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01, 2005

知識是權利也是義務 維基百科

知識是權利也是義務 維基百科

如果你突然需要翻查一些有關某些人物、地方的事情,甚至學術的資料,你會怎樣做?如果上網找Google、雅虎或中文的百度這類搜尋引擎,也許你會找到很多的相關網頁,但只怕是太多了,而且雖然這些資料相關,但又未必全面,更很難肯定這些資料的準確性。如果是筆者小時候,可能會選擇參考大英百科全書,但時至今日又有誰會仍然有百科全書這歷史文物在家,即使有,恐怕資料也不可能實時準確,以達到現代人在互聯網時代對資訊的要求。

不過,告別大英百科,歡迎來臨維基百科的世界!維基百科(Wikipedia.org)完全免費,但維基最特別的地方,是知識屬於所有人這理念,不單止任何網民都可以登入維基百科,查看至今己多達超過776,300篇的資料,而且任何網民都可以透過某些已定機制,為這網上百科貢獻內容,換句話說,知識的自由擁有是獲取(take)也是付出(give)的。

人人都是編輯

維基百科始於2001年,最初只有英文版本,與電腦軟件世界的開放原碼﹝open source)潮流相似,旨於開放參與,免費使用,但當這開放概念放進資訊百科世界時,一個有趣的問題就立刻出現:究竟對任何事物的解釋,例如一宗歷史事蹟,是誰有權决定?如果有愈多的人參與核實內容,資訊豈非能達到最完全、最準確無誤?

如同開放原始碼軟件社群,集體協力為軟件除錯,維基百科理論上也是借助社群人士自我監督的集體力量,維護文章內容的正確、豐富。經常地,社群中人一看到某部份維基內容有誤,就會迅速更正,而過去事實證明,這個理念在運作上是可靠的!

只要登入維基百科的任何一條資料,你可在網頁上方看見有關「討論」、「編輯本頁」和「歷史」這幾個超連結,任何人都可加入成為維基的會員,協助編寫,修訂或增添現有內容,從「歷史」超連結用户可查閱本頁過去內容被更改的版本詳情。維基的宗旨,是意見中立,而在核實新增和更改內容的程序中,基本上亦以「民主」方式,少數服從多數而行,貫徹互聯網的基本開放、平等精神。

維基百科從英文版本開始以外,至今已有七種語言版本擁有六位數(以十萬計)的資料篇數,包括德、法、意、日、荷蘭、波蘭和瑞典語,另有廿三種語言版本已有五位數(以萬計)的資料篇數,當中包括保加利亞、希伯來、韓語,亦有中文版,現有超過四萬篇資料內容,在各語文版本中排名第十一位,雖然與英文版相差甚遠,但亦已有超過三萬位維基人參與貢獻,達過百萬次集體編改,和擁有數十位負責的管理員。

維基百科的集體編輯理念,經已對傳统傳媒產生影响。最近,Esquire雜誌作者A.J. Jacobs在撰寫特稿一篇有關維基百科的文章,特地把錯誤百出的草稿貼至網上,讓維基人任意修改,而12月號的Esquire雜誌將會刊登修改前及最後版本

結果,該文發表後,首廿四小時之內就被修改了224次,次日又改了149次。最後的版本在9月23日定稿,原文長709字,最後的定稿總計771字,含15段,但文字修飾、表達流暢,都明顯比原文更好、更生動、更有趣;實驗證明,維基方法能集中群眾力量,更趨美善。

執戰主流出版業

Wiki一字,在夏威夷土語是「快」、「加速」的意思,而現今亦有當作”What I know, is”(我知者,是也)之意,而今日wiki的意義,是代表這種以群眾自由編寫修訂內容的行為方法,亦指其背後的協作式軟件技術。維基運動從百科開始,現已成立名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非營利組織負責,「領導」全球為數超過五十萬個曾貢獻內容的維基人;從百科全書起,幾個較新的維基媒體都已經形成。

維基語錄(wikiquote)包含各種語言的名人名言以及諺語、維基新聞(wikinews)沿着維基百科的路線,是個「你可以親自撰寫的新聞來源」,維基詞典(wiktionary)就是個具多語文版本,由眾多用户編纂的字、詞典,而維基物種(wikispecies)更嘗試把所有生物,包括動植物、真菌、細菌、古菌及原生生物等品種分類,編輯成一切生命的總目錄。但筆者認為除維基百科之外,最具潛力的,應該是維基文庫(wikisource)維基教科書(wikibooks)

首先看維基文庫。維基文庫的參與者,在網絡上收集公開版權、可免費分發的內容,例如古典文學、政府或歷史文件等,文庫中文版本現存九百多篇文檔,包括詩經、道德經、三國、西遊記等,內容尚未算足夠,但假以時日,必可成為中外古典文學的電子藏經閣。

維基教科書就更有趣,也更具有「破壞力」。維基教科書計劃,目標是建立一個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免費、可任意發佈的課程知識庫,自2003年七月啓動後,至今義務的維基人已經建立了超過一萬一千本電子書目,涵蓋範圍科學、數學、電腦、工程、語文、藝術、教育、文史等。

維基教科書帶來的效應,與Linux和開放原碼對改費軟件的衝擊,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直向全世界教科書的主流出版業者挑戰,而成敗關鍵,就是寄望世界各地的網民有識之士,肯義務無償地加入幫忙,編寫及核對內容。例如,十月的本月推介書,就是一本教中文普通話的網上書,這本「書」中英對照,但一開始編者就「表白」:「我們需要您的幫助!如果您了解中文,請参與本教科書的建設!」

實現知識共享

原來,不單止在香港,其實全世界各地都面對教科書價格昂貴和經常改版的問題,像維基教科書這種技術服務,其實最適合教育界採納,老師可選擇適用資料打印出來給學生使用,除了省錢更比較環保。當然,維基教科書仍處起步階段,大部份內容相信尚未達較成熟的狀態,但長遠來說,學生為什麽每個學期初都要買書?若有一個同等質素,同樣準確的網上書,但價格較便宜,甚至免費,豈非學子之福?

筆者一向提倡,與其每年投訴教科書商無良,倒不如由官立學校帶頭放棄印刷式教科書,利用集體議價能力,向少數書商要求以全校有限授權(limited site license)電子版形式,降低價格地開放內容的電子版給學校,而校方則在不牟利情况下向學生平均收取版權使用費;老師可在電子教科書加入筆記,而學生則可以電子證書登入「只讀版」(read-only)的網站無限次閱讀,有限次數容許下打印以方使個人使用。筆者深信,就是在訓練學生正視版權這方面,都已經很有價值。

只怕,學校、老師態度保守,政府教育部門不會肯牽頭,家長雖然埋怨書本昂貴,但要取消教科書就必恐有所失,結果,既得利益者教科書商有機可乘,只苦了學生擔着沉重的背包,和繼續斬下更多的樹。只要不印書,書商成本借口只然失去,如果再跨前一步,像維基教科書般全民佳師,把我們的知識從書商取回來(take back our knowledge),也應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妄想一下,如果能利用像維基這種科技概念,改變中國人倚賴威權,寧願被別人控制思想與荷包的劣根性,那就功德無量了。

刊載於《CUP》2005年11月第46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