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2, 2014

就《應對人口老化,制訂全面護老政策》動議的發言稿

主席,人口老化對香港而言是一個龐大的挑戰。根據政府估算,香港未來三十年的老年人口將會由2014-15年度的110萬多,增加到2041-42的260萬。換言之到2041年,每三個人之中便有一位是65歲或以上,而每八人更有一名80歲以上的長者。這個問題經已是逼在眉睫。

未來社會對護老服務、社區照顧服務、醫療服務等需求只會繼續增加,到底在安老方面的政策和公共資源是否足以應付勞動人口下降和預算經濟增長放緩等的挑戰?大家都明白,三十年後的長者(包括我哋在座咁各位)在教育水平和退休生活期望都會和今天的長者有分別。

討論護老政策時,我認為除了不同種類的安老服務名額以外,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長者的生活質素,讓長者的老年生活過得安穩、有意義、有尊嚴。而政府在政策規劃、資源調配和行業發展方面的角色都十分重要。 以下我會重點講幾項我較為關注的事情:

安老服務求過於供的局面已經維持多年,現時有多達2萬多名長者正輪候政府資助的院舍,輪候期更至少要兩三年。即使有買位計劃,但宿位增長緩慢,每年增加只係百幾二百個,仲有幾千人等,每年有5000幾位長者等到過身都未等到津貼宿位。

私營安老院每個月要五千至七千元甚至更貴,係買位宿位的接近四倍以上,好多基層老人家負擔唔起。服務券讓長者可以在輪候津貼院舍時先使用私營院舍服務,亦會令院舍有較多誘因去改善設施同人手。不少自負盈虧和私營安老院舍的服務質素和收費水平參差,護理員人手不足及服務水平亦有待提高,政府應該加強監管。

雖然護理員施虐的個案唔算好多,但我曾經聽過不少安老院裡面人手唔夠,令老人家即使是夏天都要一個星期先冲一次涼,仲要不時被護理員呼喝,但因為『朝見口晚見面』只能夠啞忍,呢啲唔尊重長者的行為就好似精神虐待一樣。

安老院舍的服務模式、 資助模式和服務文化需要改進。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未來會增加津貼安老宿位的供應,並將會預留8億元將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模式擴展到住宿照顧服務,我希望可以盡快實施,甚至檢視需求而按此加碼。

除了院舍服務,我贊成多位議員提出加強社區照顧的配套,包括照顧者支援、家居護理、日間護理等,甚至是職業治療和物理治療服務。除了一般的院舍及地區性服務中心的資源、人手及人材培訓,我關心究竟院舍和中心的增長能否滿足不斷上升的需求?

政府現時快快手將私人土地、綠化地帶、「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等改劃作住宅,但老人家需要的院舍和服務中心就拖慢?希望政府能加快將荒廢的政府設施例如學校等改建,或者研究更多公私營合作的創新模式,令長者可以在社區居家安老。

除了為需要照顧的老人提供服務,我特別想在此提出運用科技提高長者生活質素的潛力。有調查最近訪問近一千名50歲或以上的長者,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有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當中約九成半更有使用例如WhatsApp等通訊程式,可見未來長者的ICT應用能力和活力都會較高。

香港號稱智慧城市,點樣可以發展全新的護理模式並善用科技護老,應該是政府制訂護老政策時研究的方向。有唔少科技例如無線標籤和定位、智能家居系統等等都可以幫助長者和照顧者,現在只靠一些志願機構好努力去做,我認為政府應該撥出資源做更多在護老服務方面的科技應用研究,幫助安老院舍和社區照顧服務機構應用科技改善服務質素。

運用科技提升社會服務的效率和質素是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不能忽視的一環,也是老年化社會中一個龐大的機遇。我早前去參觀過一家本土科技公司,他們開發了一套智能家居系統,其實在這方面香港能力很高,他們也好想多些與政府配合,改善老人家的生活。希望政府除了一般的院舍及地區性服務中心的資源、人手及人材培訓之餘,將眼光放遠一點,撥出更多資源發展智能化的居家和社區安老服務,特別是加強服務機構、醫療體系和政府部門的協作。

平安鐘的服務模式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是時候擴展到其他長者外展服務、社區長者護理及居家照顧的層面,利用自動化、智能化甚至發展迅速的物聯網等,幫助長者獨立在社區生活,並改善服務資源分配的效益。

主席,我謹此陳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