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4, 2005

新力走下坡 蘋果急趕上

Sony announced it is terminating CLIE PDAs in Japan, while Apple's iPod craze rages on all over the world. A look at the ups-and-downs of two global brands, and the fall and fall of the world-wide PDA sales market.


新力走下坡 蘋果急趕上
~~~~~~~~~~~~~~~~~~~~~~~~~~~~~~~~~~~~~~~~~~~~~~~~~~~~~~~~~~

    新力(Sony)數十年來一直是代表日本先進消費科技的品牌;不過,步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新力頭上的光環開始退色,企業盈利倒退甚至出現虧蝕, 被消費電子市場的生力軍如韓國的三星等迎頭趕上;就好像上星期新力宣布,終止生產CLIE系列電子手賬,就是新力一連串問題的最新例子。事實上,新力去年 已經停止CLIE在日本以外市場發售,加上該產品銷量一直下降,由2003年12月佔全球電子手賬市場13%跌至現在的3%,去年在日本亦只生產了十二萬 多部,故此,CLIE的末日將至,是意料之內的。

  CLIE自推出以來,一直有不少捧場客,從這系列的外型設計,至新力加進Palm操 作系統的軟件和多媒體技術,都可見投放了不少研發資源。從2000年底至2004年,新力最少推出了三十幾個不同款式;不過,新力的電子手賬市場策略中, 從開始時可能最大的失誤,可能是選擇了Palm操作系統─Palm近年連續失勢。

產品策略未能協調

  電子手賬市場近年 發展平平,市場調查機構IDC指出,去年只有九百二十萬部電子手賬推出銷售,比前年減少了13%,但數字並不包括具電話功能的電子手賬,而明顯地用戶升級 的購買對象,是以Blackberry、微軟系統的Smartphone或Palm系統的Treo等為主。

  市場研究機構In- Stat甚至指出,電子手賬銷售大幅下降,快將連作為一個主要產品分類都算不上;在未來五年,他們甚至估計每年下降率達21.5%,用戶將轉向智能手機、 流動影音系統如MP3、MP4機等,製造商亦將開發更多具專門功能、企業用途的產品,如全球定位系統,而網絡功能亦將更普及。

  在電子手賬與流動電話結合的趨勢下,新力自己生產的電子手賬,以及與愛立信合作生產的手機和智能電話,兩者之間策略並不協調,亦令消費者感到混淆,如今,新力至少可以集中資源於電話手機及PlayStation遊戲機的開發和市場推廣。

   與正走下坡的新力命運相反的,肯定是蘋果電腦,令蘋果命運改變的,就是新力最擅長的影音產品;雖然新力擁有創造Walkman、Discman等成功產 品的經驗和紀錄,但在MP3產品方面卻一直落後,蘋果也並非首批推出MP3產品的公司,但卻成功地把iPod變成全球最受歡迎的「MP3機」,企業盈利和 市值屢創新高,「蘋果」這品牌亦成為近期一些調查的第一位,超越了Google、雅虎、可口可樂及新力等。

  蘋果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其 產品策略集中,除了本業製造電腦外,只做MP3音樂產品,又先集中攻打高檔以硬盤儲存的市場,以高價產品建立形象,與新力的做法其實很相似。蘋果的 iPod,最初只在MP3機沒有那普及的美國市場先推出,只做大型儲存如20GB以上的產品,到近期才向較小型的產品,如以非硬盤儲存的Flash版, 只有512MB售價九十九美元的iPod Shuffle─之前推出的iPod Mini,亦以其外型設計吸引了眾多新用戶,在聖誕期間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


蘋果發揮協同效應

  不過,要數蘋果的 iPod最成功之處,就必屬其iTunes服務了;iTunes把數十萬計的歌曲提供網上收費下載服務,至今已有超過二億歌曲/次的下載,以約一美元一首 歌價錢計算,服務為蘋果帶來的利益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雖然並非每個iPod購買者都使用iTunes的服務,但服務已令蘋果在市場上建立了超然的定 位。

  蘋果的iTunes,把硬件配合軟件,其實新力一早就做了,如新力在音樂、電影的製作和發行,但新力一直未能把策略結合,協同效 應也做不出來;相反,蘋果主席Steve Jobs亦一向有投資及參與電影製作和運作,例如近年大受歡迎的動畫製作公司Pixar,但他卻有把這些業務與蘋果電腦分開。把產品推向服務,亦非蘋果獨 有,新力也有互聯網供應商So-net,雖然在香港已經退出了市場,但在一些其他市場如台灣仍在擴張中。

  筆者剛到訪過美國,發覺蘋果 與新力都在高檔商場開了直銷分店,新力的SonyStyle,像展覽多於售賣,但蘋果的Apple Store卻人頭湧湧,氣氛像一間佐丹奴,售貨員興奮地叫賣,這都正好反映兩家公司現在的狀況,蘋果在iPod成功和熱潮帶動,下一個產品目標可會是什 。企業的生態演進,也真像人生起跌。


刊載於《信報》2005年3月3日

智能流動工具成洩私隱計時炸彈

Paris Hilton's Sidekick is truly "Danger-0us". Will what happened to her happen to the rest of us?


智能流動工具成洩私隱計時炸彈
~~~~~~~~~~~~~~~~~~~~~~~~~~~~~~~~~~~~~~~~~~~~~~~~~~~~~~~~~~

  很多人都把親友的聯絡電話儲存在手提電話內,甚至手機拍下的照片也儲在裏面。當愈來愈多人使用智能手機或電子手賬時,更多個人資料都儲存在各種電子通訊工具內,如電郵等,手機可能已經成為洩漏個人私隱的計時炸彈。試想,如果最受人注意的明星或名人的私人電話內的資料被盜,而且在互聯網上公開,後果將怎樣?

  這樣的事,在現實裏真的發生了。近年在全世界各大網上搜尋器最熱門、被搜尋最多的女明星,其中一個相信必屬巴黎希爾頓(Paris Hilton)無疑了,她不單年輕貌美,更是全球酒店家族企業希爾頓的女繼承人,兩年前她投身娛樂界,電視台推出了為她度身訂造的「真人Show」節目,把如假包換的富家女,放在普通人的環境,做普通人的工作,這節目令她一炮而紅;節目推出時,希爾頓小姐與前男友的「小電影」又在網上流傳,更令她聲名大噪。

  上周末,希爾頓小姐的私人手機的資料據報被盜,內容被登在一個設於南韓、名叫illmob.org的網站,最受人注目的,就是她五百多個朋友的電話,其中包括如Eminem、Christina Aguilera、Vin Diesel、Ashlee Simpson等歌星、明星,著名運動員如女網球員歌妮高娃,甚至其他名門望族後人。

  部分「榜上有名」的人士證實,自數日前起,他們的電話,一直響過不停;不過,自從事件曝光及美國聯邦調查局介入後,該網站已停止容許那些內容下載。

「危險」的「手機」

  希爾頓小姐所採用的手機,由美國一家流動電訊商T-Mobile售出,是一家叫Danger的公司設計生產的Sidekick,Sidekick並非一般的手機,反而像一部有小鍵盤的電子手賬,具有流動電話、電郵、即時訊息、瀏覽網頁及相機等功能,以價格二百美元來說,可算是廉價版的Blackberry;因此,可以想像的是,被盜的內容不限於電話號碼,更包括她的電郵內容,以及數十張她的私人相片,甚至包括一些裸露和親密照片。似乎,Danger的Sidekick,真有點「危險」。

  T-Mobile亦已為事件作出回應,表示暫時並未能確定事件原因,是有人取得了希爾頓小姐的手機,抑或是有人入侵了T-Mobile的伺服器,由於Sidekick的服務是包括讓用戶把手機上資料,儲存於通訊商的伺服器上。巧合地,一名來自加州的黑客,不久前被控於2003年入侵T-Mobile的中央電腦系統,在一年多期間下載了超過四百個用戶的個人資料及Sidekick用戶資料,上星期他已承認控罪,最高刑罰達監禁五年和罰款二十五萬美元。

任何人都需加倍小心

  希爾頓小姐果然「惹火」,在手機資料盜竊事件被報道的同一天,也出現了兩個以她為題的電腦病毒(Sober-K和Ahker-C),都以希爾頓小姐的「私人錄影帶」作招徠;她的個人私隱,多番被公布於網上,未知是巧合、她的不幸,還是她自己輕率大意,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希爾頓小姐所遭遇到的事情,未來只會一再重現,各位是名人好,普通人也好,都要加倍小心。

刊載於《信報》2005年2月24日

Thursday, February 17, 2005

賀歲波蝕本歸咎電腦反智

A poor turnout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day soccer match in Hong Kong prompted the local football association to blame the computer lottery system. What a farce, when it was their own poor planning, execution and bad pricing strategy that caused the failure. Why does computer always get the blame?


賀歲波蝕本歸咎電腦反智
~~~~~~~~~~~~~~~~~~~~~~~~~~~~~~~~~~~~~~~~~~~~~~~~~~~~~~~~~~


  俗語有謂:「輸波賴地硬」,不過,對香港足球總會來說,雞年年初一賀歲波巴西國家隊訪港,票房並不理想,卻是「蝕本賴電腦」,實在是極度反智,也是對香港要發展知識型經濟的絕對反面教材。

  足總今次首次採用的「電腦抽籤」售票,雖是遲了,但本來仍值得一讚,令球迷免卻「瞓街」之苦,系統基本上亦屬公平,但結果因為種種原因,入座人數只約一半,令主辦者入不敷支;於是,據報道,「有關方面覺得電腦抽籤售票是球賽失收的元兇,故以後都不會用電腦抽籤,用回傳統的先到先得排隊售票」。對一項資訊科技應用的指控,並沒有客觀理據及數據支持,一面之詞其實只是推卸責任的行為。

  這場賀歲波不受歡迎與「電腦抽籤」無關,實際原因包括比賽安排在年初一進行,根據過往經驗,如在年初三、初四舉行,票房可以較好;巴西隊球星中號召力最高的朗拿度並未隨行;何況足總對巴西隊的吸引力確實高估了。把責任推向「電腦抽籤」,是否只為把焦點從這些失誤轉移呢?購票機制存漏洞

  事實上,這次「電腦抽籤」安排,設計上亦有不少問題,有「股壇長毛」之稱的David Webb在他的網站Webb-site年初五發表的文章,以「香港的擺烏龍球」為題,有詳盡專業的分析,指出足總售票的策略安排,犯了基本而明顯的錯誤。首先,要市民在1月26日上午八時至次日下午十一時之間,以身份證號碼上網或用電話登記,然後由電腦抽出中籤六千二百五十人和另外一千名候補名單,每位中籤者可在1月30日(星期日)的指定時間內親身到政府大球場購票。Webb指出,這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登記註冊完全免費的,招引了很多投機者以親友的身份證資料登記,因此收到五萬三千多個成功登記,數目雖大但可能只是假象,並未即時反映票價過高及各價格票量分配不當這些問題;結果,真正買票的人數遠比登記人數少。其次,既以網絡和電話登記,但卻要人在星期日指定時段老遠跑到大球場親身購票!回看起來,購票不理想是必然的。 Webb對這類型球賽定價也作了詳盡的經濟分析,他指出,要盡快賣出最多門票,賺最多的錢,Webb的結論是應「讓市場決定」,透過投摽或來決定最佳價格,在這互聯網和eBay世代,這其實已不算天方夜譚─去年Google上市,也可以拍賣方式定價。Webb提出了一個詳細的大型足球賽事售票方法,以出價拍賣形式,利用互聯網電郵及手機短訊為通訊方法,亦要求參與者以真金白銀地「入數」作實,當收回足夠標價後,市場就為各看台區域定好價了,情況有些像新股上市;就連指定數量的特價票,例如老人和學生票,亦可採用相同機制。

傳統方式問題多

  當然,Webb的建議雖然有趣和符合經濟理論,但全世界都沒有採用這種方法時,而且考慮到部分人士不用電郵和短訊等,Webb的建議大概只能當個理論參考,實際上很難在港全面推行。不過,香港今天住宅互聯網滲透率近70%, 足總如果為求自蓋其短而判「電腦抽籤」死刑,就非常不合理,對消費者也不友善,逼他們通宵達旦「瞓街」也不健康、不衛生,過程也必出現混亂,黃牛飛問題也必更嚴重。

  足總應立刻收回有關不再用「電腦抽籤」的言論,全面檢討這次經驗,並邀請相關業內人士協商,為未來大型賽事售票安排作建議,改善電腦和電話登記、抽籤以至定價的運作,為7月訪港的曼聯隊賽事開始準備。否則的話,有關人士出言草率地說,「(花了)電話登記及電腦攪珠的行政費,始終都是費時失事」,這類言論,是資訊科技、電腦、電訊、互聯網、電子商貿等專業人員所絕不可容;說這些話和有這思想的人,恐怕不單誤了足運,也是香港社會作知識型經濟轉型的包袱的典型代表。


刊載於《信報》2005年2月17日

Tuesday, February 15, 2005

勿拿電腦抽籤售票推卸責任

The Hong Kong Football Association blames IT for their own fault. As usual, the weak blames the computer. [From The Sun, Feb 15, 2005]

http://the-sun.com.hk/channels/fina/20050215/20050215015356_0002.html

Saturday, February 12, 2005

美國電訊市場二十多年的離合

It’s been over twenty years since Ma Bell was broken up and now SBC is buying AT&T. No one knows for sure if consumers are or woll be better off, but we can be quite sure that the US telecom liberalization experiment is still a work a progress, and the jury may still be out.


美國電訊市場二十多年的離合

上周本欄講述美國聯邦通訊局(FCC)主席米高鮑威爾辭職,以及美國的電訊業競爭。不料就在他辭職後不足兩星期,就傳出地區電訊商SBC提出以一百六十億美元收購AT&T的消息。據估計,兩家公司合併後,佔美國本地及長途電話市場分別達27%及37%。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當時主導美國電訊市場的AT&T,即所謂的貝爾媽媽(Ma Bell),在1984年1月1日依照法庭的判決,分拆為七個地區性的小貝爾(Baby Bells),包括東岸的貝爾大西洋(Bell Atlantic)、Nynex(現已與GTE合併為Verizon)、美西部的西南貝爾(Southwestern Bell)、Pacific Telesis、中部的Ameritech(已合併為SBC)、已被Qwest收購於西北美的U.S. West,以及尚餘唯一獨立的南貝爾 (Bellsouth)。「小貝爾」們負責美國不同地區的本地固網服務,AT&T亦在分拆出朗訊等電訊器材製造業務後,只集中於長途電話及國際業務。

「兒子購併母親」

分拆AT&T的原意,是協助其他長途電訊商如MCI等,能更有效地參與競爭;想當年,長途電話服務是最賺錢的,到今天價格大降,加上互聯網電話的衝擊,令這生意頓變「雞肋」。不過,二十多年來美國電訊市場規管兜兜轉轉,本地和長途電訊服務中間的分隔,已經名存實亡。現在SBC收購AT&T,真是世界輪流轉,「兒子購併母親」。不過,AT&T那只有一百六十億美元的價值,也委實令人欷歔,更令人想到的,是AT&T這擁有長久歷史的名字,即使如SBC所保證,不會從此消失,只怕也失色不少。

收購行動須得到兩個聯邦機關及二十六個州政府機關審批,相信最快也要一年多才能成事,但已是近日市場焦點,例如Verizon或南貝爾會否收購MCI以保持競爭力。雖然,從事本地固網的SBC和Verizon等,規模早已變得比只做長途電話的AT&T和MCI等大,但後者的大型全國性商業用戶為數不少,對未來發展數據服務具一定吸引力。

過去數年,AT&T的成績每下愈況。為了重回本地市場,AT&T高價收購有線電視系統,從事流動電話業務的AT&T Wireless卻賣了給Cingular(SBC也是Cingular股東之一)。但科網泡沫爆破,令電訊需求突然下降,甚至對手WorldCom(現在名稱已改回MCI)「作大」收入,令AT&T業務間接受拖累,有估計指出,其年收入減少了五十億美元,這可算是個無妄之災。

AT&T的收入由1999年近五百億美元,下跌至2004年的三百億美元,住宅用戶數目更由最高的六千萬戶下降至去年尾的二千四百萬戶。

開放失敗

雖然,消費者團體指此合併反映出美國電訊開放的失敗,搞了二十多年,很多地區的消費者結果主要也只剩下一家有線電視公司,提供電視、互聯網及有限話音服務,以及一家電訊公司,同時提供本地固網、互聯網、長途電話及流動電話服務,僅此而已;SBC等當然不同意,並指用戶已有很多的選擇。

無論如何,電訊市場整合不單是在美國,更是全球的大勢,美國各地區的話音、數據、固網、流動電訊企業二十多年來的離離合合,以及複雜的互佔股權關係,肯定受益的,相信必是搞「刁」的投資銀行的諸公。


刊載於《信報》2005年2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