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05, 2013

首爾Live(四):環保與民主


剛落機後在香港機場返回市區途中,先上載這文。

今天我們在首爾最後一天行程只有三個地方,首先參觀清溪川博物館,了解這個2003至2005年兩年零三個月的工程,把這條幾百年前的自然河川重新活化的歷史。原來這條河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起,受到川旁的貧民區污染,當年的市政府為了現代化建設和交通需要,在六/七十年代把清溪川填平還在上面興建汽車天橋。

不過,四十年後,架空天橋老化,市民要決定究竟維修保留行車天橋,還是如當時首爾市長候選人李明博的建議,重新修復清溪川。結果,也是民主程序作出了決定,李明博勝出了市長選舉。不過,之後重修溪川亦非完全一帆風順,政府仍然舉辦了四千多場諮詢會,說服川旁的商戶,而在當地擺街檔維生的小商人,也舉行了大型抗議活動,最後得重置到東大門區。

今天的清溪川,清泉流水,水質連小孩戲水都可以,在環境保護上,情溪川令附近的溫度下降,減低城市溫室效應。我們議員中不少在想,香港有沒有哪裡可以這樣做?

之後,我們到訪東大門的三星建造的大型展覽中心的地盤,就是在很多香港遊客必到的東大門購物區中央那弧形建築物,本來多年前是個球場的地方。三星建造的負責人向我們介紹了南韓的廢物回收政策和他們公司的處理方法。特別令我感興趣的,是他們全面使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科技和以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全面實時掌握設計至物料使用,大量利用預先製造模板,減少浪費建材和建築錯誤。

這些科技例如BIM並非新事,只是香港政府雖然有局部使用,但未有全面要求必須採用,商業建築墨守成規,這又是否時間政府要強政勵治呢?

之後我們經過了東大門區的另一個地下廚餘處理中心,這中心據說因維修不能安排我們參觀,我們只能從外面看,只見一個小公園,一個有些隱閉的地下貨車入口(入口就有點臭,但不比香港市區任何一個垃圾站差),但一切處理在地底進行,地面上的實時資料板則報告實時的空氣指標,透明地讓市民監察。

下午我們去看在仁川市的首都圈堆填區,這個堆填區遠看真的不像我們心目中的堆填區,嗅也不覺得。這大型的堆填區,規劃了四期,現在第一期已經填完,成為有三/四十米高的山丘,正改建為高爾夫球場,明年還會舉行亞太高爾夫球大賽。

始終韓國比香港大得多,這堆填區有超過2000公頃,相比香港差不多大近十倍,四期可以用到2044年,但香港的幾個堆填區已經只剩下幾年就滿了。其實香港和韓國的堆填區,用的科技都差不多,仁川的堆填區強調的「轉廢為能」(waste, but energy)和處理滲出污水都接近,但香港的住戶與堆填區的距離,的確近得多。而政府現計劃擴充現有堆填區,可說並無他法,但亦承諾只會棄置建築廢物。

行程最後在議員和政府官員上機前,大家在機場附近一家酒店開了個分享會作總結。香港必須要有整體環境政策,這大家使同意的,而徵費令廢物量下降幾成,這也是台灣、韓國的經驗,大家也是看到的,但如何達到社會共識,不要再浪費十年,在於如何提供豁免、補貼,和怎樣得到社會各階層、政黨和商界等的接受,看到韓國(甚至台灣)環保發展與民主進程掛了鉤的關係,怎不令人對香港前面的路擔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