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6, 2009

啟動「珠三角電訊特區」

香港面對金融海嘯新一浪衝擊,裁員潮令人擔憂,也令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香港缺乏對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怎樣影響香港現在與未來在區內和全世界的競爭力。無可 置疑,香港未來經濟發展離不開進一步與中國融合,但問題是搞的是互利的合作,把香港的優勢化為國家發展動力,還是只要求阿爺「救濟」,後者顯然是長貧難顧。

香港怎樣才能達到配合為國家經濟發展?香港一來缺乏產業發展政策,二來在一國兩制下也有必要保持自由經濟體系,這又如何配合中國?路還 是要我們走出來的,區域經濟發展也不會停下來等我們。國家發改委在1月8日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似乎香港的專業人士及商界的回應都比較慢,政府亦未表示會如何加強配合,這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

二次創業

但在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特別在現代服務業方面,仍然落後於人,所以規劃綱要的目的顯然是要提升地區能力,為全國再作先行示範作用。

規劃綱要的字裏行間,明顯地已把廣州定為珠三角的龍頭,一小時經濟圈的中心,並以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首要任務。在訊息科技服務方面,珠三角要成為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並「着力發展外包服務業,到2012年,培育二至三個國家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形成較為完整的國際服務業外包產業鏈」,以及「培育一批創意 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珠江三角洲國家級軟件和動漫產業基地」等。

此外,珠三角地區要成為「全球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帶」,重點發展主題有「電子訊息、生物、新材料、環保、新能源、海洋等產業」,包括「軟件及集成電路設計、新型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訊、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家庭等產業」,集中為廣州與深圳兩市的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搞「二次創業」,具體且標甚至是「到2012年,培育形成三至五個產值規模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 群,重點打造三至五家銷售收入達千億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企業。」

這不是天方夜譚,其實深圳已基本達標而求再下一城,高科技產業佔 GDP的40%以上,所以,香港人不要再當深圳只有「羅湖城」,也再非倚靠港人北上消費而已。據說,很多年前深圳希望與香港合作,優勢互補,但港方就自負地認為「為什麼要『益』你?」,結果成了龜兔的故事。任何曾到訪華為深圳總部的人,都知道其高科技產業在發展質與量,人才甚至國際化,都已經超越香港,亦 已成功為深圳在國家高新科技發展定在前列位置。

荒漠甘泉

事到如今,規劃綱要中提到「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只是「本着互惠互補的原則,加強與港澳的協調合作,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對接。如果 希望「阿爺」在國家經濟規劃上為香港預留些什麼,就必定失望了,所以,還是要我們主動找出有能力為珠三角規劃發展中可貢獻的地方,由特區政府策略性地爭 取,這當然不應該只包括港府回應規劃綱要的新聞稿中僅僅提及的港口、機場和金融中心的協作。

規劃綱要表示要「構建便捷高效的訊息網絡體 系」,包括網絡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地理訊息資源、現代物流公共訊息平台等,目標是「到2012年,互聯網普及率和家庭寬帶普及率分別達90%和65%以 上,無線寬帶人口覆蓋率達60%左右」。對香港電訊業界而言,這無疑是荒漠甘泉,但其實業界早有先見,多年前已向特區政府建議爭取成立「珠三角電訊特區」,容許港電訊商在珠三角地區提供先進及與香港基建融合的綜合網絡服務,但卻得不到政府重視,現在「廣東先行」概念開始落實,正是重新推動「珠三角電訊特區」的最好時機。

毋須派糖

在社會事業發展方面,規劃綱要的教育和醫療服務是首兩個重點,也是香港應爭取配合的。在「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方面,規劃綱要「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 地區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並在2020年達到「引進三至五所國外知名大學到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建成一至二所國內一流、國際 先進的高水平大學」。這肯定是香港的大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完善醫療衞生服務 」方面,香港也有機會為珠三角引進最先進的醫療科技和資訊系統。

另外,在「推進文化創新」,珠三角希望「形成積極向上、特色鮮明、結構優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產業體系」,也是對香港的文化、創新產業的大好市場機會。不過,文化產業發展在規劃的「主角」是深圳,香港應如何配合?香港的政策應迎合國際趨勢,從創意產業走向創意經濟定位,爭取在這方面成為珠三角文化、創意產 業國際化的主角。可以肯定的是,像有自己是內地省人大委員的立法會功能界別議員,上周在事務委員會中發言要求特區政府,叫廣州等地不與香港在數碼產業上競爭,行不通更簡直不可理喻,也完全不顧國情,更難以想像若有人在廣人大會議如此要求會什麼場面(他當然不會)。

香港另一個區域定位,應該是 協助內地中小型企業(而非相對不需要經過香港的大型企業)走出國際,和利用CEPA吸引外資來港再進入中國,但過去卻過分集中於香港產品和服務打入內地市 場,特區政府和業界應重新審視這定位,爭取在規劃綱要中各行各業發展計劃中的角色。近來很多業界朋友都提醒筆者,香港應該爭取的不是阿爺派糖,要的是公平競爭,公平進入市場的機會。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2月16日

3 Comments:

At 10:21 AM, Blogger Henry Chan said...

Hi, all,

I just note from Internet that there is an article aobut 'Network as the Next Utility for "Intelligent Urbanisation"' (http://finance.yahoo.com/news/Network-as-the-Next-Utility-iw-14333589.html). It is talking about the Initiative Launched From a Centre to help Cities to use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Sustainable, Intelligent Industries, Citizen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At 11:10 AM, Blogger Charles Mok said...

All the time, many people talk about this PRD Telecom Zone concept, but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this idea came out of Mr Norman Yuen of CITIC Telecom (before that HKT) in 2003, and Sin Chung-Kai and I were supporting it from the start. Too many people may take the concept and try to make it as their own:
http://www.dphk.org/2003/research/research.asp?iCommentId=2288&szColumnId=researchit

 
At 7:24 AM, Blogger Henry Chan said...

Hi, all,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medical services should at least include the new hi-tech for medical area, MIT(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al medicine.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