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02, 2013

首爾Live(一):初探南韓廢物管理經驗


立法會南韓考察團的第一天行程,我們早上到訪首爾市議會環境及水資源委員會會晤。南韓國家面積不大,但人口也有五千萬,雖然香港相比下更密集,但南韓其實也算是地少人多。

南韓早已發現和開始處理廢物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我們香港只是議而不決,直至現在問題已經不能不理,循環回收再用停滯不前,堆填區爆滿。相反,南韓1995年制定「廢者自付」(pay-as-you-throw)政策,以後回收率由2005年的21%增加至2011年的64%,還定下2020年的目標為80%。

家居廢物的問題是最難處理,市民的習慣是最難改變,南韓的經驗也如是。不過,首爾能把家居廢物生產量減至每人每日0.90公斤,相反香港仍然高達2.44公斤。主人家客氣說,可能大家計算方法不同吧。我們心中有數。

廢物處理不外三個方法:回收、焚化和堆填。首爾已經能做到66%回收、20%堆填、14%焚化。在建築廢料方面,他們更能做到97%回收,令我們經常經過將軍澳環保大道的非常羨慕。相比,在更地少的香港,堆填佔52%,回收只有48%,完全沒有焚化。

首爾市民也不是如此「順攤」,從1996年制定廢物管理計劃開始至今,政策也有鬆緊搖擺,例如初期「一區一焚化爐」,至集中一焚化爐服務多區,後來在居民壓力下又改回「一區一爐」。(不過首爾只分為四個區。)

首爾市議會指出,他們用的手法就是胡蘿蔔和棒子。一變立法(例如禁止廚餘棄置於堆填),另一方面就提供誘因:管理費、暖氣(這似我們的電費補貼,但較集中用途,可免浪費用電)等的資助,甚至給住在堆填區附近的居民補貼、多建社區設施等。錢可解決的就不是問題,南韓人不怕實驗。

這些經驗證明,要等到所有人同意才做,就等於永遠不用做了。不過,首爾的議員說,可以建議我們學習他們,邀請市民代表親自到訪海外的最先進的廢物處理設施和焚化爐,嘗試減少他們的反對。

今天下午我們與「韓國零廢運動網絡」(180個公民團體組成的民間聯盟)會面,也令我們看到南韓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公民和非政府組織的活躍參與。相比下,香港的環保團體態度是否比較對立,例如,不改善回收,不增加堆填、不建焚化爐,結果只原地踏步。

零廢網絡的朋友更指出,南韓的環保工業也能就政策的發展而受惠,製造不少工作和機會;例如,原來政府推出「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時,大企業都是反對的,結果卻為他們創造科技創新機會,反而有利出口歐美國家。

有一點公民社會的朋友提及,引起我們香港議員興趣和一陣笑聲的,是他們說韓國人愛國,所以決定了後比較團結地參與和服從,無可否認,這方面說是愛國還是民族性,他們是有優勢的。

也有香港團員問,何解南韓能通過令市民不便的法例,政客不怕再選不上嗎?答案竟然是民主,因為公民社會的朋友能團結力量,爭取政治支持;也許,換句話說(這是我想的),就是民主令韓國人懂得了參與和付出,反而更愛國?

不過,最終還是南韓肯試,肯做,肯改。香港政府就是不肯為自己定目標,不做不錯(其實最錯),也許現在才開始有改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