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8, 2013

電視諮詢倉卒 廣播條例應與時並進


(獨立媒體編按:通訊局正就兩間免費電視台的節目質素進行諮詢。故特邀各位立法會議員,特別是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策委員會的成員把他們提交的意見書刊登至本網。我們將會一字不漏地刊登,好讓市民得悉他們的立場,同時作為公眾的參考範本。)

有關通訊事務管理局對本地電視服務的公眾諮詢

有關通訊事務管理局 (通訊局) 於2013年2月18日至4月2日期間 「邀請公眾就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的節目發表意見 — 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須遵守的節目及廣告規定摘要」,我確對是次諮詢成效存疑。

通訊局推行是次諮詢非常倉促,於2013年2月18日公佈徵詢公眾意見,截至2013年4月2日止,不但沒有設置足夠時間廣泛發佈公眾通知,意見徵詢期亦「少於兩個月」,絕對不足以反映公眾意見及期望,對本地電視台節目質素及公眾服務的發展構成不公平影響。

通訊局近年相關的公眾諮詢活動通知期均非常短暫,於2012年9月20日 發佈的「就電視和電台業務守則徵詢公眾意見」,截至2012年10月11日止,亦不足一個月。此外,政府就2012年無線收費電視有限公司的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續期申請,所進行的公眾諮詢由2011年8月23日至9月23日止,同樣僅有一個月舉行時間,其公開意見摘要並只刊載廣播事務管理局 (前通訊局) 在2011年8月31日舉行的一場公聽會,及於2011年8月23日至9月23日的公眾諮詢中所收到37 份的書面意見資料,摘要內容極其敷衍了事。試問「一場公聽會及37 份書面意見」怎能代表全港觀眾?

另一方面,公眾多次提問如果政府要開放本地免費電視市場,是否應該撤銷所有就免費電視服務的規管?我認為開放市場並不等同完全沒有規管,應就有關電視節目、廣告內容和技術等保留適度的監察及約束,以確保本地免費電視台節目質素及服務。有評論指由於亞洲電視長期管理不善,導致現在無綫電視一台獨大的局面。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無綫電視近年製作的節目多被指為低級趣味、胡鬧、抄襲、殖入廣告泛濫等。政府的《廣播條例》及業務守則需要與時並進,訂明持牌機構必須遵守的標準,同時應當保障創作、言論自由。

我和多位立法會議員,包括:劉慧卿、單仲偕、何秀蘭及毛孟靜,已向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要求盡快把事件加入議程,邀請相關政府官員出席闡明是次諮詢背景資料、安排及目的,檢討當局相關的諮詢程序,以釋除公眾疑慮。

莫乃光
立法會議員
(資訊科技界)

刊於獨立媒體 2013年3月28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960

Wednesday, March 27, 2013

重新拍賣頻譜的不便真相


去年底香港2.5G及3G/4G流動服務用戶已超過1000萬,接近「全民上網」。不少人都用手機、平板電腦看串流高清影片。美國聯邦通訊局委員會(FCC)統計,一部智能電話的數據用量比舊式手提電話高24倍,平板電腦更高達120倍;可見流動數據用量持續高速增長,而提供優質流動數據服務的關鍵在於頻譜分配。

本地1.9至2.1 GHz (3G)頻譜牌照將於2016年10月屆滿,通訊事務管理局在去年第一輪諮詢提出三個處理方案,包括(一)容許現有營運商優先繼續使用頻譜、(二)收回全部頻譜重新拍賣和(三)混合方案,把容許各電訊商優先使用三分二頻譜,再將重新拍賣其餘三分一。政府正第二階段諮詢,集中考慮混合方案。結果預計於今年10月公布。

四間持有3G牌照的電訊商、潛在投資者和當局最近透過傳媒各自表述立場。政府一直強調根據《頻譜政策綱要》,商業用途頻譜有競爭性的需求時會以市場主導的模式編配。

四間電訊商一致反對將目前部分頻譜收回重新拍賣,認為它們已作大量投資,做法不合本地和國際慣例,對客戶服務質素的影響嚴重,增加的經營成本會轉嫁消費者;而目前沒有3G頻譜(但有向其他電訊商租用)的中國移動(香港)則強烈要求拍賣。

本文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重新拍賣現有頻譜的考慮因素,並提出值得商榷之處,以求集思廣益。

經濟理論不能漠視科學限制

流動數據服務質素對維持競爭力十分關鍵。不少科技、創意產業和流動應用的基礎都是快速可靠的流動數據服務。頻譜作為資訊化社會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基建,對經濟發展有如土地般重要。

但頻譜不像土地或物品般形象化,易於理解。頻譜牽涉複雜的技術問題,任何改動實際上對基站和系統設備牽一髮而動全身,關係到廣大用戶,因此不能單從單純經濟理論去考量。

電訊商能同時服務的客戶量和數據下載速度都受多種因素影響,且容我用個簡單比喻來解釋:好比馬路上的車輛數目(數據使用者和用量)不斷增加,收回頻譜重新拍賣猶如暫時封閉行車線或改路,兩者都會令路面更擠塞,行車更慢。要確保行車暢順,長遠應增加行車線,擴闊路面。

目前政府認為混合方案(優先權頻譜及重新拍賣)較為可取,是基於下列目標:客戶服務延續性、善用頻譜、促進競爭、鼓勵投資和創新服務。然而,對於客戶服務延續性而言,方案對用戶帶來的不便和使電訊市場出現混亂的可能性會否抵銷帶來的好處?

若速度減慢18%,你會接受嗎?

通訊局諮詢時列出的五個考慮因素之中,客戶服務的持續性位居首位。然而現時第二階段政府屬意的「優先權+重新拍賣」混合方案,卻隨時令市民面對不必要的服務間斷。通訊局諮詢文件指由於方案三讓現有3G營辦商保留三分二頻譜,加上牌照到期時預計會有大量客戶轉用4G服務,而估計對數據下載速度幅度的影響「最多是」18%,可把3G服務質素維持於「可接受水平」。不少業界人士都質疑這是否低估。即使這估算準確,市民對電訊服務要求日高,能否接受幾年過渡期出現的通話中斷和上下載數據速度減慢18%?

香港的流動通訊滲透率超過200%,屬全球前列,各電訊商為競爭都盡用手上頻譜。如果要取回他們使用中的頻譜,即他們的客戶使用中的頻譜,結果就是他們能夠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和速度,都要被迫降低。

競爭者愈多,必定愈好?

因頻譜持有權不穩定性而增加的經營成本會間接以不同形式轉嫁消費者身上,數據服務價格上升機會甚大;即使不是反映在價格上,亦不代表用戶所得的服務質素能夠保持。過往電訊商引入數據用量限制應付數據用量飆升,同樣情況在頻譜減少下幾乎必然重現,對消費者尤其是科技界的新創企業並非好事,尤其一眾Apps開發者。

從廣大市民的角度,我同意增加流動通訊服務市場競爭和為消費者提供優質而具競爭力選擇。但考慮到可能引致的即時影響,重新拍賣接近不敷應用的3G頻譜是否上策?

各國多採用頻譜交易方式

當局的政策綱要表示政策意向是長遠而言會在本港引入頻譜交易,讓頻譜仿照土地買賣進行轉售交易。早前在立法會回答議員提問時,當局卻指電訊商沒有多餘頻譜,所以不會優先考慮這做法。然而,拍賣頻譜時各家公司取得頻譜的位置和數量都難以控制,有可能出現卡位的情況,頻譜交易機制可以市場機制為電訊商提供彈性和提高使用效益。

全球趨勢是愈來愈多國家採用頻譜交易方式處理到期、未用盡或閒置的頻譜,包括英、美、澳、紐等。連鄰近的台灣都打算效法美國於未來10年開放更多頻譜,並讓頻譜自由交易的方向。政府應該加快研究相關法律和機制,並公開顧問報告和交代諮詢公眾和業界的具體時間表。

長遠而言,隨着經濟和科技發展,生活習慣轉變,如雲端儲存、高清影片等都帶來不斷增長的數據服務需求。各國都尋找方法增加頻譜供應和網絡容量,扭轉頻譜短缺的情形。

美國奧巴馬政府積極重新分配500 MHz不同用途的頻譜(包括政府用途)作流動通訊服務,又提供誘因鼓勵改變頻譜用途,應付數據流量爆炸性增長。研究人員亦正研究應用科技如在流動數據熱點如球場設置大量細小的短程發射器,配合Wi-Fi減低該處的流動網絡負荷。

國際上商業和政府之間共享頻譜的新模式亦日漸流行。美國三家電訊商與國防部最近簽署協議共享政府使用的一段頻譜。歐盟亦正研究相同的形式。政府應留意這些科技和政策創新的趨勢,讓香港與時並進。

總結而言,頻譜作為重要的無形基建,指配和管理政策事關重大,對未來香港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舉足輕重,亦影響全港電訊用戶。不論諮詢結果為何,各電訊商都必然會用盡方法維持過渡期的服務質素以免流失客戶。

中間落墨?政治蓋過科學?

當局想中間落墨,一方面避免社會以為政府助財團壟斷市場,又要兼顧要求不同的電訊商;政黨們也許也不想被誤會為幫助財團,但他們也有責任不能讓政治蓋過科學。如果為了政府想面面俱圓而要廣大市民蒙受加價或服務水平下降的代價,是否本末倒置?反而,能否透過調高續牌的頻譜使用費和對頻譜持有者的服務質素要求,以達到各項政策目標?

政府面對龐大的流動數據增長需要增加頻譜容量和供應。以鼓勵市場競爭和使用效率之名將使用中的3G頻譜零碎化、以高價者得原則分配,又不容許市場自由交易,對逾千萬流動電訊用戶是禍是福?這風險我們付得上嗎?更重要的,為什麼要無端冒險?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

刊於信報 2013.03.27

Wednesday, March 20, 2013

就《落實啟德規劃,配合九龍東發展》議案辯論發言稿

就黃國健議員的《落實啟德規劃,配合九龍東發展》議案辯論發言稿

主席:

1. 啟德新發展區對香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為目前市區規模最大的新發展計劃,計劃能夠改善生活環境、提供更多休閒設施,同埋帶動九龍東其他地區,好似九龍城、黃大仙同觀塘等發展,是一個難得的良機。

2. 我地都知道,施政報告的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措施好多都係期票,係遠水不能救近火,搞到只能靠短期出招打壓樓市。但即使政府屢屢出招,但樓價都唔知幾時先會回落到市民可以負擔嘅水平。基層及中產住屋需要有排都滿足唔到!

3. 啟德發展區咁重要,因為可發展土地買少見少。能夠容納用十萬計人口的大型發展區而家係香港買少見少。講遠嘅,規劃緊嘅新界北部和維港以外填海,都係D未有足夠交通接駁嘅偏遠地點,就算順利都起碼要二三十年先發展成熟;講近的,市區重建面對業權分散同賠償問題,好似觀塘大型重建計劃,用成十幾年去收樓,又係有排都未住到人。

4. 長遠規劃歸長遠規劃,但講到尾,市民梗係想知,幾時會係市中心起多D負擔得起的房屋而唔係豪宅,去滿足呢代人嘅需要?問題係,如果可以係而家嘅啟德發展區規劃基礎上做少少修改就可以增加可負擔的公營房屋,政府會唔會去做呢?

5. 我同意黃國健議員在原議案\,政府要盡快交代啟德規劃的修改及調整計劃。更重要嘅係梁家傑議員的修正案提出的第六點,『積極研究並回應微調啟德體育園區布局的民間建議』。

6. 公共專業聯盟、本土研究社及和聲關注組三個組織組成研究團隊,2012年10 月起合作研究啟德發展區的另類方案,倡議調整原有規劃。團隊在今年初發表經過修訂的新方案,估計可在短期內增加逾萬間公營房屋。

7. 發展局在2013年施政報告後向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政策措施中提到,『在不影響未來五年土地供應計劃的前提下,會檢視啟德發展區內用地的規劃,研究增加寫字樓及房屋供應。』我今日代表公共專業聯盟,再次要求政府盡詳細考慮和盡快交代對『人文啟德』民間規劃方案中的具體建議的立場。以下我會重點講解方案當中有關增加啟德發展區可居住人口的改動和好處。

8. 方案的主要規劃原則都係同政府規劃方向一致嘅,包括在不影響環境質素的前提下,在啟德發展區內增加房屋供應;保持原有的發展主題和地區功能不變;同埋保持體育城和都會公園完整。

9. 對原有方案的主要變動有:
一、 把體育城副場館移到主場館南面令佔地總面積輕微減少,同埋將室內體育館稍為南移,貼近主場館,建於D2號幹線上蓋之上
二、 經過上述改動,主場館西北面會騰出熟地可以興建房屋,預計能提供約5000個居屋單位和約4000個私營房屋單位
三、 原來在體育城西北面劃作「住宅(乙類)1」的地盤,可即時改作興建公營租住房屋,以提供約7,100個公屋單位
四、 在跑道區南面劃作「商業」地帶以發展酒店的地盤,改作都會公園延伸部分;並且把綠色空間升高約一層樓高,在綠色空間底下騰出空間,提供約150,000平方呎空間作餐飲零售及社區藝術用途。

10. 呢個方案嘅優點有:
一、 啟德發展區居住人口可以增加至約十二萬,將較原方案增加約31000人,並能把公私營房屋比例扭轉為60:40
二、 建議方案下的整體人口密度係同政府原先制訂的規劃方向一致,可以滿足居民對房屋及公共空間質素提升的要求
三、 為鄰近面臨市區重建的土瓜灣/馬頭圍提供質素高的新落成住宅,以迎合受重建影響的居民希望能原居安置/搬遷的要求,此能加快有助加快舊區重建的步伐
四、 唔會增加現有住宅土地的地積比率和發展密度,因而能令整區保持優質居住環境
五、 維持原定的梯級式建築輪廓,以能保持原有的通風效果
六、 室內體育館與住宅鄰近,在室內體育館加入少量零售/餐飲元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發展潛力,此能為體育城的長遠營運帶來靈活性;
七、 將體育城以北的五幅劃作「住宅(乙類)1」的土地用作興建公屋的規劃申請所擬議的改動並唔會拖延整個啟德發展區興建住宅的進度。

11. 時間所限,我無辦法一一詳述。總結黎講,民間方案同政府規劃方向一致,但按方案修改規劃可以增加啟德發展區人口三成,增加公營房屋人口佔整個啟德人口的百分比,而同時將私營房屋人口降低,係市區供應更多中產同基層市民可以負擔的單位。

12. 主席,民間已經好努力係政府規劃框架入面盡量諗增加公營房屋單位嘅方法,唔影響體育城之餘又可以增加社區空間。我要求政府仔細考慮並盡快公佈檢視原先啟德規劃的結果。

13. 另外,我亦希望提出我的電子新城市發展建議,我稱之為 eCity。我們的氣泡少區域競爭對手,例如韓國、新加坡等,他們對創新科技和資訊科技支援措施中,很重要是他們利用發展新建設計劃,從一個小區到一個新城市,新首都,都會把資訊及通訊科技和電子化應用從一開始就規劃於城市發展中,這些電子化規劃和應用,成為基建的一部分,為本土科研創造試點。我希望啟德和九龍東的發展計劃,可以引入這些成功規劃經驗,令啟德和九東成為香港第一個 eCity。

14. 主席,我謹此陳辭。

就《推動香港經濟轉型》議案提出修正案的發言稿及經修正議案


就廖長江議員的《推動香港經濟轉型》議案提出修正案的發言稿

1. 主席,過去兩個月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令我們立法會在有一點上面團結一致,可說是得到最廣泛共識的,這就是政府缺乏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和策略。所以,廖長江議員今天的議案,可謂十分合時。廖議員的原議案措詞中,有幾點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背景,他提到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

2. 的確,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已經從過去在改革開放後,以人力密集和低生產成本的製造和代工模式,轉向創新科技和服務行業,爭取所謂自主創新和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利用自己的本土市場爭取更有利的競爭形勢。不過,這個轉變仍然有其受限制的地方,特別是內地法制、資訊自由等方面,結果依然是禁區處處。

3. 而在國際方面,歐美經濟持續未能走出財政危機,經濟增長低,為了發展和尋找新機會,自然被吸引到龐大的中國市場。但中國的經營環境仍然是不透明,危機處處。這些正正是香港的機遇。

4. 原議案要求政府「把握機遇」,一啲都無錯。我們香港的財政資源豐厚,但政府的理財哲學過於保守,錯誤地將「量入為出」解讀為「有入無出」,這是大錯特錯的,所以,我非常認同葉建源議員修正案裡指出「重整公共財政,妥善運用預算盈餘增加經常開支」的要求,這不只會有助舒緩社會矛盾,更是為我們未來和下一代的必要投資。

5. 聖經裡耶穌講的寓言,有一個把銀子埋藏在地,等主人回來就原銀奉還的僕人,主人話,這是個「又惡又懶的僕人」。對,又惡又懶,而不是按基本法量入為出呀。

6. 所以,我的修正案提出利用的香港優勢,包括我們的資訊自由、知識產權保障、法治,其實,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特別重提,是希望提醒和強調,我們必須堅守、捍衛這些核心價值和核心優勢。至於我提出支援創新及資訊科技的策略和措施,是因為顯然在今天的全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火車頭,也是最適合香港發展的,正正是創新及資訊科技產業。而我提出的三點措施,包括第一,科研、第二,確立數據中心、雲端運算及無線應用樞紐的地位,和第三,優化投資創業的環境。

7. 主席,首先,在科研方面,多年來業界都希望政府增加投放在研究開發的資源,因為香港的研發只佔我們生產總值的不足百分之一,而其他先進國家或城市投資在研發的水平,甚至中國本身,都比香港的百分比高兩至三倍,甚至更多。梁振英沒有落實他的選舉承諾,增加政府投資於本地研發的部分,也沒有正面回應業界對研發開支扣稅優惠的要求。

8. 雖然香港的大學研究水平在學術上公認是世界級,如何把研究成果轉為有商業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一直都是香港面對的問題,最近我和不少大學學者、研究人員和工業家都傾過,有趣的是,他們的共識是,政府在財政預算案宣佈以三年最多一千二百萬資助各大學的技術轉移部門,是沒有用,沒有對症下藥。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這次正是一個這樣用錢法是解決不了的,因為問題是我們香港的研究能力和我們的工業界跟本不能接軌。

9. 雖然政府支援不足,但我們的大學和研發機構無放棄,最近,我知道有本地大學同全世界最頂尖的研究大學合作組成聯盟,吸引外國和內地企業來香港合作進行應用研究,甚至成立這些外國大型科技企業的香港研究中心,利用我們大學和研究人員的優勢,希望為香港創造更多高質素的科技研究工作職位。從此可見,香港的科技能力,是禾稈冚珍珠的,只是很多本地人唔知,政府唔理!

10. 除此之外,我想大家諗吓,近年有什麼行業,即使沒有政府政策特殊支援,都會有國際及內地龍頭企業,大規模地來香港作數以百億計的長遠投資?不是地產,不是名牌,是數據中心。點解他們會這樣做?都是因為剛才講過的香港核心優勢,特別是我們的資訊自由。而這些企業來香港建立數據中心,他們面對最大的問題,始終是穩定的土地、能源和人才的供應。如果我們仍然不改善對他們的配套支援,我們就是「只食老本」,遲早被對手追過!

11. 昨天,我和幾位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去了參觀數碼港,雖然我經常都去數碼港,但今次都見到不少創業的年輕人,和甚至應用雲端運算作動畫製作的中學生,他們的創意都令我們印象深刻,並且我們都聽到不少意見,指香港的年輕人的創意,在亞洲區內是突出的,原因是比其他鄰近國家和城市的年輕人和創業者,更肯突破規限,更能融入本土特色。

12. 不過,好多創業者面對的難題,是如何從踏出第一步發展到下一個階段,而香港的投資基金雖然不缺錢,但總是少有投資本地創新科技產業,這又是另外一個深層次問題,我和不少投資界的朋友討論過,其實不少都對本地的創業者有承擔、有興趣,只欠一些政府政策的支持,例如推動大機構退休基金投放資金於創投基金、擴大資本投資者移民計劃的獲許投資資產類別至包括投資香港的創投基金等等。

13. 另外我亦想一提,2005年停止運作的應用研究基金,我們到現在仍然每年收到剩下來的投資的報告,曾經有傳媒向我查詢,問應否出售剩餘項目,我們反問,創業者和創投基金業者都說希望政府重新注資類似以前應用研究基金的直接投資方案,嗱,現在政府和經濟發展委員會都說應考慮增加直接投資,我好希望如果落實的話,不要只投資大型甚至香港以外的項目,反而要重點支持本地創意、創新、創業!

14. 所以,我希望得到議員同事們的支持,通過我的修正案。以下,我會對其他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作出回應。基本上,我是會支持其他議員的修訂。

15. 單仲偕議員的修訂中,包括要求爭發免費電視牌照。我們為創意文化和創新科技產業創造好的發展環境,開放市場是最好的方法。我們香港的經濟體系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開放。我們的稅制開放,令我們可以成為貿易和出入口的中心,講近些可以看我們的電訊業,全面開放後為我們的互聯網、國際通訊、數據中心等各方面創造出最有利環境,通常我們看到的是市場競爭令消費者受惠,但其實對市場和經濟的利益長遠對香港的利益更大。

16. 不過,奇怪的是,在免費電視發牌一事上,即使市民想睇,我們網絡和文化創意亦有優勢,但政府仍然一拖再拖,簡直是自廢武功,令人廢解。我希望政府可以在本月內正式發牌,協助香港經濟轉型和多元發展。

17. 梁繼昌議員提出促進經濟多元化,我當然贊成,就算是張華峰議員加入各產業內部多元化,我都覺得沒有問題。不過,我不太明白點解有些議員覺得必須要刪除原議案中提及內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不過我覺得這也不影響原議案和各修正案的最重要部分,即是提出政策和措施的部分。

18. 吳亮星議員在他的修正案要求「改善人力資本及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可以引證我之前說過,增加科研和支持創新科技產業,不只是自己業界支持,金融和投資界的朋友亦已經有同感,看到經濟多元化的急切性。

19. 鄧家彪議員指出要檢視現時很多行業的發展潛力,訂立人才發展階梯,我非常贊成,其實除了鄧議員提及的行業外,很多屬於科技、工程甚至資訊科技的行業,都面對嚴重的人力資源不足或錯配的問題,政府必須正視,進行檢討及適當規劃。

20. 主席,我謹此陳辭。


經梁繼昌議員、張華峰議員、鄧家彪議員、單仲偕議員、葉建源議員及莫乃光議員修正的議案

本會促請政府把握機遇,適度地運用財政資源、土地及政策措施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包括促進各產業內部多元發展、經濟多元化及四大支柱產業以外的優勢產業的發展,而要配合製造、創意、工藝等行業的發展,必須培訓及支援相關的人才發展,當局應採取以下的措施:

(一) 全面檢視和推算本港人力供應,為各個年齡層提供適切的訓練,並全盤檢討職業教育和新高中學制的銜接,在社會推動學術與工藝技能的學習風氣,從而培訓經濟轉型所需的人手;

(二) 檢視現時建造、修船、飛機工程、電梯、能源等‘搬不離’本港的行業的發展潛力,並訂定清晰的行業人才發展階梯,加強投入資源,以鼓勵市民投身該些行業和發展,並解決例如航運相關行業興旺但本地海事人才不足的問題;及

(三) 檢討土地用途,善用政府閒置土地、建築物或天橋底等公共空間,向創業者、本土科研人員、工藝作業者或文化創意工作者,提供價格廉宜、具時限性的用地,讓新行業有空間和土壤發展;

(四) 扶植文化創意、創新科技、環保、認證等產業;

(五) 檢討稅制,容許企業的環保設施資本開支,在計算利得稅時獲雙倍扣除,以鼓勵企業在營運時注重環保,從而增加對環保服務及產品公司的需求,提供投資環保行業的誘因;

(六) 審慎研究發展‘百分比公共文化藝術政策’的可行性,將本港的建築工程經費的一定比例用作資助文化活動,或直接在建築設施內撥出指定比率的空間作文化活動的用途,以提供更多資源予民間團體參與文化創意工作,藉此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七) 透過發出更多免費電視台牌照,加強發展電視文化創意產業;

(八) 加強推動旅遊業,以提升香港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包括檢討香港的旅遊政策及研究香港可承接的旅客數目,以及增撥資源發展大嶼山為地區生態休閒公園,以吸引喜歡自然環境的旅客來港旅遊;及

(九) 推動產業多元化,鼓勵市民創業,例如在各區提供場地,並於每月設定墟期,讓市民販賣各式各樣的物品;

本會亦促請政府重整公共財政,妥善運用預算盈餘增加經常開支推動香港經濟轉型,以紓緩社會矛盾;此外,於創新及資訊科技產業,政府須推行以下措施:

(十) 全面檢討現行科研資助政策,制訂支援政策以吸引海外或內地企業與本地科研界合作,並增撥資源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活動,以落實發展香港為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從而在科技行業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十一) 透過優化土地規劃、穩定的能源供應和人才培訓,吸引更多海外及內地電訊及互聯網等企業來港作長遠投資,建立香港為亞洲數據中心、雲端運算及無線應用的樞紐;及

(十二) 擴充政府提供的創業支援及孵化計劃範圍,配合有關政策以鼓勵本地‘天使基金’及創投基金發展,從而建設有效和可持續的投資生態系統,為創業公司提供各階段所需的資金。

(底線部分為我的修訂。)

Tuesday, March 19, 2013

政府應大力支持電子學習


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近年各界一直提倡的是電子「學習」(eLearning),並非電子「教學」等等? 強調「學習」是因為我們支持世界性現行的教育改革,實行「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非以老師為中心。我們可見電子設備會續漸取替書本,鼓勵學生超越現有的規範環境學習。電子學習會屬於可隨時隨地學習的個人設備,並於21世紀全球巿場創造競爭。 

就香港目前電子教學的情況,我於今年2月20日立法會會議上提出口頭質詢,希望政府從龐大的財政盈餘中,撥款支援推廣電子學習。我建議撥款 7億元,包括動用 4億元為全港中、小學更新無綫網絡設備,提升網速和穩定性,以及在未來 3至4年每年斥資 3億元,為低收入家庭學生設立「平板電腦電子學習津貼」(Digital Device Subsidy),落實「一學生一機」的電子學習實際需要。

在剛剛宣佈的「財政預算中」未有回應有關訴求。雖然如此,我在2月23日參加電子學習聯盟主辦的《教育2.9:電子學習多面睇:探討如何迎接電子學習時代的來臨》研討會,分享者包括教育局局長及官員、前綫老師、資訊科技業介、教育界和社福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和張國柱等。在研討會中,很高興得到局長表示定會積極支持及推行電子學習,我們希望未來他能帶領局方把香港的教育改革帶進下一個里程。

現在,政府對電子學習採取循序漸進的態度,但不再加快電子學習的推行步伐,恐怕將會追趕不上國際趨勢。採用平板電腦的電子學習模式,就是利用無綫網絡連結教師和所有學生,加強兩者之間在課堂內外的互動,有助提升教學質素,及以互聯網等科技擴闊學生視野。

要全面推廣電子學習,需要硬件、軟件、人材培訓及各方持份者的努力(尤其創意)等互相配合,方可以完善推行:

學校無線網絡設備

電子學習聯盟於2012年5月調查顯示,全港約有超過75%學校課室 (不少於17,800個) 的WiFi無線網絡設備未有作好準備為電子學習課堂之用。學校互聯網連接速度方面,大約35%受訪學校上網設備速度不足100Mbps,當中有些只有3-4Mbps 。達100 -200 Mbps的亦不足30%。只有接近2%的受訪者學校互聯網連接速度達1000Mbps (1Gbps)。

教育局由 2010年至今向津貼學校發放的電子學習資源津貼,只提供一筆過撥款予每所學校約 3萬至7萬元,新一輪的計劃詳情還未公佈。另一方面,現在只有61間學校參與教育局「電子學習試驗計劃」,而其他如「夥伴學校計劃」預計在 2014年首季,可推行至只有 89間學校,遲遲仍未能覆蓋全港中、小學。

建議政府日後能投放4億元,即每所學校約30多萬元,更新全港過千間中、小學的無線網絡設備,包括提升上網速度。

「一學生一電腦」

電子學習趨向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個人電子上網設備(尤其是平板電腦)。電子學習聯盟調查發現,40%多的學校正進行或有意計劃在未來的一、兩年間推行一學生一機無線上網的電子學習方式,但校內電腦達 5年或以上機齡的竟佔全校整體電腦 55%。全港只有大概 15%的學校已推行一學生一機的電子學習。

建議政府在未來 3至4年間,每年動用 3億元,設立「平板電腦電子學習津貼」(Digital Device Subsidy),全額或半額資助約 37萬的基層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購買平板電腦,實現「一學生一電腦」的電子學習實際需要。多年來,本地大學、商業機構等也有成功硏發低成本及專為電子學習而設的平板電腦,當局可與他們合作,更有效地推行「一學生一電腦」。

「雲端運算及創意共享」教學資源平台
 
外國和香港個別學校,已使用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和創意共享 (Creative Commons) 開發學習資源,免費供教師和學生隨意使用,更減低複雜的網上管理及電子教科書成本。

雖然教育局「一站式教學資源平台」透過香港教育城及「創意共享」,主要提供大量教學資源及評估課業予教師,這並非能真正實行「創意共享」中「共同開發及使用」的意義,再加上每個學習情況都不一樣,亦未能適合不同老師及學生的需要。現時教育局教學資源平台也缺乏雲端運算的多元及靈活性。政府應設立基金,鼓勵各界人士(包括老師、學生、家長、電子書商等)一同合作開發「雲端運算及創意共享」教材,並存放在互聯網等公用領域,供教師和學生免費隨意使用。我們亦贊成當局及電子書商開拓及全面開放電子教科書市場 ,以供老師及學生其他選擇。

我們會繼續硏究全面性的策略,令各方持份者受惠及協助維持一個健全的生態圈,最重要的是為香港下一代年青人創造更佳的學習機會。

刊於《商智謀略》2013年3月 

莫乃光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及電子學習聯盟 - 有關推廣電子學習支援聯合聲明

Sunday, March 17, 2013

IT出頭天


資訊科技應用已成社會大勢所趨,然而IT行業給人的感覺卻往往是「起薪點低、工時長。」學生在大學選科時更被視為「水泡科」,即使畢業後,亦未必會選擇IT行業,家長亦少會大力鼓勵子女投身IT界。因此,IT業界在長期缺乏新血的情況之下,對人才求過於供。IT人才奇缺,原因是企業為求控制成本,需要透過資訊科技協助,管理客戶資料和設計程式,務求大大減少人手。因此,有三至五年經驗的程式設計師,月薪已經可躍升至三至五萬,前景已經是今非昔比。

既然IT行業的前景有望,為了配合市場需要,我很高興政府已落實由政府資訊總監辦公室負責關於資訊科技專業認證的規劃工作,令行業專業人員得到更統一和應得的專業地位和尊重。我亦希望未來本港能逐步增加各大學的資訊科技、電腦及工程系相關名額,務求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IT行業。

2013.3.8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中產心聲


在政府又宣布一個沒有驚喜,沒有願景的財政預算案後,朋友傳來的電郵說得好:「香港在教育落後於新加坡,在社會創意發展落後於台灣,在前瞻思考也落後於韓國。十年前,女總統在韓國當選,可能還是難以想像。香港在所有地方到不斷墮後於各亞洲小龍,不單在政治方面。

問題源於我們自己,不是能只怪我們的政府。我們不醒過來,就實行長睡不起。教會旁邊的快餐店和賣拖鞋的小店在營業25年後都結業了。難道我們以後要穿Gucci拖鞋和吃金鏈當午餐?

香港沒有民主,但也不是共產,對甚麼都lukewarm,不冷不熱,像啟示錄裏的教會。」

朋友總結,今天的香港真令人不禁思考:「不要問香港為你們做些甚麼,要問你們能為香港做些甚麼」。原來,這些才是中產的心聲,政府的無能,已經喚醒了一代的中產人士。難怪戴耀庭的佔領中環建議會得到如此共鳴。

2013.3.5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Thursday, March 07, 2013

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是今年香港藝術節推介的百老匯戲劇之一。故事描述美國一個小城商人到中國二、三綫城市尋找商機的經歷。諷刺中、外文化缺乏溝通,彼此以為了解對方,其實卻是糊糊塗塗。

故事重點諷刺大部分中國人,尤其是官員,自負地以本土語言方式去繙譯外語,荒謬隨處可見,例如:你會在餐牌上看見一道菜式叫'red burn rare fxxking'(「紅燒珍肝(幹)」)等等。其實,近年類似的「中國熱潮諷刺」作品或社交媒體討論,已不是新鮮事,為何中國人卻故步自封,缺乏求知及改進,仍然認為我國文化是「號碼1」(number 1)?

是否因為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不斷強調要與內地更「緊密」,所以香港政府必要學習內地,對市民的訴求亦一直故步自封,只要保持「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昨晚,財爺亦大駕光臨,不知自稱中產人士的財爺,如何欣賞《中式英語》?

2013.3.7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Wednesday, March 06, 2013

自學編寫程式


現今互聯網世代,電腦應用程式發展一日千里,由辦公室軟件到近年大熱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式,都是由程式編寫員在背後默默耕耘,苦心經營出來的。電腦已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更有不少知名人士,例如蓋茨、喬布斯以至朱克伯格,都是以程式語言影響世界。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月中發表的國情咨文中,便預視了程式語言在未來職場上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他大力鼓勵推動高校的課程改革,令課程涵蓋更多數學、理科和工程等專門知識,培養更多人才,投身資訊科技行業。

其實,想學寫程式並不用等到高中教改,甚至升讀大學才有機會一試。現在只要有興趣,男女老幼都可以學習,有一名叫Codecademy的網上平台,以互動形式在綫,由淺入深地教授寫程式的方法。

家長若想小朋友將來能對未來世界預先準備,不妨試啟發你的小朋友對程式編寫的興趣吧!

2013.3.6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Tuesday, March 05, 2013

魔咒下的兒戲預算案


財爺上週宣布的財政預算案,可謂「好做唔做」。一如過去多年,財爺「計錯數」,已經到了「慣性」地步,上年度「埋數」由赤字預算又再變成六百四十九億元盈餘,令財政儲備於...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Monday, March 04, 2013

花4.8億幫20人的怪招


政府上周宣布財政預算案,引人注目的一項措施,是建議向獎學基金額外注資四億八千萬元,資助「本地傑出學生入讀海外知名大學的學位或師資培訓課程」,預期每年有20個名額,受惠同學要回港擔任教師至少兩年。

很多人都覺得這項措施非常「騎呢」。為甚麼?近五億大元,每年只協助20人,對教育界杯水車薪,花費不到位,因有資格進入最知名大學的尖子學生,本已有較多機會拿到獎學金。

如果這筆錢是協助清貧學生到海外攻讀香港沒有的科目,我會非常支持。不過,如果這樣亂花4.8億,我寧願正正經經地增加本地大學學位、資助免費幼兒教育、增聘老師(而非花天價培訓少數人入行),這樣,優質人才便會自動入行。

近年政府的財務管理哲學,否定持續性的開支,反而在年年「意外」盈餘下,卻浪費在一個又一個的甚麼基金上,卻無視其效益,這並不是審慎理財。

2013.3.4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Friday, March 01, 2013

法國電影vs低俗喜劇

財政司司長在發表財政預算案當天的記者會上,未知道是否一時口快,說了一句自己也是中產,立刻一石激起千層浪,社交媒體上激烈批評。昨天財爺上電台節目也被市民挑戰,月入三十幾萬的人如果都算中產,難怪市民這種中產得不到財爺這種中產的照顧。

財爺在電台的回應,強調中產是種生活態度,他的朋友和社交圈子都是中產,不應以薪金水平計算,他還補充說,他喜歡飲咖啡和看法國電影,都是很多一般中產的活動。

中產的光譜可以亦應該很闊,事實上,咖啡也可以由十元一杯的茶餐廳齋啡,至過百元的貓屎咖啡,不過,相信不少中產都未必看過財爺看的法國電影,看的是典型香港風味的《低俗喜劇》。

其實,無可置疑,財爺出身中產,不過,市民真正關心的不是中產定義或財爺是否真的算是中產,而是他是否真的明白中產甚至基層市民的需要,是否有在理財上反映出來。

2013.3.1 刊於《晴報》《IT天下》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