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07

我的新年e-card

Dear Friends,

May I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Happy New Year for 2008:
Peace, Blue Sky, Green Seas for our Mother Earth;
Liberty, Justice, Tolerance for our Society.

Charles Mok

親愛的朋友:

祝您和您的家人2008新年進步:
願我們的地球,重見和平、藍天和碧海;
願我們的社會,得到自由、公義和包容。

莫乃光

Credit NASA JPL

從台灣經濟看香港社會資本發展

從台灣經濟看香港社會資本發展

  日前在台灣參與「城市數位論壇」,除了台北外也首次到訪高雄。這次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景氣低迷」、「減薪」、「人力精簡」、「迫休無薪假」、「共體時艱」等詞語,都透過傳媒重現眼前,比起香港出現的購物熱潮和澳門的「迫爆」情況,直是兩個世界和時空似的。

  台灣經濟有多壞?台灣《蘋果日報》報道,根據經濟部公司登記統計,住宿及餐飲業者數目由六年前一萬七千多家跌至今年10月的僅六千多家,差不多是少了三分之二!大型酒樓的宴會生意過去一年就少了一半,豐田汽車銷售量今年下降了一成多,是二十年最差的,連捷運系統廣告合約招標也流標過十次仍無法批出,要把承租合約由四年減半。

  然而,從市面所見,雖然看不見有像港澳般的瘋狂假日消費狂潮,但也實在觀察不到有怨氣,也沒有人因為貧窮理由示威,連要求減收車費的行動也見不到,當然這不會是因為台灣人不善於以抗爭方式表達不滿,而是令人立刻聯想到,台灣的貧富懸殊問題沒有香港嚴重和安全網比較完善。事實上,民進黨的確在福利政策方面投放較大,在電影院開場前播放的是正面宣傳給農民、傷殘人士的福利金的廣告,而非像香港的電視上那些警告不要濫用綜援的反面宣傳。在這角度看,即使政局紛亂,社會卻真的反而比較和諧,這也正是民主的穩定性的體現。

祥和社會要素

  台大副教授杜震華在台灣《蘋果日報》專欄列舉世界銀行最近的資料,比較最低收入20%家庭所得比重。各先進國家中以日本最高,達到10.6%,美國是 5.4%屬最差之一;香港(5.3%)、新加坡(5.0%)和中國(4.3%)則更差,而台灣的6.7%雖然在二十幾年來持續下降,但仍比香港等好得多。所以,在政策方面,香港應與日、南韓(7.9%)、台灣等地研究比較,因為這些地方的福利和重分配制度不顯著,但弱勢民眾競爭力卻相對佳。

  香港的經濟以金融業主導,配合相對成熟的服務業;台灣則仍以製造業主導,並加上南部地區的農業經濟。台灣的政治和經濟問題複雜,在全球化挑戰下,面對的困難更必定比香港多,但在創新科技研發能力方面,台灣政策支持卻勝於香港,經濟也較多元化;港台兩地同樣面對全球一體化的壓力,如何可以做到不只單看目前而可持續地發展,充分發展和利用人力資本,應是政策首要重點。

  杜教授文中提出,「如果有一天,每一個農民家庭都能夠用網路來找到國內外買主銷售農產,每一個擁有技術的年輕人都可以在東亞地區,利用發達的電子和交通網絡找到自己的適當工作,每一個體力勞工都可以上網找到適當的長短期就業機會」,「祥和社會」方可存在。

定下具體目標

  剛好香港政府推出「2008年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成立專責小組,推動弱勢社群及中小企業使用資訊科技,研究協助這類家庭,包括提供已復修的舊電腦、接駁寬頻服務等。不過,除此之外,港府必須要更具體、更快速地推動「科技扶弱」,也要更目標為本,為以上提出的協助接入的政策,制定與發展弱勢社群能力資本相關的具體目標,即是要考慮到,當這些家庭擁有了硬件和技能之後又怎樣,然後再切實執行政策,尋求達到構建社會資本的目標。

  香港現在的經濟大好,一片歌舞昇平,但執政者與社會整體真的要居安思危,不能只倚賴金融業單線發展,更不能恃着能倚靠中央政策支持,便笑看台灣不識時務;兩岸政治未來多變,現在台灣的鐘擺可能已差不多到極點,其實台灣各界似乎大多相信,無論明年總統選舉結果怎樣,政治對抗怎也不會比目前更差,三通也不遠矣。

  相反,中央對香港仁至義盡地支持了十多年,加上中國奧運年後經濟可能調整的危機,我們要小心我們的鐘擺已到了另一邊的極點!在此為新年祝願,希望香港的執政與民間各界,利用現在好環境的時機,快速發展新的社會資本和更多元化的競爭力,為下個寒冬的來臨作準備。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2月31日

Sunday, December 30, 2007

錄影《全民開講》

今天下午去了無線電視城為無線生活台《全民開講》錄影,除了主持邵家臻和何良還有王慧麟、何秀蘭、黃成智、游清源和小弟,你一句我一句,jam得幾好玩,呀,題目是四十幾歲就要退休這中年危機問題,應該在一月三日晚上播出吧。

還有今天的《明報》又「放我上檯」,題為《2020參政恐老矣》,倒是港人已對20xx麻木了,至有普選時我好彩的話仲有生果金攞,咁又一世了。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任重道遠

練乙錚今天《信報》專欄再續昨天所講,共產黨本來是真民主,反對一黨專政的,但「在權力中腐敗,特別是毛澤東個人在這方面的腐敗」。他以下的總結,是悲觀、積極還是務實?

「...不相信香港2012、2017會有中共當年想望的那種民主;循序漸進朝正確方向發展也很困難。下一階段當權派拋出的,頂多是各種「民主代用品」。中國是一個古老國家,觀念變化緩慢,中共的政治思想更是長期僵化,縱有十七大報告中的一點新風,也不能馬上吹進西環。在野派今後的工作,似乎應該多放一些在民主教育方面,最終把香港的民主發展搞好。「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對台灣的示範作用已十分微弱,但就政治體制而言,到底比大陸多走一步;因此,香港的參考作用,反而是對國內比較重要。香港的民主運動,任重道遠。」

值得反思。

《e個世界》:台灣數位文化交流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台灣數位文化交流」,收聽

相關連結:
2007年第三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2007城市數位論壇 / 部落格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中國時報電子報
反波
聲色犬馬 平客的虛無筆記
飛豬 在屋頂唱着你的歌
Cyworld
工頭堅部落
Carol 太妃糖憂鬱狂歡節
Vista 2.0 維斯塔日記
愛麗絲夢遊部落格仙境
英文由F字學起

Friday, December 28, 2007

真民主戰士:中國共產黨

「選舉權是一個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享有的最低限度的、起碼的政治權利。」(註一)

「不僅人民都要有同等的選舉權,而且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被選舉權。」(註一)

「不僅應該以資產多寡、地位高下、權力大小為標準,而且也不該以學問優劣、知識多少為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能不能代表人民的意思和利害,是不是為人民所擁護,因此只有讓人民自己去選擇。如果事先限定一種被選的資格,甚或甴官方提出一定的候選人,那麼縱使選舉權沒有被限制,也不過把選民當攸投票的工具罷了。」(註一)

「把一黨專政化一下妝,當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雖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願望相去十萬八千里。中國的人民都在睜著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來欺騙我們啊!」(註二)

是那個民主派、反對派說這些話?李柱銘?司徒華?余若薇?

都不是。開答案:
註一:1944年2月2日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社論,題為《論選舉權》
註二:1945年1月28日《新華日報》

是今天練乙錚在他於《信報》專欄指出的,他認為香港民主化,「只能在左派終於回頭,重搶那久違的民主中國夢那一天實現。」中共是如何「從理想走向墮落」,只是「後來腐敗於權力之中,才走上獨裁的路」(「成魔之路」?),「到了今天香港,更躲到地產賭博資本家帶頭的行列後面,幫著拖民主運動的後腿」!

練乙錚說得真好,只是,這樣看來香港民主發展是悲觀的,無論2017給我們什麼,我們也別自滿是什麼民主,六十年前的共產黨也清楚這是假民主。但中共在絕對權力下怎可能「重拾民主中國夢」?要「等」其夢醒要何其久?要今後繼續追看練兄專欄方知他的高見。

且看共產黨先烈怎看「一黨專政」:「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關鍵在於結束一黨治國。有人說,國民黨有功民國,不可結束黨治,使之削弱。不知國民黨今日的弱點,都是在獨攬政權之下形成的。其他黨派起來競爭時,國民黨只會更加奮勉,添加新血液,振起新精神,日趨進步。」(註三)莫非在講今天的共產黨?

註三:1941.10.28《解放日報》

等了又等,豈能啞忍!


十年又十年,夠了 | Delay after Delay; Enough is Enough!

公共專業聯盟今天刊在明報、信報和The Standard的廣告!

Tuesday, December 25, 2007

發這 ecard 到人大常委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高雄‧網絡‧和諧

有了高鐵,從台北到高雄真方便。

這是我第一次來高雄,城市數位論壇的第二站在市內最新最大的夢時代國際會議廳舉行,可能是因為部份講者已經在台北講過一次,今天大家都來得更放,尤其反波平客飛豬,與陳順孝教授中時電子報 郭至楨總編輯的公民新聞panel更是精采,我遲些會再寫。還有韓國CyWorld創辦人之一的楊勇俊提出以ERP比較個人資源管理的社會網絡,也很有意思。

工頭堅兄在Twitter裡說:「今晚的餐會,兩岸三地加上韓國人,話題從中台港澳新,一路聊到南北韓,加上台灣啤酒,氣氛一片和諧。」真的,那些政治問題為的是什麼?若以人為本,有何不可?來自京台港的網絡同志,真的是One Internet, One Dream!

Vista 2.0莫乃光談香港Web2.0經驗(謝謝Vista兄的video)

加強推廣IPv6

加強推廣IPv6

  上個星期香港互聯網協會亞太網絡資訊中心(APNIC)合作,並得到數碼港的支持,合辦了一個IPv6的技術訓練,免費為來自各大學、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其他網絡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介紹這個對未來互聯網非常重要的標準,而內容和實例是來自推行IPv6較積極的日本,日本電訊並派出了兩名研究所的人員專程來港參與。這是香港網絡專業人員少有的就新技術作國際交流的機會。 

 IPv6是什麼?IP即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把網絡中數據傳送和交換的過程定義,是被廣泛接受的第二代互聯網協議,而IPv6意思是version 6,是協議的第六版,現在通用的標準是IPv4,即第四版。那IPv5去了哪裏?IPv5只是實驗性的資料流程協議,專用來支援聲音、圖象等,與IPv6 的主要使命不同。

  那麼IPv6的特點是什麼?IPv6與IPv4最明顯的分別,就是網絡位址的長度,IPv6地址有128位(bit)長,IPv4位址只有32位長。(每個數位就是一個0或1的雙進位數。)所以,IPv6中可能的位址有2128,即約3.4×1038個,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比現有標準IPv4只支持大概四十億(232)個網絡位址多得真的很多!

  當然,IPv6的制定,是為了解決網絡位址空間不夠用的問題。IPv4是在1981年定義的,但自從1990年,互聯網工程任務小組(IETF)已經開始規劃IPv4的下一代協定,一方面解決IP位址短缺問題,另一方面發展更多的功能,至1994年在IETF會議中正式提議IPv6發展方案,再到 1998年才正式成為IETF的草案標準。2004年7月的ICANN宣布,互聯網的根層功能變數名稱伺服器已經能同時支持IPv6和IPv4兩個制定。

  反之,究竟IPv4的互聯網地址面對着互聯網的繼續擴充,還可以支援多久?2005年6月,IPv4位址仍然有25%尚未派出使用,但到現在只剩 18%,而且因為互聯網的快速增長,加上無線網絡和網絡器材的普及,使用剩下的互聯網位址的速度也必然加快。歐洲區域互聯網機構(RIPE)在今年10月發出了一份社群決議案,估計IPv4地址將在二至四年間用光。根據APNIC互聯網研究科學家Geoff Huston在今年10月底時推算,最後一個IPv4地址會在2010年5月發出!

  在這情況之下,互聯網業界和用戶應該近乎恐慌性地引進IPv6才是,但事實卻非如此,全球對IPv6的引進仍然很慢,不知道是危機感不足,還是對一些暫時的措施仍然很有信心;無疑,在IPv6全面推行前,我們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例如,有些已被分配出去但未真正被使用的IPv4位址可以在某些機制下回收再用,但轉到IPv6系統,始終才應該是長遠解決辦法。

  香港互聯網業界對這個問題的敏感度的確不足,是時候留意和開始準備了。我們這場訓練,更特別由負責在亞太區分配互聯網位址的APNIC提供,目的也是為了教育香港的網絡工程師和技術專才。

  未來我們仍要繼續推廣IPv6在各層面的用戶中的認知,以及強化香港業界在下一代互聯網地址國際政策制定和管治的參與。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2月24日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台北‧數位城市‧部落格

再到台北,看看上次入台,原來已經是整整兩年前了!其實我以前也算常來台灣工幹,台北也是我很喜歡的城市,這次來,沒有太大變化,見見朋友,都安好。

今次來台主要是應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邀請,參加在台北高雄雙城舉辦的2007城市數位論壇簡報這裡下載),還有「第三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頒獎典禮。台灣的數碼文化風氣的確比香港走得先,這次華文部落格大獎參加的blog有七千幾,比去年二千幾增加了三倍,不過,第一個得獎的竟然是來自香港《英文中F字學起》的蕭老師,為港爭光,恭喜恭喜!
台灣又快選立委了,到處看見這檢舉賄選的廣告,現金鼓勵,具台特色!

中正紀念館的牌坊,來遲了。

但車站不改名。

更多圖片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中區警署場地視察

明年一至三月香港建築師學會將在中區警署舉辦一個名為「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活動,香港互聯網協會提供技術支援,包括無線應用,希望活化這個難得在這古跡舉辦的全民活動,所以今天就視察過場地。
剛好昨天報章上報導有人因為這活動在中區警署把室內設施拆毀或移走,我把整個將作展覽場地走了一遍,可以證實那是過份的指控,其實只有很少的改變而且也是可還原的,沒有東西被丟棄,連本身破壞的也不會作修復。其實,一切也只是溝通和信任的問題,無謂因此亂作文章。原來中區警署建築群真的很大,部份真的很值得保留,部份也可各種用途使用,所謂活化原來是正確的,不要再拖。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MIT/CUHK/Renmin Conference on IT &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day I made a present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ed by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MIT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ritical Policy Studies of Chin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Creative Commons China Mainland,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My topic was "Interne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can be downloaded from here.

Backchat 12.18.2007

This morning on "Backchat" on RTHK Radio 3, Hugh Chiverton and I talked about the Art Summit by the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posal for provisional plates for newly licensed drivers.

Click here to listen.

Today is the last show for me on Backchat, after a four-month stint as Hugh's co-host. It was a great experience to be a co-host of a talkshow that has to deal with practically any current affairs topics. Hope to be back one day!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聖誕聚會



更多圖片

從Barcamp看香港體制創新所需

從Barcamp看香港體制創新所需

  香港版本的Barcamp聚會,在上周六成功舉辦。什麼是Barcamp

  Barcamp是一個互聯網群體於本地自發、但具國際連繫的用戶發起會議,形式與一般研討會(conference)不同,該活動自稱為unconference:沒有固定內容和講員,完全開放參與,誰都可以來,誰都可以講話。與上一次網絡熱潮時在香港流行的自發群體聚會像IandI(本來代表「互聯網和創新」但泡沫爆破後搬了上北京,變成「產業與創新」)不同,沒有主講嘉賓,參與者用維基工具在網上登記和提出想講的意念(idea),再在會前用Post-it小貼紙在程序表上「霸位」發言,完全體現由Web 1.0進化至Web 2.0。

  Barcamp這名字,來自為Web 2.0起名的著名開放源碼及互聯網出版業名人Tim O'Reilly當年舉辦的Foo Camp年會,是什麼都可以自由地講的意思,而Foo一詞則來自程式開發員常見的一個沒有特別意義的俗語詞foobar。2005年8月19至21日,一些開放源碼推動者在硅谷一家社會軟件程式技術公司Socialtext的辦公室,舉辦了第一次的Barcamp,由建議到事成,時間不足一星期,亦有二百多人參加。傳了開去之後,各地的Barcamp相繼自發地舉行。

鼓勵大家參與

  Barcamp的內容通常與早期開發的新互聯網技術或創業公司、開放源碼、社會網絡制式等有關。Barcamp沒有什麼規矩,鼓勵任何人參與,並在會上聽或講話後再在網上,透過維基、網誌、社會網絡等工具,以文字、圖片、影象等方式進一步作分享。

  今次在香港舉行的首次Barcamp,在雅虎辦公室的會議房間進行,約有百多人參加,大部分相信來自從Facebook社會網絡和發起人們的個人網絡發出的邀請。筆者在會前根本不知道可以怎樣期望些什麼,本來打算早上去看一看便算,結果留了差不多一整天,本來沒有打算發言,結果有一個環節的發起人臨時「失蹤」,卻令我們其他人反客為主地帶起討論,完全適合Web 2.0世界的互動性!

  參加Barcamp的人,大概有技術型和市場型兩類,當然大部分人都是在兩個極端的中間。技術型的討論有像有關Ruby on Rails(為「可持續生產力」而設計的開放源碼網頁程式架構)、Ajax(創建互動式網頁應用的網頁開發技術)等,但更多人參與的是有關互聯網體制和市場的討論,例如網上言論表達自由、用戶權益、創業環境、社會網絡和網上群體的發展方向等。

關注創業所遇問題

  互聯網的開發者和創業者,往往走在技術和社會應用的前面,挑戰着社會、經濟、商業、法律、文化等各種規範和限制,正如溫總早前向特首所言,實現除了技術創新之外的體制創新,當然,諷刺的是,中國的「防火長城」卻是令這創新活動在內地不能全速進行的主要因素,也許正是因為這原因,香港網絡的自由就更寶貴和更要受我們保衞,也令香港在中國創新科技發展方面擁有特殊地位和機會。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與會者都是年輕的創業者,他們也討論不少在香港創業所面對的障礙,包括從融資至人力資源不足,以及內地市場的競爭(當然也有機會)。香港創業環境不利創新和互聯網公司,這情況多年來始終沒有太大改善,這也是香港本身需要體制創新的原因。Barcamp這種對結果完全開放的open-ended形式的投放與思維,以鼓勵和實現意念為本,而非短視地計算回報「斤斤計較」,大概這正是香港真正要發展創意產業的體制創新所需的。筆者所見這一代香港的年輕創業者質素很好,香港的體制別辜負了、浪費了他們。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2月17日


Saturday, December 15, 2007

《e個世界》:IGF互聯網管治論壇

本星期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e個世界》(逢星期六下午六至八時)節目中,讀出以下錄音環節,題目是「IGF互聯網管治論壇」,收聽

Friday, December 14, 2007

公共專業聯盟聖誕聚會



更多圖片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香港電腦學會聖誕聚會


更多圖片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人民西九》研究建議

公共專業聯盟今天公佈了《人民西九》研究建議,我們以全民共享為原則,建議:

1. 優化發展組合

  • 縮減三分之一往宅規模
  • 刪除不必要公共設施
  • 增加休憩用地
  • 設立「創意交流村」
  • 部份採用半地下化建築方式

2. 低碳發展

  • 自動行人輸送帶取代穿梭列車
  • 日間行人專用區
  • 單車徑自由行
  • 區域供冷系統
  • 更高水平的建築物能源效益指引

3. 西九公園

  • 中央公園、海濱長廊、單車徑、行人輸送帶及步行徑

4. 事不宜遲

  • 建築發展期由二變三,提前兩年讓市民享用西九
  • 「創意交流村」外全港同步建立「社區文化網絡」
  • 成立「地區文化發展基金」
  • 跳出西九植根本土



而我個人最關心的,是以「創意交流村」支援創意產業發展,特別加強創新科技元素及參與。

《人文西九》研究報告書
《人文西九》投影片

Backchat 12.11.2007

This morning on "Backchat" on RTHK Radio 3, Hugh Chiverton and I talked about the issues of organ donation for transplant, Hong Kong Jockey Club's plan to revitalize the Central Police Station, and the ticketing problems of the Hong Kong Rugby Seven.

Click here to listen.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科技也有雞湯

科技也有雞湯

  年前《心靈雞湯》系列的書在英美大行其道,中譯本也不少。原來不但心靈有雞湯,科技也有雞湯。「科技雞湯」(Techsoup)是美國非牟利機構和大型網站,專門為非牟利機構提供科技方面的援助。網站載有大量文章,討論非牟利機構如何使用資訊科技改善服務、增進知識、籌募款項等,又設有討論區、新聞區,以及供應商名錄(Tech Finder)。其中最吸引的項目相信是產品捐贈。

  TechSoup幫助慈善機構可謂身體力行,在三藩市成立已經超過二十年,為非牟利機構提供支援服務,而捐贈計劃在美國已舉辦了超過五年。網站向多家商業機構募捐產品,再贈予慈善機構,產品捐贈商包括思科賽門鐵克微軟等,計劃已發放總值2500萬美元的軟件予近五萬間非牟利機構。

  TechSoup於2004年將計劃拓展至加拿大,更於2006年發展至英國、比利時及波蘭。這三個國家在舉辦計劃後的三個月,共發放了總值超過100萬美元的軟件。
登陸香港

  這項計劃如今終於殺入香港。科技捐贈計劃(TechDonation)是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TechSoup合辦,透過此計劃,機構只需付出少量的手續費,便可獲捐贈專業軟件。為了增強機構的資訊及通訊科技能力,計劃亦會提供科技計劃上的資源、意見及支援。「科技雞湯」與社聯合作成立了一個新網站 TechDonation.org.hk,上周開始試行投入運作,初期捐贈的是慈善團體最基本需求的微軟軟件。

  香港的慈善機構資源一向緊絀,尤其是中小型機構,可供資源調動的空間相對較小。在一筆過撥款機制下,機構投資於資訊科技和效率改進方面的資源更見落後。部分機構更沒有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尤其一些與應用資訊科技相關的機構,平安鐘一線通和老有網便是其中表表者。慈善機構知道科技有助提升效率,也明白二十一世紀營運之道,實在難以不應用資訊科技,奈何捉襟見肘,一直以來都是望門輕嘆。

  TechDonation的特色之一,是受惠機構並不局限於社會褔利服務機構,也包括其他經過稅務局確認為豁免繳稅的非牟利機構,例如一些發展文化藝術、環境、保育、教育等組織,所以,計劃是對香港發展公民社會非常有利的。在港帶頭參與計劃的微軟香港總經理林向陽曾在項目的介紹會中說,過去社會服務機構應用資訊科技和購買他們的產品其實不夠多,所以,計劃中的捐助,並不會對企業的收入有多少影響,也不是「消極」性質的援助,反而是對提升社會資源有利,甚至創造新的未來市場需求的上佳投資。
期望業界參與

  業界與政府可以做些什麼?筆者會與社聯合作,透過業界商會組織共同向資訊科技商界介紹,希望更多軟件、硬件和服務供應商能加入這個有意義的計劃,除了大型國際跨國公司外,也希望有本地和內地公司可以參與。香港的TechDonation是TechSoup整個環球科技捐贈計劃的一部分,也是全球首十一個先導國家╱地區之一,亞洲區的第一個。筆者與香港互聯網協會,也在開始籌備協助社聯尋找亞洲其他地區的合作夥伴,這除了是盡了一點國際公民責任之外,相信對推動香港的資訊科技業界的國際形象,也有其正面作用。

  在香港政府口說要推動社會企業的今天,TechDonation所提供的社會資源和效率提升是重要和合時的。作為一個公民社會與商界的自發合作項目也讓我們看到,社會企業的定義和範圍是廣泛和多元化的,並非是限於「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的小生意」。

  政府不止講錢,也可以配合在科技應用和管理水平方面作提升,而且,引入商界和專業界別人士的協調和幫助,效果可更為顯著。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2月10日

Friday, December 07, 2007

科技捐贈計劃 TechDonation

今午參加了社聯的科技捐贈計劃(TechDonation)的宣佈儀式,我和香港互聯網協會都萬分支持!

科技捐贈計劃(TechDonation)是由社聯與美國非牟利機構TechSoup合辦。透過此計劃,機構只需付出少量的手續費,便可獲捐贈專業軟件。微軟是香港首個參加此項計劃的供應商。我們會與社聯合作,把TechDonation推廣至其他資訊科技供應商,以及協助把計劃拓展至其他亞洲地區。

科技捐贈計劃 TechDonation網頁

Wednesday, December 05, 2007

Speak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This afternoon I spoke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organ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SCAP)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re (HKIAC) and the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ownload my speech here.

Christopher To, Secretary General of HKIAC, giving the closing remarks

What is ODR? See this wiki description for ODR.

Tuesday, December 04, 2007

Backchat 12.4.2007

This morning on "Backchat" on RTHK Radio 3, Hugh Chiverton and I talked about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wake of Beijing's refusal to allow American warships to enter Hong Kong, and whether solicitors can do the work of barristers, at least as far as the right of audience in High Courts is concerned.

Click here to listen.

Monday, December 03, 2007

政府推電子證書注定失敗

政府推電子證書注定失敗

  審計署署長發表第四十九號報告書,批評香港郵政核證機關的行政管理,指從2000年1月推出至2007年3月期間,即至被接納承辦電子證書業務的私營機構合約開始為止,累積營運虧損1.952億元。

  香港郵政所推出的核證機關服務並不成功,當然無可否認,否則政府最終也毋須結束服務,改為外判私營機構延續服務。不過,審計署署長的報告集中批評香港郵政提供這服務的「商業理據則較弱」,筆者同意這結論,但並不完全同意所採取角度,因為若然政府認為建立公開密碼匙基礎建設是發展香港電子商貿環境的策略性手法,則項目商業理據不應是主要考慮因素。

  回想當年在特區政府還有一個專注資訊科技的政策局(資訊科技及廣播局)時,局方最大的貢獻是為電子交易的法律認可立法,但當年的另外兩項具體工作,包括香港郵政的核證機關和招標以公私營合作方式推行電子公共服務,筆者從當時起已並不看好,這在一些諮詢委員會內的紀錄應該也可以證明。所以,電子證書業務失敗,筆者早已料到,始料不及的,只是執行和推廣上,竟然會一錯再錯,令結果更「萬劫不復」。

不了解真正需求

  首先,筆者從頭反對公營核證機關和電子證書的原因,是電子證書根本不會改善市民接受電子商貿程度。雖然很多「民調」都發現,市民指使用電子交易時最擔心的是保安問題,但若以為只要令交易百分百安全,他們就會使用,就大錯特錯了。你這樣問人家必定這樣答,但對網絡行為稍有認識的都可以說出,用戶實際使用電子交易與否,只在乎需要、方便和價格優惠。市場若有需求,自有公司提供,當局只須依電子交易條例確認就可,毋須自己去做,甚至有與民爭利之嫌。

  例如,在香港的電子證書推出後事實證明,電子銀行和網上股票交易等最受用戶歡迎,原因是用戶有需求和方便,包括可在工作時間在辦公室處理個人財務和不用到分行排隊,因此即使多次出現安全問題,傳媒大事報道,用戶照用如儀。外國最成功的電子商務網站以至最普通的那些,加入電子證書要求的絕無僅有,最成功的如亞馬遜之所以如此,只因產品選擇多而價錢反而比書店便宜。

  需要、方便和價格優惠,這些都是市場因素,所以政府介入是注定無用的。筆者當年甚至已作評論,政府過分簡化地以電子證書等同網絡安全,第一不會達到預期效果,第二更認同和強化市民對交易安全的誤解,令安全成為不使用網上交易的藉口,甚至把本來沒有問題的用戶,連一些利用一般瀏覽器的加密已經足夠的應用也被嚇得不敢使用,所得的盡是反效果。

  及後,筆者也曾向政府反映,既然推行電子證書已成事實,但新的服務推出沒有使用的人和應用電子證書作交易的商戶,那麼為了創造這個市場,總要製造出第一個市場的誘因,即是有吸引力的用戶數量,才可令商戶有支援電子證書的理由,所以,證書至少在開始時必須免費,但香港郵政卻要收50大元,試問誰會付款買一樣「尚未有用的東西」?

  筆者當年估計,以當年互聯網用戶數目推算,找到五十萬人肯安裝試用已經不得了,免費的話香港郵政雖會「損失」2500萬元之多,不過別忘記,免收永遠沒機會收回來的錢其實不是損失,是製造市場的投資,肯定比找蔡少芬拍電視廣告有效得多,除笨有精!審計署署長的報告也引述一所大學所作的調查結論:「數碼證書應最好能像身份證一樣免費提供,以及核證機關服務不應以在短時間內達到收支平衡或以圖利為目標。」及後香港郵政向換取智能身份證人士提供免費電子證書,已經太遲了,只好說句,何必當初?

  再加上,香港郵政推出電子證書過程,可謂是一個「充滿錯誤的鬧劇」:多年一直以磁碟分發,而非光碟或網上下載,極不方便,而且申請和安裝過程繁複,連筆者和行家大多都「半途而廢」,何況一般用戶?系統並不支援微軟以外平台,也令不少蘋果電腦用戶不滿。

  香港郵政核證機關的另一失敗原因,是政府的組織架構中,郵政是屬於經濟局,而推動資訊科技應用和發展,卻是當時的工商科技局的工作,以致後者有意推動發展政策,但前者只當核證機關為另一盤生意,執行政策可能有落差;甚至當我們資訊科技界人士向自己的決策局反映意見,大概也流不到香港郵政那裏。

建議

  別只說人家錯,應該怎樣才可行?筆者會建議把香港定位為區域內的核證中心,向全球性核證機關「招商」,雖然這類以SSL核證電子證書為主的機構(像佔市場五成以上的VeriSign),與像香港郵政這類受本地法律確認的核證機關性質有點分別,但亦可為用戶和網站提供相近功能服務,事實上,當年筆者建立的一些網站並沒有選擇香港郵政核證機關的原因,正是因為其本土局限性,只可供本地市民使用,與很多網絡服務要求不合。

  這花在大白象的1.952億元,若然改為投資在香港的網絡安全基建環境,像HKCERT這些保安應變機構,和業界爭取多年的網絡監察,香港的互聯網必會安全得多,用戶自然更有信心。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2月3日

與Anson謝票

午後,第一時間謝票,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市民的支持!下半段,我又做了司機 :-)

12.2選舉日

今天一早七點幾就到了我被分派在鴨脷州的票站,到午後才能出去港島其他地區觀看選情,包括銅鑼灣和東區,五時到了中環壹傳媒的媒體中心作網上直播,到這時仍很擔心,因為各區所見,左派動員太厲害了!

再返回南區在海怡助選,巧遇李柱銘到來打氣,最後,返回鴨脷州的票站監察點票,到了差不多一點才有正式結果,這個票站二千七百多人投票,陳太比葉太得票多了五百多票,基本上約六四之分。雖然這時仍「與世隔絕」,但已有信心,Anson贏了!

然後,趕到會展的傳媒中心,看來仍未公佈最後結果,還可以趕回家沖個涼,再回到會展就正好有結果宣佈了!我們都很興奮,連記者們也開心地爭相要與Anson影相。最後,同Margaret和Christine去銅鑼灣翠華宵夜,五點才滿足地回家小睡,結束人民勝利的一天!



更多圖片

以下是Anson的"victory speech":

我好高興向各位宣佈:我剛剛在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勝出。

今次的勝利,並不屬於我個人,而是屬於所有熱愛民主的香港人。

今次的勝利,證明香港選民眼睛雪亮,作出明智的抉擇,支持香港有真正民主。

今次的勝利,是大家爭取雙普選的強心針。

首先,我衷心感謝所有支持我的選民。

我感謝過去三個月來,跟我風兩同路的助選團及所有支持者。

我感謝民主派的朋友給予我很大的協助。

當然,我感謝永遠站在我身邊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

最後,我感謝所有投票的選民,無論支持或不支持我的人,我都要衷心感謝,因為他們的投票,令民主選舉更成功。

這次是我第一次接受民主的洗禮。競選過程並不容易。但我從未有一刻感到氣餒。 因為我得到很多普羅市民的支持和祝福。在競選的路上,每見一位市民,每走一步都堅定了我參選的信念,就是香港人已經準備好普選。

今次選舉中我的每一位對手,都全力以赴參選,相信他們會尊重選民的抉擇。我注意到幾乎所有候選人都說支持 2012 雙普選,希望大家都支持真正民主,在不同崗位上對香港繼續作出貢獻。

我入立法會後,一定會全力以赴為香港市民服務,不負市民的期望。

今日是競選結束,也是我們爭取 2012 雙普選的新開始。

選民的聲音好清楚,他們希望所有熱愛民主的人士團結,一起建立一個民主自由、仁愛公義的香港。

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12.2請支持#7安生!

今天又做司機,為Anson和Alan開車環島巡遊,所到之處,反應真的很好。
在康怡我們車隊經過時對方又有阿伯打Anson的支持者,令人反感,物似主人形。


介紹很好的MV:「陳太與葉太落區派傳單的分別!」

更多圖片


互聯網管治的大同世界

互聯網管治的大同世界

十一月中筆者遠赴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第二屆的「互聯網管治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這是聯合國體制之下一個為多元持份者提供政策討論交流的平台,目標是推動互聯網的可持續性、穩建、安全和發展。

自由才能保障安全

首屆的IGF在希臘雅典舉辦,當時中國亦有一個代表團參與,在一個公開討論的工作坊之中,有國際與會者對中國「防火長城」大興問罪之師,其中竟然有中國代表公開回應說,中國政府對互聯網根本沒有過濾,引起譁然反應,事件成為國際新聞。

相比之下,今年中國民間組織身份的中國互聯網協會,就以較低調但仍積極的方式參與,主要在論壇中舉辦了一個以網絡安全及和諧為題的講座,但與會的參加者不多,對僅有比較尖銳的問題,中方代表也能以「不能代表政府回應」輕輕帶過,但也承認「可以利用互聯網改善人權」,總算呼應了IGF開幕時,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所說的「互聯網對人權發展十分重要」。

面對很多國家以安全理由或借口,企圖加強管制互聯網,會議上有人提出:「沒有人權、私隱和自由,互聯網的安全只會更少而不會更多。」歐洲議會代表更直指,只有保障互聯網的表達自由,網絡才會更安全和可靠。

商界在今屆IGF的參與較為令人失望,較為積極者的算是Google。在幾個不約而同與網上表達自由相關的工作坊中,Google的代表指出,他們的政策是不在中國提供GmailBlogger這些電郵和博客服務,不把這些相關伺服器放在中國境內,以免出現要面對像雅虎的師濤案的情況--要向政府移交用戶資料。

企業的責任

當然,Google為了在中國提供搜尋服務,仍然只有「依從中國法律」,把很多敏感字眼搜尋出的網頁連結,刪去不作顯示。不過,這雖然有礙中國用戶「知情」,但也是依從當地法律之需,別無選擇,相比若要因為守法而要影響用戶人身安全,算是較「可接受」。Google提出的比喻,是像在中國開設一家圖書館,在不同國家總有其禁書,但可以開設的話,總比不能多提供一個獲取資訊的機會要為好。

其實也不足夠,那些國家可能把這些從國外提供的服務攔截,尤其以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對企業有一定影響和壓力。也許,在這些國家提供服務時,向用戶提供足夠和明顯的警告字句,勸諭其不要做某些事,也是對用戶和互聯網服務商雙方自保有點幫助,但也非完美方法,亦難以能把所有可能「出事」方法盡錄。

執筆之際雅虎師濤案又有新的發展,繼雅虎高層早前承認去年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供詞不實,說當初並不知道中國當局要求資料的案情所關,卻被揭發雅虎中國一早在提供師濤資料前已被告知是關於國家安全調查,雅虎高層包括楊致遠要在國會承認錯誤,並向師濤家人致歉,當日股價跌了百分之五,數天之後,雅虎宣佈與師濤家人達成賠償協議。

從無警覺地犯錯、否認到承認,企業無疑是在上著代價沉重的一課,但這些代價怎也不能與師濤等受害人所受的相比,在雅虎終於要為事件承認責任,作出賠償後,互聯網企業對用戶在表達及言論自由上應負的責任,得了肯定並開了先例,企業成立責任守則,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守則的通用性和成本,是否能令不同國家、無論大小的互聯網服務公司,都能接受,之後就要看是否只是給企業造了避彈衣,對用戶自由及保障有否實際幫助。

刊於《CUP》2007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