創意的培育,不只缺乏,有時根本背道而馳。

15.    主席先生,古老說話有云「寧欺白鬚翁,莫欺少年窮」。換個角度去理解這句說話,就是年輕人有青春、有時間,可換來無限的發展潛能。只要給他們途徑提升競爭力,學懂抓緊機會力爭上游,今天的窮少年可能是明天的小富翁。但若只給青年人派糖餵飯,恐怕窮少年往後的日子也只會繼續是窮中年、窮老年。因此,雖然我知道我這修訂很難在議會內通過,雖然有些同事只能心裡支持,但我的修訂是鼓勵年青人發揮他們的潛力,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不是要「打低」他們,而是使我們香港的年青人「更好打」。

16.    主席先生,我謹此陳辭。

Tuesday, November 27, 2012

捍衞全球網絡自由


對互聯網自由的最大威脅是甚麼?是網絡廿三條?是邵善波監察互聯網?都不是,是聯合國轄下的國際電訊聯盟,即將於12月在杜拜舉行的國際性電訊世界會議,到時全球各國電訊監管者將討論重新訂立1998年簽署的國際電訊監管協議,其中重要議題將會是應否把互聯網管治納入政府監管內。

就着這數以億計互聯網用戶都不知不覺的發展,其實部分國家政府和互聯網持份者已經開始角力。在一方面,一些國家強烈要求,以安全等理由,加強監管互聯網,例如英文的《人民日報》曾經發表評論文章,指美國應該把互聯網的「控制權」交出給「全世界」。

問題是,這是語言偽術。互聯網的主要管治機構ICANN,雖然源於美國商務部的授權,但這只因互聯網的確是由美國研究發展出來,其實ICANN的管治架構內,美國政府已經沒有角色,在ICANN轄下的政府顧問委員會內,美國政府的角色與其他國家無異。(一)

2012.11.27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EdX:免費大學課程


香港不少大學都在國際排名甚高,不過,有一樣世界上最著名學府已有的,香港的大學還未有,這就是免費網上課程。

這名為EdX的非牟利項目,由麻省理工(MIT)和哈佛大學發起,加州大學柏克萊已經加入,三所世界級學府在網上提供完全免費課程,任何人不只可在網上接收內容,只要正式註冊,課程會根據時間表提供,還有教授監督和測驗考試,完成更會得到證明書。

計劃的始創人是MIT電腦系教授Anant Agarwal,他的6.002x課(電路與電子),今年初推出後至今已有數十萬人「上堂」。三家大學現在提供九個課程,除了哈佛一個公共醫療課外,其餘都是電腦科學課。

為甚麼這些國際頂級大學都會做這些「無着數」的事?他們希望親身探討的,是網上教育的未來;既然網上這麼多內容和服務都是免費的,為甚麼教育將來不會?未知的,當然更要嘗試。這態度正是他們成為頂級學府的原因。

2012.11.26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Friday, November 23, 2012

社交媒體時代的民主


政府如何在社交媒體時代面對公眾,改善與市民溝通和管治質素?是否像行政長官梁振英,常常發出電郵講述自己的立場,或是如前任特首曾蔭權,搞Facebook網頁和YouTube短片,還是像中央政策組邵善波所說,監察網上言論,甚麼才是上策?

其實,搞監察、公關,都忽視了互聯網最強之處,就是多向互動。要互動,就要開放地接受任何意見,並作出回應。如只懂偷聽,計算後作反擊,最後肯定不敵網絡群眾的力量。

就看英國已經設立了多年的e-petitions(epetitions.direct.gov.uk),和美國白宮網站「我們人民」類似的、提出各種要求的討論區,有足夠市民簽署,政府就必須回應,都沒限制人民不可說甚麼。最近有美國人在這網站要求自己的州獨立,這實形同香港說「港獨」,但美國聯邦政府也沒取締,容許他們自由表達,也沒說要訂立「美國廿三條」。

這是因為他們有民主。有民主,人民作主,政府受到制約,這才是和諧。

2012.11.23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Thursday, November 22, 2012

數碼傷建共融


昨天的立法會會議上,梁耀忠議員提出「締造傷建共融社會」議案,令我關注到,香港作為一個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完善和富裕的國際都市,有必要在運輸、醫療等傳統服務以外的範疇,收窄殘疾人士在生活上資訊科技應用與平常人的差距。

例如,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的無障礙電子學習支援計劃(研究利用電子教材、輔助硬件及軟件等,協助有閱讀障礙的學童學習)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獲得的撥款,只有380餘萬多,明年四月就完結了。

上星期有個電視台新聞特寫,一位失明的中學生表示,如果沒有這個計劃,他就要每日拖個行李箱的凸字書上學。我們於心何忍?

除視障人士外,還要顧及肢體殘障和閱讀障礙人士的需要。現時政府所推出的措施,包括無障礙網頁運動和研發無障礙輔助科技,共用了五百多萬;香港單是失明人士已超過12萬人,加上肢體殘障人士也為數五萬多,這實是杯水車薪。

2012.11.22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就梁耀忠議員提出《締造傷健共融社會》議案發言稿


主席,我支持梁耀忠議員的原議案,和各位議員提出的修正案。我特別想提出來討論的,是郭家麒議員提出的「保障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童的學習需要」。其實,面對這障礙的,不只是學童。

主席,香港是一個國際都市,社會資源充裕,資訊科技基建完善,我們應該利用我們的優勢,改善有特殊需要人士的生活和學習質素。有見及此,我們更加有必要負起履行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扶助弱勢社群及保障其權益的責任。在運輸、醫療、基建配套等傳統服務以外的範疇,我們亦應該為殘疾人士提供協助,收窄他們在生活上資訊科技的應用與平常人的差距。

舉個例子,曾經有機構計劃希望向關愛基金申請撥款,提供智能手機和月費計畫津貼服務。利用3G/4G的手機網絡,為聽障人士提供即時的面對面視像通話服務,甚至緊急的即時傳譯服務。雖然最後計劃不獲通過,但正正就示範了殘障人士使用資訊科技的可能性。

政府近年推動數碼共融的措施,包括無障礙網頁運動,和撥款資助無障礙輔助科技研發等。根據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發表的2012年網站無障礙程度測試報告指出,相關計劃推行至今,雖然本地網站無障礙程度有可見的改進,但仍與國際標準差一段距離,可見政府確實需要投放更多資源到相關工作之中。然而,根據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今年5月提交的數碼共融進度報告顯示,無障礙網頁運動在2012至2013年度只有200萬元撥款用以鼓勵無障礙網頁發展。200萬會用來做甚麼?

進度報告列出了幾項措施,包括:呼籲大專院校將無障礙網頁課題納入資訊科技課程內;為資訊科技人員、網站設計人員和社會服務機構舉辦有關無障礙網頁的研討會和工作坊;與平等機會委員會合辦嘉許計劃。

是不是殘疾人士的實際需要只用區區200萬,主要只搞吓推廣教育活動就夠? 單單是失明人士,香港已經有超過12萬人,上肢或者四肢殘障的人士都接近5萬。既然有這麼多的受眾,何不再進一步,要求受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採用無障礙網頁指引,另外再推行例如制作無障礙網頁的退稅優惠或其他形式的資助,鼓勵私人機構投入無障礙網頁運動,令殘疾人士能在更多方面的服務中受惠。

另外,無障礙輔助科技研發方面,辦公室只是撥出360萬,只有9個項目可獲資助,平均每個項目都是只得40萬,資助是否不足呢?今天出版的週刊報導,承辦這個研究計劃的機構的財政紀律似乎出了問題,有些項目負責研發的機構有些連應得的資金都仲未收唔到,這可能是政府監管的問題啦,但暫時撇開這嚴重的管治問題,報告提到項目的製成品都是可供下載和免費派發,9個項目當中有軟件,亦有硬件。就當作軟件只在網上流通,所需資源有限,試問40萬可以生產到幾多套硬件,再分發到有需要人士手上呢?其實,研發計劃根本無資源把技術應用帶到用戶身上。

再舉一個例子,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的無障礙電子學習支援計劃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的撥款,到明年4月到期,都只得三百八十幾萬。他們研究利用電子學習材料及輔助硬件/軟件協助有閱讀障礙的學童吸收知識。這些都是殘疾人士的急切需要,早幾日電視新聞大家都可能看到一位失明的中學生,如果無這特殊電子書,就要每日拖住個行李箱返學,我們於心何忍?政府對他們的協助是否應該與其他弱勢社群的服務看齊,給予他們更多長期資助呢?

除了身體殘障人士之外,我們還要顧及患有肢體殘障和閱讀障礙人士的需要。現在只有少於百分之一的新出版書籍為有閱讀困難的讀者,包括殘疾和閱讀障礙人士提供合適版本。 政府應該多鼓勵出版商與殘疾人士機構合作開發更多可供有閱讀困難的讀者的合適版本,包括諮詢修例,豁免供閱讀障礙人士使用刊物的版權,令更多殘疾人士受惠。

主席,我謹此陳詞。

再談學生選科問題


上周末我參加了一個聯校科學組織的開展典禮,有機會與一些高中生交流,了解他們對科學、工程等學科和發展機會的意見。

我問一位中五同學打算如何選科入大學?結果,又是商科。

天呀,這同學是名校理科生,既是科學活動搞手,理應對科學、工程學科有興趣嘛!他說,覺得商科在香港發展較佳。很難說這看法有錯,但又是否有前瞻的態度?

想當年精英選擇的大學主修科,多屬專業如醫科、法律、工程等,商科反而易入,時移勢易,今天受歡迎程度相反了。我絕對無意低看商科,但真要了解商業理論,大學本科生未有足夠工作經驗,其實得益不大,所以MBA才更有價值;相反,工程、科學科目其實是學習程序、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少能「臨老學」,而這些專業知識對商業機構和管理更為重要。

始終,中學生選科最重要的是興趣,大學是幫助學生在知識中成長,請不要當為職業訓練場!

2012.11.21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不老騎士


上星期日長者日,當天與爸媽參加了一部台灣紀錄片電影的優先放映,這電影叫《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內容是關於一群「八十後」—八十歲以上—的長者,騎電單車在13日內環台灣島一圈的壯舉。

這些長者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到夕陽,仍然有夢想,但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卻是當他們不中用,最好甚麼都不做,最好關在家裏,避免受傷。原來,他們不只還「可以」,並且更要融入社會,繼續發出他們的餘輝。

在電影放映中,再次碰上了本片製作人蔣顯斌,認識他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的互聯網火紅時代,他在美國矽谷與兩位朋友成立了一個中文入門網站,名為「華淵」。華淵這名字大家可能未聽過,但大家都知道「新浪」,其實華淵就是新浪的前身。蔣顯斌近年投身拍攝紀錄片,之前《音樂人生》和《街舞狂潮》都成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看他成功,真替他高興!

2012.11.20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投資發展勿三心兩意


審計署上周發表報告書,指政府撥款3.2億的電影發展基金,於2012年前提供融資並已上演的十部電影,均無法收回全部融資,總共投資了2,618萬元,收回率為44.2%。傳媒特別提到收回率最高的,是於柏林影展獲獎的《歲月神偷》,獲360萬元融資,政府淨收益只有296萬元。

報告指審計署「理解……政府向電影製作融資,可能要面對高投資風險」,但「因涉及公帑,政府須評估整體收回率偏低是否可以接受」。我認為檢討運作和改善融資回報有需要,但收回率低卻是這種基金的本質之一。如電影發展可在商業市場容易融資,當初何須成立基金?政府搞這類型基金本非為了賺錢,為甚麼三番四次搞了後又三心兩意,因蝕錢而退縮?

電影發展基金令我想起在2005年停止運作的應用研究基金,這基金本用於投資本地創新科技公司,結果因回報低而被殺。

失敗乃成功之母,政府若要有心協助創意產業,便不要一錯再錯。

2012.11.19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十月十七日,特首梁振英宣布擱置政府總部架構重組建議,當中包括本來建議中的科技及通訊局,實在令資訊科技、通訊及廣播業界非常失望。

自從前任特首曾蔭權於二零零七年把「科技」從政策局除名後,科技界失去的不只是專重和面子,實際上現時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工作的確太過繁重,在過去這幾年對科技產業發展和立法相關工作都無暇兼顧。如果有科技局,我們相信該局局長將更能推動跨政策局的產業政策制定及工作執行。

爭取成立科技局,也不是只為業界自身利益。事實上,自從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社會亦曾經短暫談論如何多元化發展經濟,連溫家寶總理數年前也按捺不住,面授前特首曾蔭權,指香港應該發展高科技產業,但港府竟然仍然無動於衷。

可惜,在選舉時英明神武,令香港人以為他能代表改變的梁振英,現在卻變得畏首畏尾,大概他擔心「硬推」政府架構重組,會招來另一輪的「拉布戰」,結果特首只顯得不敢面對任何政治風險。退一步說,如果今天不推,是擔憂社會未有共識,為什麼政府只擱置建議,而不立即開展諮詢,尋求共識?是不是梁振英只會硬推,不齒與市民和議員討論,真的推不成的話,就寧願收回?

創造優質科技就業為先

無論如何,科技局短期內不會成立,恐怕已成既成事實。我們可以怎麼辦?

香港資訊科技界面對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策缺乏規劃,引致市場發展限制重重。發展科技產業的元素,最重要是人才,可惜,我們業界面對的最嚴重問題和困難,正是人才的錯配:科技學科入學的質量欠佳,令大小企業都面對「請人難,留人更難」。香港雖然有世界級的大學,我們的電子工程、電腦系的尖子,不少直接被外國公司請去矽谷、北京等地做科研,本地卻無用武之地。

過去在香港的科技業界,可能因為面對產業不受重視的限制,令當中不少企業都把目光集中北望中國,夢想這個龐大的市場可以帶來無限商機和利潤,結果大部分都失望而回;對本地的專業人士而言,他們大多都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考慮搬到中國內地發展,但更重要的是,過於重視中國內地市場,根本不能為香港創造本地優質就業,過於傾斜反會掏空本地市場。

因此,筆者一直建議,業界和政府應合作面對改善資訊科技界的四大支柱:形象、人才、市場,和投資。四大支柱,缺一不可,然後這些支柱才能支撐我們最終的目標:創造更多的本地優質就業,令我們的科技專業人員得到應得的尊重,和有前途的事業發展階梯。

改善中小企營商環境

香港的法治環境、資訊自由、通訊基建、知識產權保護,都是適合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但我們的政策沒有好好利用。因此,筆者計劃聯同業界率先制定產業政策藍圖,向政府和特首提出,游說把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納入明年一月特首的施政報告內,並希望包括開展具體的發展項目。

還有的是,既然科技局短期內不會成立,那麼繼續要肩負科技產業的政策及監管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仍然必須對資訊科技、通訊和廣播產業負責,我們也期望局長必須對通訊和科技產業的發展更加重視。

例如,若要改善資訊科技產業的專業形象,業者一直建議成立法定的專業資格。過去幾年,這方面的工作停頓了,不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旗下的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剛成立了推動專業發展的工作小組,目的是向實現法定制度作研究、諮詢和希望建立實現的藍圖,這是正確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若要改善本地市場的經營環境,政府的角色實不可少,無論是作為主要用家,或是作為產業政策的推動者。作為用家,政府的資訊科技採購政策以「價低者得」為主導,一直為業界所咎病,直接間接令香港的資訊科技界被迫將貨就價,創新的發揮受到限制,其實對行業長遠發展不利。

此外,本地資訊科技中小企限於香港市場的規模,一方面生意難做,另一方面也缺乏創業投資資金,因此,我們希望政府能帶頭,為本地科技企業提供優先測試機會,首選使用本土開發技術。不過,近期有越來越多的本地中小企告訴筆者,物業市場過熱,已經影響到租金上升,令科技業的中小企更加水深火熱,這些深層次問題不易處理,但當局也不可置之不理!

負責科技政策的副局長?

在廣播政策方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近期成績,實在令人失望。先說數碼聲音廣播,從香港數碼廣播停播風波,顯見局方迴避,錯失及早處理的機會,亦無法解釋為何對這家持牌廣播機構不監不管,無法令人相信事件不涉政治干預成分,對香港廣播和言論自由已經構成嚴重傷害。另一邊廂,免費電視發牌一拖再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無法解釋原因,再令市民關注是否受到中央干預,而香港廣播市場未能依原定政策引入競爭,怎能不令投資者對香港廣播市場規管失去信心?

同樣在內容政策方面,因為市民對「二次創作」的關注,政府在上屆立法會未能如期通過修訂版權條例,另版權業界不能更有效針對地對付真正的侵權者,而且因未能如期引入相關業務守則,處理移除侵權內容,令互聯網服務商也未能享有「安全港」保障,而政府今年向立法會提交的立法建議清單,竟然沒有版權條例,立法優次如此「飄忽」,也非業界之福。

說到底,如果沒有科技局的較高層次的政策主導,沒有業界人士可以成為科技局局長協助制定產業政策,我仍然希望,政府可以至少以真正熟悉和來自資訊科技界的人士出任政治問責制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協助局長領導科技業發展方面的工作。這樣的要求,不是說我們相信「人治」,但無可否認的,是在決策局層面的確缺乏有業界經驗和了解業界需要、能與我們充分合作和有能力執行政策的領袖。

科技局,始終是會有的,只望不要太遲,香港付出的代價、浪費的機會只會更多。今天我們這些要求,包括來自科技界的副局長,為的也是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本來,梁振英有大好的機會,把曾蔭權錯誤的科技政策,改變過來,但連新任特首也錯過了他的第一個機會了。梁特首,你還要我們再次失望嗎?

刊於香港電台出版的《傳媒透視》十一月號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波音和理大合作的啟示


上星期六,香港的科技產業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與香港理工大學舉辦了簽署備忘錄儀式,在香港設立飛機維修研究中心。

原來香港的飛機維修工程業可說是我們的「不知道的秘密」,香港飛機工程公司維修量名列全球三甲,六成生意來自海外客戶。原因除了香港的競爭優勢,包括法治、良好管治、大學教育和人才,和航空業的地理優勢等之外,還有香港在應用研究方面的佳績。近年,航空工程業也同樣面對人手短缺問題,中心正希望集合研發和培訓,為本地及區域改善人力供應。

中心的成立,還有一點重要的,是這個研究中心並非以開發一個產品、硬件或軟件,而是服務創新的研究。

過去,香港的研發支援機構和整體社會,都對服務創新認識不多,這中心的成立正好印證了香港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和我們下一代青年人的出路。

2012.11.16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2

有誰請人不難,請舉手!


每次與IT業界朋友交流時,大家同聲慨嘆的,都是請人難,無論是數量(quantity),抑或是質素(quality),都出現了問題,而且問題肯定愈來愈嚴重。不少業者都表示,即使在大型機構中,都已經出現了斷層,肩負重任的快將面臨退休,但接班人卻因各種原因,往往令人感到準備未足。

其實,有哪一行不是如此?我最近與一些工程業界朋友談起他們面對的問題,原來也是一樣,請人難,加上斷層。甚至社福界朋友也告訴我,社會服務機構也一樣,尤其在老人護理方面;事實上,醫療機構面對護理人員短缺,也是眾所周知。就算是政府公務員架構裏,不少職系裏亦已因為多年沒有請人,斷層已經出現。

為甚麼香港會落得如此田地?正是因為香港政府已經多年沒有任何有效的人力資源規劃,經濟發展也過分傾斜於金融和地產,令教育資源和社會關注都太過一面倒,經濟多元化只流於空話。

2012.11.15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就陳婉嫻議員提出《紓解貧窮》議案發言稿

主席,陳婉嫻議員提出「紓解貧窮」原議案,對於她的大部分議案內容我是支持的,包括設立貧窮線、全面檢討綜援制度等。

在我的發言中,我想集中討論一些我最關注,好像也是其他同事沒有太多提及的問題。首先,我想講吓青年貧窮率。在過去十年,青年的貧窮率持續上升,由2001年的15.2%,上升到2010年的19.3%,貧窮人數由13.2萬增加到16.8萬,這個數字是令人震驚的,並且十年一直上升,政府對青年貧窮的關注,我覺得是特別缺乏的。雖然在2011年在最低工資推出後,青年貧窮率下降至17.5%,即是15萬人,但數字仍然是應該令我們一個富裕的香港社會感到羞愧。

引致青年貧窮的理由,首先是他們失業率嚴重,到2010年高達20.8%,比整體失業率4.4%高出四至五倍,而青年失業更比其他年齡層的失業令人擔心,因為他們不能以工作累積經驗和技能,令人擔心他們當中很多一生不能脫離貧窮。

為什麼這些青年會失業,會貧窮?我認為是原於教育和機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2012-2013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的大專就學率排名三十七,而排名最高的三個知識型經濟國家,是南韓、美國和芬蘭,排在香港前面的亞洲國家還有澳洲、新加坡、以色列和日本;但令我嚇了一驚的,是香港的中學就學率排名竟然低至八十五,在亞洲只高過排九十的中國,和再後面的印尼、泰國、越南、孟加拉等。同一個研究報告中,我們香港的教育質素,甚至我們的數學和科學的教育水準的排名都相對較為「似樣」,分別排第二十三和第十一,但就學率就低,我認為者可能也是我們的堅尼系數高,貧富懸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從同一個報告對香港的評語,營商者覺得香港最大的問題,包括創新能力不足和工作人口教育程度不足,從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問題所在。

可惜,這次各位議員的修正案中,要紓解貧窮卻無人提及改善教育,唯一譚耀宗議員都只提到在職培訓等,卻沒有從根本做起。如果我們不改善基本教育,包括大量投放更多資源去教育,由十五年免費教育,由幼稚園開始,不要再斤斤計較地全面推行「一學生、一電腦」和小班教學,再強化香港對大學的研究開發支援,如果我們不真正改造香港的青年人,令他們能夠在今天這全球化,競爭激烈的社會有足夠的競爭力,我們是無法根治或者真正地紓解貧窮的。

另外,我也希望談論一下香港稅制的問題。陳婉嫻議員提出「改善稅制,例如研究開徵資產增值稅,並實行利得稅累進稅制」,改善稅制是應該的,但我們是否可以跳去累進稅制這個答案哩?我認為是不應該的。梁繼昌議員發言中,指出香港一直奉行簡單低稅制度,我們香港不是沒有錢,田北俊議員剛才也說香港政府有的是錢,與其再收多些稅去幫助紓解貧窮,不如做好資源分配,利用我們的盈餘去扶貧。香港是個自由和開放的經濟體,如果香港調高我們的利得稅,只會加快企業離岸,我們稅收未必會有多,但就連就業機會都可能會受壓而減少。

主席,我這樣說當然不是為了保護大財團的利益,只是我真是相信自由經濟。香港是自由經濟的受惠者,我們在面對即使像貧窮這些問題都要小心平衡。梁繼昌議員發言提及像商品及服務稅這些消費稅,認為我們不應排除這些類型的方法去擴闊稅基,我是贊成的,但當然,我們要推動這類的稅種,也必須顧及對基層的影響,和有適當的平衡措施。

主席,紓解貧窮是需要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所有香港人應該可以分享香港經濟的成果,和活在尊嚴中。但當我多次聽到行政長官的發言,他說他只會集中做實事,集中處理貧窮和房屋問題,聽得多我反而有些擔心,點解行政長官不太講經濟發展?甚至在我們這議會內,今屆至今的動議辯論的題目大部分都是關於貧窮和勞工問題,但卻好少談及經濟發展。

沒有經濟發展,沒有更大力度的教育投資,哪有就業、創富和及市民改善生活的機會?

主席,我謹此陳辭。

傷健共融


上周日,我參加了香港復康會在數碼港舉辦的健步籌款。當天一位IT朋友亦是音樂愛好者,向我介紹一場慈善音樂會,受惠機構是同為推廣傷健共融的「香港展能藝術會」,同樣值得大家支持。

香港愛樂團將於2012年12月2日(星期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彩虹宇宙精采人生」慈善音樂會。音樂會將為香港展能藝術會籌募營運經費,協助殘疾人士發展藝術才能;機構推廣傷健共融理念,去年服務超過五十萬市民。

音樂會除了有香港愛樂團的精湛演出外,更邀請到美國著名鋼琴家劉孟捷教授來港演奏。

台灣出生的劉教授21歲時,因臨時替代大師安德魯•瓦茲(AndréWatts)於費城音樂大廳演出而走紅。豈料於1995年,他的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被破壞,音樂生命被迫中止。但他意志堅定,從沒放棄,終於戰勝病魔。巨變使劉教授頓悟人生意義,風格變得更為奔放率性,近年來巡迴演奏好評如潮。

2012.11.14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SCMP] Develop Hong Kong's internet economy to build 'Silicon Harbour'

Charles Mok says our internet economy has a great deal more potential


Hong Kong is a world leader in online connectivity. We have almost double the number of mobile phone subscriptions as people. We enjoy internet speeds and tariffs that consistently rank us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But buying the latest electronic gadgets isn't enough. Our businesses don't go online as much as other countries and we don't build services for these devices as other countries do. This raises an important question: are we internet innovators or just internet consumers?

On Sunday, I got a glimmer of an answer when I attended the Hong Kong Startup Weekend as part of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Week, supported by the Kauffman Foundation and Google.

Attendees build a company over a weekend and compete against other companies. Last year's champion was a Hong Kong company called After Ship. It helps online businesses to track packages and improve customer services in one place, regardless of shipping providers.

After Ship plays to Hong Kong's strengths: the tradi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a global mindset, updated to the age of social technology.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is a double blessing for Hong Kong: it empowers its businesses to reach the global marketplace quickly and it empowers its innovators to develop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that operate on a global scale.

So it's no surprise that the internet and Hong Kong are already intertwined.

A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report found that the internet economy contributes 5.9 per cent of Hong Kong'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at is, HK$96 billion.

So what's next for Hong Kong? With its impressive infrastructure, business-friendly environment and an open regulatory regime, it is only steps from harness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There's no reason why we can't build a "Silicon Harbour", just as Taiwan has transformed itself into the "Silicon Island", or New York built a Silicon Valley of its own, called Silicon Alley. But we need to fix a few things.

First, we need more young people with skill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hat allow them to embark on a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career in the digital world.

Hong Kong has fallen behind i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engineering talent to flourish. How many parents dream of their children becoming computer programmers? Not enough. I am glad that the Office of the Government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has taken steps to work on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for the IT profession.

Next, we need to ensure that our laws support innovation and the adop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Our current copyright regime has become outdated. More flexible laws will ensure that the next big innovation can come from Hong Kong. A flexible fair use policy in Singapore contributed S$4.4 billion (HK$27.9 billion) to the private copying technology industries from 2005 to 2010. In Australia, the "copyright exceptions sector" is adding A$182 billion (HK$1.5 trillion) in economic value per annum, or 14 per cent of Australia's GDP.

Third, the government can also empower business owners and entrepreneurs with skills and resources to take advantage of what the internet has to offer. The government can use its convening power to bring them together in physical and virtual space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best practices from one another. The Startup Weekend is a great example of this kind of space.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has fuelled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over the past century. Today, the internet promises to drive our economy for many years to come.

We must not be satisfied with just adopting technology throughout our economy; we must also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our innovators could create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that have a global impact and where all our businesses are online. The internet has given us this opportunity. Let's seize it. Let's build Silicon Harbour.


Published 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Nov 13, 2012

https://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080915/develop-hong-kongs-internet-economy-build-silicon-harbour

Tuesday, November 13, 2012

立法會捉蟲記


在立法會電腦投票事件中,相關議員也曾懷疑自己投錯了票,但同日發生兩次,實令人懷疑系統出了問題。

有人或懷疑二人是「新丁」投錯票,但過去四周議員已經投票數十次,按錯機會不大。有人也許懷疑議員「玩嘢」,但以相關議案重要性而言,實在沒有動機。

事後,工作人員立即為相關議員座位的投票掣試完又試,都不能重演錯誤。不過,機器系統的錯誤總不會在簡單測試中浮現,要確定問題出於按掣系統、綫路還是電腦軟件等,還是根本沒問題,必要徹底調查,而秘書處亦已更換兩議員座位的投票板。

過去,主席完全相信系統點算,終止投票後立即讀出結果,法律上立即生效,議員之後投訴也改不得;因此立法會可能要求委員會的的各位主席,以後要多等半分鐘,讓議員表決後有機會覆核一次,才宣布結果。

最重要的是挽回議員和公眾對系統的信心,因此我會在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內跟進調查。

2012.11.13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Develop Hong Kong's internet economy to build 'Silicon Harbour'


Published i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on November 13, 2012

Develop Hong Kong's internet economy to build 'Silicon Harbour'

Charles Mok says our internet economy has a great deal more potential

Hong Kong is a world leader in online connectivity. We have almost double the number of mobile phone subscriptions as people. We enjoy internet speeds and tariffs that consistently rank us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But buying the latest electronic gadgets isn't enough. Our businesses don't go online as much as other countries and we don't build services for these devices as other countries do. This raises an important question: are we internet innovators or just internet consumers?

....(click to see full article)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立法會投錯票誰之過?


在上星期五的立法會內務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會議中,連續出現兩次「投錯票」事件,究竟是人為出錯還是電腦系統問題?
雖然事件尚在調查中,但我覺得有必要交代案情,讓公眾無謂胡亂猜想。

「案發」地點為立法會一號會議廳,為內會和財會開會地方,設有表決系統。

議員在自己座位上投票時,要先按下出席掣確認在場,再按下贊成、反對或棄權掣;然後主席會在要求各議員確定投票意向後,終止投票,這時議員不能再改投票取向,系統會在大屏幕顯示各座位投票和總結果。
問題是,當天黃碧雲議員在內會就應否休會辯論行會成員林奮強事件的議案投票時,聲稱投了贊成,但系統卻顯示棄權,令議案一票之差未能通過。

晚上財會上,陳家洛議員在表決中止討論「長者生活津貼」議案時,又出現同樣情況,投了贊成卻變成棄權,但這票之差對議案被否決並無影響。

發生甚麼事?明天再續。

2012.11.12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Friday, November 09, 2012

保留通訊辦的陽光傳統

明年初,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將拍賣2.5-2.6GHz頻譜,這些頻譜對提供4G的LTE服務尤其重要,當局依例向立法會要求修例。我要求成立小組委員會審議,明早將會召開會議。

其實,通訊辦之前已就此諮詢業界,業界普遍同意這次拍賣的相關安排,但我希望利用這機會,向當局反映業界對未來無綫服務頻譜的關注,包括有效率的頻譜使用、發展頻譜交易,和過去拍賣批出的3G頻譜的處理。關於最後一個題目,通訊辦已完成第一輪諮詢,正待進行下階段諮詢;業界希望可保留優先繼續使用頻譜的權利,令消費者服務不受影響,維持業界投資意慾。

通訊辦及其電訊監管的前身電訊管理局,過去和現在都遵行公開諮詢制度和透明地把其決定、相關正反理據和決定原因,都清楚向公眾描述,實在值得其他政府部門借鏡;而電管局和廣播事務管理局合併後,我希望這陽光制度會持續下去。

2012.11.8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買樓印花稅有副作用


政府為調控樓市過熱,非香港永久居民及所有公司的住宅物業購買交易徵收15%買家印花稅(BSD),無論對為樓市降溫成效如何,已有IT業界人士向我反映關注。

發展香港經濟多元化,創新科技行業要保持競爭力,吸引優秀人才到港工作、定居。不過,買家印花稅卻提高了人士來港工作、居住以至他們長遠定居的成本,被迫長期面對高昂租金,更難吸引專業人士透過優才、專才計劃或其他方式來港工作。

在星期三立法會關於房屋政策的動議辯論上,我建議政府考慮這些人士購買第一套住房時,可豁免BSD,或至少引入例如已在港工作或居住滿三年之類的界綫,令這些留港工作為我們經濟貢獻的專業人士得到公平對待。

可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回應說,BSD是非常時期非常措施,卻沒說可否微調。無論如何,BSD令資金流入工商單位令租金上升,創新公司,尤其中小企,恐怕已先見其害。

2012.11.9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12

就王國興議員提出《完善房屋政策》議案發言稿


主席,房屋政策毫無疑問是市民最關注的社會問題,王國興議員的原議案,和很多位議員的修正案,都已經將很多相關的背景問題和措施,由土地供應至公屋政策到租金津貼以至打擊樓市過熱的措施,可謂要乜有乜。

在這裡我先總結我們公共專業聯盟的看法。我們相信,土地供應是確保房屋供應穩定的關鍵因素,因此,特區政府近期願意公開討論土地政策,是正確的一步,讓社會準確掌握土地資料,再落實定期賣地,才可以確保房屋供應穩定。

不過,近期發展局公佈的土地儲備資料,越講越縮,越講越亂。政府公佈的閒置土地,大部分已經丟空三年以上,但發展局仍然話要更多時間做技術評估後,才可確定其發展可能性,究竟搞乜?並且,很多民間和傳媒都發現可供住宅發展的土地,或者空置政府宿舍,都沒有包括於可發展土地

相反,在丁屋方面,政府卻預留了933公頃為「村式發展」土地,遠超發展局兩年前預計未來五年每年估計批准的丁屋申請所需土地數量,甚至比推算到2047年所需,究竟發展局今日點計這條數?這樣的不清不楚,別的就少但預留給丁屋的就超額,難怪市民對原居民特權更加反感。所以,請局長先好好搞清楚張清單。

另外,就房屋供應,公共專業聯盟過去亦曾經向特首候選人建議類似「港人港地」的概念措施,更建議政府考慮向落成後兩年或以上仍未賣出物業的空置物業徵收空置,和對短時間轉售的物業徵收資值稅,以及復建居屋

主席,我想用以下時間表達一下對政府為調控樓市所推出的買家印花BSD)的意見。最近,已經有幾位資訊科技業界人士向我表達他們的關注。

發展香港經濟的多元化,保持各行業尤其創新科技的競爭力,需要保證人才的自由流動,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到港工作、定居,一直以來,優才和專才計劃是這方面重要的措施。不過,買家印花卻提高了這些人士來港工作、居住以至他們長遠定居的成本,被迫長期面對高昂的租金,會令香港對優才和專才的吸引力降低,可以很快就影響香港不只在創新科技行業的競爭力,甚至金融業其實亦一樣受影響。

我會建議政府考慮,對優才和專才計劃引進的人士,其家庭購買第一套住房,可以豁免買家印花,或者至少引入例如「工作/納/居住滿三年」的界線,令部分長期留港的未來香港居民,得到公平對待,而免令這些香港應該歡迎和需要的人才要負出更加多,才可以留在香港,令他們感到被歧視。

另一方面,當政府引入BSD,針對的先是住宅,然後財政司司長就隨後會關注商舖的情況,但工商業單位的過熱情況,令中小企租金面對更大的上升壓力,政府必須重視,因為從事各行各業,尤其包括創新科技的新創業公司和其他中小企,近年來已經面對加完又加的租金,已經加透不到氣,政府將炒家踢到工商大廈,有無想過對中小企和就業的影響,到時這些政府以為想幫的市民,結果都無工無錢去置業也不出奇。

主席,我謹此陳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