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9, 2014

《2014年撥款條例草案》二度辯論發言稿

(主席,上星期我留意到一則新聞,就是智利北部發生了一次8.2級大地震。智利地理位置處於太平洋火山圈,是世界上發生地震最多的地方之一,可謂高危地區。因此智利非常重視避險,政府規定全國要每年進行地震逃生演習,而樓宇亦規定要有八級以上的抗震能力。可能因為咁,2010智利地震的威力是海地的一百倍以上,但智利的死亡人數就只有海地的百分之三。

我之所以講咁多,其實是想講避險意識的重要性。) 主席,香港作為開放型經濟體,在過去十至二十年間跟隨國際金融環境而經歷過多次『大地震』(,97-98年同08-09年發生嘅事大家都記憶猶新)。最近唔少傳媒都開始討論大陸經濟面臨熱錢撤離、壞賬飆升、樓市結冰的嚴峻境況,擔心會波及香港,甚至造成另一次金融海嘯。香港的經濟、民生在回歸以來越來越依賴大陸,現在的形勢顯示內地經濟有機會出現危機,香港必定要未雨綢繆,小心防範,政策亦不可只顧內交。

如果香港繼續靠內地自由行來港消費,講來講去又係填海、或者將成個大嶼山開發黎做旅遊起商場酒店。問題是,內地經濟不利的風險係咁上升,香港是否應該分散風險,發展多啲其他高增值行業,減低內地收水喉消費力減弱的震盪?政府點樣利用現時的財政儲備去改善經濟環境,絕對不容輕視。(我會由這個角度去看政府的財政預算案。)

本屆政府的施政報告一改以往較保守的作風,大手筆增加福利方面的經常性開支,幫助中低層市民;但另一邊廂財政司司長告訴我們,十五年後公共開支會大過收入,人口老化造成稅收減少和開支增加,未來7-10年有可能結構性財赤,要設立未來基金應付退休、醫療、社會福利及基建的開支。但淨係靠收埋筆錢係咪就可以確保香港中長期財政穩健?

有一點我相信社會是有共識的,就是不能長期依賴高地價帶來的賣地收入去支撐政府越來越多的教育、福利、醫療、基建等經常性開支。高地價對住屋和營商成本的副作用非常嚴重。之前辯論有關本土工業和產業多元化的議案時大家都同意,創新科技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而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幫助各行各業升級和轉型的步伐需要加快。

歸納本年度的預算案中的ICT相關措施,有三大範疇值得留意,分別是:推動本地ICT應用和發展、創新及科技支援,以及資訊科技教育措施。

ICT業

睇返過往政府對科技的著墨,2009-10年度的預算案演辭「科技」一詞總共出現了24次,但往後數年都按年下滑,去年更創新低,只有8次提及「科技」。今年就大反彈一共錄得26次。計算關鍵字出現次數,可說是見微知著折射出政府思維。我希望政府對IT界唔係派糖,曇花一現,亦都唔係好似港人港地咁,講一年之後冇晒影!

投資創新科技產業是必須長遠持續,不可以只期望短期回報。昨天互聯網名人堂(Internet Hall of Fame)頒發典禮在香港舉行,多謝財爺出席,你都見到不少得獎者都是以三四十年的研發工作而獲得認同,被列入名人堂。所以,科技發展是要長時候持續的。

從政府從事創科支援的往績來看,都是傾向出一大筆錢,但沒有周詳考慮如何執行,結果錢花了卻不見成效,應用研究基金就是一例,將基金管理外判私人公司付高昂的管理費。沙士期間政府曾與業界推出小型企業支援計劃,由政府出資補貼以低價向2000家中小企發售電腦。當年我負責的商會參與其中,估算合資格的企業卻超過13萬,可見雖然這些一次性措施意願是好,但實效不彰,因為沒有長遠措施配合。

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十多項創新和資訊科技相關的措施,響應了幾個月前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工作。雖然當中多為試驗性質,方向正確但好多都只是杯水車薪,希望當局可以再俾多啲資源,唔好雷聲大,雨點小。

例如向中小企推廣雲端運算培訓,問返當局先知原來只預留了三百萬!做幾個研討會,宣傳一下,仲可以做到什麼?又好似五千萬配對資金資助零售業用ICT,我希望個適用範圍會訂得比較闊,條款會靈活地俾中小企去用呢筆錢,用完亦可以再加碼,和擴充至其他行業。

預算案亦未有具體提及如何引入海外科網企業來港投資,這對創造本地優質創科相關職位十分重要,在土地規劃、與企業協商、提供優惠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出手帶動,不能再重蹈Google 放棄來港開設數據中心的覆轍。

另一方面政府亦要設法金融市場營造有利創投、科技企業集資的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基金來港。我係之前的會議都向陳家強局長反映過,監管和金融發展政策要與時並進,科技界的持份者都已經好清晰話需要改善創業集資機制,例如活化創業板或者研究其他幫助所謂『微企業』募集資金的政策,包括crowd-funding。希望政策局可以同監管機構研究一下。

創新科技

就創新及科研的支援方面,政府打算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向大學提供最多2,400萬資助大學師生研究團隊創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嘗試,起碼俾更多有好橋嘅老師和師生去試,營造一個生態系統。但我希望政府和大學定指標的時候尺度要適中,創業不是一個能夠預先計劃好的過程,如果要好似平時資助計劃下下要到指標或者三年之內要賺錢先叫做得,可能會令創意冇辦法發揮,最重要是學習的過程,因為好多創業家都唔係一次就成功。

業界方面,創新及科技基金今年將會設立「企業支援計劃」取代原有的「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SERAP),資助上限增加到一千萬,亦不再限制公司規模和要求公司還錢。我贊成這個轉變,相信新計劃會鼓勵更多中型公司做研發工作。但SERAP仍然接受申請,新的企業支援計劃條件較好,俾我係公司都會寧願等新計劃推出,所以希望新計劃盡快推出。

我希望政府回應業界訴求,增加研發開支扣稅。新加坡已經進取地係原先已經有400%扣稅之上再俾企業選擇研發開支配對現金回贈。我希望政府能夠考慮更多不同的稅務優惠支持創新。

教育

支撐創新和科技發展要靠下一代,但本港的資訊科技教育已經去到要急起直追的地步。政府計劃在一些IT表現突出的中學加精英班。近年選修高中ICT科目的學生數目大幅下降,以精英化模式培育專才是值得嘗試的方法,但長遠解決資訊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當局應從基礎教育著手,提升整體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

而家問教育局所有嘢答案都係『遲啲公佈《第四次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諮詢文件就會有答案啦』。我問過教育局關於在全港公營和資助學校鋪設WiFi,當局一直不肯講明要幾多年才可完成全港約1000間學校,其實我哋希望政府可以由現在起計三年之內完成,否則學生仲要等幾耐?有再好嘅課程同學習資源都無用武之地啦。

而家話先導只係做住100間先,但當中不少都係IT尖子或者直資學校等,真正條件差嘅就得少數。點解教育局只好錦上添花,不肯對症下藥?我希望當局公布這百間學校計劃怎用這筆資助,因為整好WiFi之後唔保養好,原來用唔到嘅,就白白浪費公帑。

至於其他教育界關心的訂立ICT教師專業資格、撥多啲資源請IT統籌員和取消ICT科目由其他老師兼教等影響學校做電子學習嘅問題,好多都冇答案。隨著應用IT越來越重要,「資訊科技綜合津貼額」過去三個年度津貼額大約維持在3億左右,但政府鼓勵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去處理學校IT,水平是否需要檢討?

總結:資訊自由、開放數據

發言結束之前我想講一下政府的apps和開放數據。(我向所有部門的一條提問裡面要求詳細列出政府開發流動應用程式的開支和下載數據,發現過去兩年淨係開發(唔計維護)用左接近2500萬元,有個別好似推廣基本法遊戲差不多一百萬埋單,亦有一些只得幾十次下載!問題是,開發前有冇研究過用戶需要,推出後又的推廣是否有效?雖然OGCIO話會推出平台和宣傳片,但問心邊個會睇電視之後特登搵個政府app用?)

另外,(一條我提出的問題是幫一些很有心推動開放數據的IT人問的,就係因為政府話會open by default,所以想)問政府打算將乜嘢資料用數碼格式發布。點知返黎答案就話其實已經上晒data.one,但我想知道其餘仲未放係上面嘅係乜,幾時會有!很多部門都對什麼是open data認識不深,也不太重視格式,好似上載了PDF就得,看來OGCIO還有很多"教育"要做!當局還需要繼續提升公共數據的質素,不止是提供PDF和HTML檔,而是機器可運算的資料。

提到OGCIO要教育其他政府部門,我亦有問政府多少電腦仍然用XP,其實行家一早知道四月八日開始停止支援,而OGCIO一早也出了指引,但原來政府仍然有三成電腦未做upgrade,OGCIO去教,有用咩?部門聽咩?這反映,政府推動IT的困難,財爺在政府行政架構上,必須要想法子增進效率!

創新及科技局的文件仲未公佈,但我一直提倡的是科技並不只發展經濟手段,更加是資訊自由和推動社會創新文化的工具。希望政府能夠多撥資源做好科技政策研究,不只是走回以往二十年兜兜轉轉的冤枉路。

主席,我謹此陳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