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03, 2008

香港分到些什麼?

香港分到些什麼?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周宣布他任內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忽然全城都似在計算自己分得到些什麼似的,但大家又是否忘記了要問一問:究竟香港又分到些什麼?

  「還富於民」的確很難會有太多人反對,除非是有些人覺得自己分到的不及別人,但政府除了有責任在這方面公平分配之外,也有責任和必須為這批盈餘作出對香港未來最佳的投資,在這方面,這份財政預算案就差強人意了。

   在預算案演辭「強化支柱產業」部分,曾司長提及了旅遊會展、商貿金融、航空和運輸行業,這些都是政府政策一向支持、社會公認對香港經濟最重要的產業;但演辭中「開拓新市場」部分,只簡短提及創意經濟、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以及酒類貿易和集散業務,真的很「單薄」,難道香港經濟需要發展的就只有這些?

尋找創意產業新方向

  當然,其實創意經濟包含的範圍很廣,演辭中說「本港有超過十七萬人從事創意產業工作,每年業界總增值額超過530億元」、「創意經濟的潛力非常龐大,不過,要加快和繼續壯大創意經濟的發展,我們就必須向外拓展,擴大市場。因此,向海外及內地推廣我們在創意產業的成就及品牌,至為重要」。但創意經濟發展面對的問題,又何止於要搞對外宣傳?

  香港的創意經濟的定位、發展環境、文化、人才供應、產業結構、融資環境、政府支援和社會認知,搞了這麼多年也無大改善,司長演辭中重申行政長官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過要加快發展「香港創意新方向」,究竟做過些什麼?

  至於預算案中直接有關資訊科技的提及,只有在個別地區設立地區數碼中心,並「邀請商界提供技術及軟硬件的支援,並會聯同社區組織,管理日常運作」,以縮窄數碼鴻溝和協助他們融入資訊社會。然而,這些數碼中心以往亦有成立,往往使用率不足或管理不善,顯然這些公共設施並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與其花費資源中央主導地設立中心,何不把資源投放在如「數碼共融基金」,以更穩定及更多的資源支持各區機構自發性地提出,為各有需要的階層設計最適合的項目?筆者與其他業界代表亦曾建議以廣播及電訊牌照收益固定比率注入這基金和把互聯網接駁費納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下的基本生活開支項目之一,這些對問題更直接的支援方法,政府卻不接納。

   在人才培訓和支援研究開發方面,預算案建議由2009至2010學年開始,逐步增加八百個研究院研究課程的公帑資助學額,涉及的額外開支每年約3億元;另外,預算案建議一次過撥款180億元設立研究基金,基金及其投資收益取代目前政府每年撥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的經費外,部分款項亦將用以支持適當的特定主題研究,目的是為院校研究工作提供更穩定支援。這些建議雖可能有助在學界的研發活動,但筆者與業界代表早前建議為科技企業提供如科研活動雙倍扣稅等優惠,以推動企業研發投資,卻未見得到政府正視。

理財原則須檢討

  預算案對資訊科技界,的確有些好消息。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之中的電腦化計劃的預算將增加至18.3億元。新增的電腦化計劃項目包括教育局的學校管理系統、衞生署的傳染病資訊系統等。換句話說,業界之中有參與政府資訊科技工程的公司,未來的生意應該不錯,政府加快開發和提升電腦化服務,也可以改善對市民的服務。

  不過,預算案沒有為業界的基本條件改善作足夠的投資,而這些投資所需僅是以上數以億計的數目的1%之比例而已,例如以約1500萬元持續支援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的運作,以及為香港成立和執行網絡事故監察機制,擴大「持續進修基金」適用範圍包括資訊科技相關課程等。

  錢花在有用的地方,不用很多也可以很有效果;也有一些需要大量投資的地方,以往沒有足夠盈餘、沒錢時無話可說,現在有盈餘時又把錢全都派光,這種理財原則有必要檢討。

  在整體施政政策方面,沒有足夠投資於新發展方向的進步發展觀是什麼,香港未來的發展可以倚靠什麼?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3月3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