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04, 2013

首爾Live(三):政府與公民社會合作


首爾行程的第三日,首先到訪江北區循環再用分類廠,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塑膠回收問題。塑膠價值低,不如紙和金屬,取非再細分類(如透明膠樽、硬膠、膠紙、膠袋等,甚至顏色),否則更無市場。

香港政府資助仁愛堂三年一千萬(今年再續),每天處理五噸膠料(香港每年塑膠廢料數十萬噸計),相比這個首爾的設施,服務三個地區,每天處理65噸各類廢料(除塑膠外還有金屬、玻璃等),但同樣兩者的社會和教育意義更大,江北的這個廠就僱用了百多位的基層和弱能的人士。

沒有錢賺的生意,誰會去做?江北這廠原來是政府全資擁有和運作,管理和工程人員都是公務員(我們與環保署的官員說笑,立法會通過撥款香港政府設廠,他們可以去當廠長),工人從社區請,成本的六成可以回收收入取回,另外四成人工,其他的前期投資和公務員人工就不計了。回收物料出口外地和供本土工業使用。

這種回收的存在亦與生產者責任制有關,例如他們回收部分塑膠製成RDF(垃圾製成燃料)可供電廠作燃燒用,原生產商要補助回收,電廠也可用作其再生能源配額的部分(不過這燃料的排放不算清潔)。另外,韓國也有本土工業,可應用部分回收產品,香港就已經完全沒有工業,也成為問題的部分。

接著我們去參觀了南韓著名社會企業「美麗之店」(Beautiful Store),他們由二手店開始,現在已經製造自家品牌的公平貿易產品,和向海外發展,包括在韓國人聚集的城市如洛杉磯甚至中國開分店,也在越南、菲律賓等地開展工作。

美麗之店告訴我們,雖然他們的成本看似低(80%的店免租、貨物是捐來的,人手大多是包括來自企業的義工),但難就難在程序和可持續性;美國有救世軍,英國有Oxfam,南韓的美麗之店,令我最深印象是成功建立品牌。

從這些例子可看出,政府和公民社會互動合作的重要性和機會。

下午我們從首爾坐了兩小時車程,到達了世宗市,這個從無變有的政府行政城市(但不是首府)。南韓中央政府要建新都,但拗不過大企業和其他勢力,結果只能自己先搬過來,見步行步;建新都令人想起澳洲的坎培拉,不過事實上世宗仍然是個大地盤。

南韓環境部的副部長和官員與我們會面分享,再次解釋他們的政策經驗,其實政策手段不外乎經濟(棄置和製造廢物收費、補貼等)、規管(危險廢物、限制可棄置產品、包裝限制等)、合作(公私營合作、自願協議等),和教育(培養認知、培訓、經保標籤等),多管齊下,加上數十年來立法限制廢物處理,包括建築廢料、電子產品等,甚至汽車。

科技發展亦是南韓環保政策的另一工具,從堆填區的燃氣和電力生產到氣味控制,以至各種不同的堆肥科技,政策與科技發展互相帶動。對於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南韓政府官員也以「合作伙伴」相稱,接受他們的鞭策(至少對我們口上如是說)。

南韓能這樣,有心有力、肯試肯做肯錯肯改地全民去做,我相信除了因為他們的民族性和團結外,還有因為他們的危機感,圍繞他們的國家都不是朋友,甚至是敵人,他們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人,也不想再浪費他們寶貴的土地和環境資源於堆填區這些消耗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