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7, 2007

從Barcamp看香港體制創新所需

從Barcamp看香港體制創新所需

  香港版本的Barcamp聚會,在上周六成功舉辦。什麼是Barcamp

  Barcamp是一個互聯網群體於本地自發、但具國際連繫的用戶發起會議,形式與一般研討會(conference)不同,該活動自稱為unconference:沒有固定內容和講員,完全開放參與,誰都可以來,誰都可以講話。與上一次網絡熱潮時在香港流行的自發群體聚會像IandI(本來代表「互聯網和創新」但泡沫爆破後搬了上北京,變成「產業與創新」)不同,沒有主講嘉賓,參與者用維基工具在網上登記和提出想講的意念(idea),再在會前用Post-it小貼紙在程序表上「霸位」發言,完全體現由Web 1.0進化至Web 2.0。

  Barcamp這名字,來自為Web 2.0起名的著名開放源碼及互聯網出版業名人Tim O'Reilly當年舉辦的Foo Camp年會,是什麼都可以自由地講的意思,而Foo一詞則來自程式開發員常見的一個沒有特別意義的俗語詞foobar。2005年8月19至21日,一些開放源碼推動者在硅谷一家社會軟件程式技術公司Socialtext的辦公室,舉辦了第一次的Barcamp,由建議到事成,時間不足一星期,亦有二百多人參加。傳了開去之後,各地的Barcamp相繼自發地舉行。

鼓勵大家參與

  Barcamp的內容通常與早期開發的新互聯網技術或創業公司、開放源碼、社會網絡制式等有關。Barcamp沒有什麼規矩,鼓勵任何人參與,並在會上聽或講話後再在網上,透過維基、網誌、社會網絡等工具,以文字、圖片、影象等方式進一步作分享。

  今次在香港舉行的首次Barcamp,在雅虎辦公室的會議房間進行,約有百多人參加,大部分相信來自從Facebook社會網絡和發起人們的個人網絡發出的邀請。筆者在會前根本不知道可以怎樣期望些什麼,本來打算早上去看一看便算,結果留了差不多一整天,本來沒有打算發言,結果有一個環節的發起人臨時「失蹤」,卻令我們其他人反客為主地帶起討論,完全適合Web 2.0世界的互動性!

  參加Barcamp的人,大概有技術型和市場型兩類,當然大部分人都是在兩個極端的中間。技術型的討論有像有關Ruby on Rails(為「可持續生產力」而設計的開放源碼網頁程式架構)、Ajax(創建互動式網頁應用的網頁開發技術)等,但更多人參與的是有關互聯網體制和市場的討論,例如網上言論表達自由、用戶權益、創業環境、社會網絡和網上群體的發展方向等。

關注創業所遇問題

  互聯網的開發者和創業者,往往走在技術和社會應用的前面,挑戰着社會、經濟、商業、法律、文化等各種規範和限制,正如溫總早前向特首所言,實現除了技術創新之外的體制創新,當然,諷刺的是,中國的「防火長城」卻是令這創新活動在內地不能全速進行的主要因素,也許正是因為這原因,香港網絡的自由就更寶貴和更要受我們保衞,也令香港在中國創新科技發展方面擁有特殊地位和機會。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與會者都是年輕的創業者,他們也討論不少在香港創業所面對的障礙,包括從融資至人力資源不足,以及內地市場的競爭(當然也有機會)。香港創業環境不利創新和互聯網公司,這情況多年來始終沒有太大改善,這也是香港本身需要體制創新的原因。Barcamp這種對結果完全開放的open-ended形式的投放與思維,以鼓勵和實現意念為本,而非短視地計算回報「斤斤計較」,大概這正是香港真正要發展創意產業的體制創新所需的。筆者所見這一代香港的年輕創業者質素很好,香港的體制別辜負了、浪費了他們。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2月17日


1 Comments:

At 11:35 AM, Blogger Aud said...

It was nice meeting you yesterday at CU. I came across this piece on privacy this morning, and thought it c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http://www.sun.com/featured-articles/2007-1218/feature/index.jsp?intcmp=hp2007dec18_privacy_read

Check it out when u have a minute.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