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9, 2010

安全軟件不安全? 

當電腦進入互聯網世代,各種網上的風險令安裝防毒軟件成為任何企業和個人用戶的指定動作。我們都習慣了,在沒有安裝和更新防毒、防間諜軟件甚至防火牆之下上網,感覺就像不穿衣服出街一樣,完全沒有安全感。

但原來防毒軟件本身也是風險之一。上周三著名電腦保安軟件公司 McAfee 錯誤地向使用 Microsoft Windows XP Service Pack 3 的用戶發出了一個更新,當中的資料 DAT 檔案把 Windows 系統一個名為 svchost.exe 的檔案,當為中了W32/Wecorl.a 病毒檔案,不由分說就把它刪掉,令全球數以萬計的客戶的電腦「廢」了武功。

結果可嚴重了。美國密支根大學醫學院的 25,000 部電腦,「廢」了三分之一;羅德島的醫院的急症室要請非緊急的病人「明天請早」;肯塔基州部份警署的報案室要轉為人手操作,甚至連巡邏警車的終端電腦都關掉,以防萬一。澳洲大型超級市場 Coles 有十分之一的收銀機受影響,為數過千部,令它被迫把在西澳和南澳的部份門市關門。就是這些製造電腦的大腦,英特爾的美國廠房和辦公室也是 McAfee 客戶,自然亦不能倖免。

McAfee 在事發後立即採取行動,翌日發出了 SuperDAT 修復工具軟件,把被錯誤刪去的檔案回復。McAfee 指絕大部份用戶都「沒有問題」,而其客戶服務員也繼續向用戶「盡一切努力提供協助」,連 McAfee 的客戶服務高級副總裁也出來道歉。然而為何會出事?McAfee 承認他們最近更改了品質保證程序,令這個錯誤通過了測檢,透過自動更新發了出去客戶的電腦。話雖如此,但 svchost.exe 這些顯然屬於 Windows 系統檔案也竟然能被列入可被刪除的檔案名單,令人不禁懷疑,究竟根本有沒有測檢?

不過 McAfee 這次回應已算不錯了。其實這種錯誤經常發生於電腦保安軟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去年 9 月筆者正是另一家公司 AVG 的事故的受害者。當時情況也差不多,AVG 某天在其自動更新中突然把 Windows XP 的系統檔案 userenv.dll 當為木馬程式 Downloader.Generic8.BRZC,建議用戶刪除。很多人「眼慢手快」便把這檔案刪去,AVG 軟件更建議用戶關機再重開電腦,但這時候用戶已不能重開這電腦了。

筆者還記得當時萬分無助,只好找另一台電腦上網查看發生了什麼事,證實了刪除 userenv.dll 是錯誤的,而且全球各地已有很多受害者。幸好筆者認識不少電腦保安專家,經協助下一天之內把電腦修復了。但畢竟如果電腦不能正常開機,要如何在系統環境修復所失檔案,和如何從光碟或網上找回這個檔案,也非易事,不找個 Microsoft 系統專家不成。

筆者當時已在想,為何這些電腦保安軟件公司找用戶付錢續約更新軟件時多麼體貼,不會忘記我們的存在,但出事時卻連一個事後提供協助資料的電郵也欠奉,我們需要求助也只能到網上論壇碰碰運氣。企業用戶也許招呼會好些,但對一般年年續約的普通用戶,也確實不公平;至少也應該把軟件授權延長一年半載,當作一點心意,令道歉來得誠懇一點吧?都沒有。

另一方面,三番四次的同類型事故顯示,國際性的電腦部安公司的風險管理也很不完善,錯漏百出。電腦保安軟件不可少,但這些軟件處理不善是極危險的,如果這些自動更新系統「落入壞人手中」後果更不可想像,肯定各不法集團早已想過這些系統是散播木馬和不良軟件的最佳方法。業界、執法部門和各國政府,需要正視這問題。

刊載於《Hitech》 2010年4月29日

Tuesday, April 27, 2010

爭取海洋公園引進草泥馬!

爭取海洋公園引進草泥馬!

海洋公園主席 盛智文博士: 或許你也有聽過「草泥馬」。外國傳媒習慣將牠的名字由中文直譯為grass mud horse。草泥馬是由網絡誕生而走入現實生...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Thursday, April 22, 2010

荒謬的專利

今次向大家介紹一部網上可免費觀看的半小時紀錄短片,名為“Patent Absurdity”(荒謬的專利),製作者是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這組織的宗旨是保障電腦軟件的自由創作、分發和修改的權利。

紀錄片的主題是過去 30 多年美國軟件專利發展的故事。原來,現在有一宗美國最高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也是 30 年來首宗有機會界定電腦軟件能否申請成為專利的個案。事緣有一家公司希望申請一個處理對風險的商業模型成為專利,因為專利局拒絕其申請,這公司一直打官司至最高法院。

甚麼是專利?香港的知識產權署的網頁說:「假如你是專利擁有人,你可行使專利賦予你的法律權利,禁止他人製造、使用、出售或輸入你的專利發明,從而保護有關的發明。」但甚麼東西可構成發明?據說,美國憲法訂立了專利制度,原本指的發明真正是像機械的東西,保護那些「熟手技工」,但在 1953 年法例加入了「程序」(Process),最初也只是為了一般製造業程序。

片中有數學家指出,其實要把任何抽象概念轉為數學方程式代表,而成為程式演算,其實不難。在上世紀 80 年代前,最高法院仍認為數學程式演算一般不能成為專利,但在 80 年代初起最高法院成立了聯邦法庭的上訴庭,慢慢發展為專門處理專利案件,情況便出了變化,法庭對電腦軟件成為專利的要求愈來愈變得鬆懈。

結果,好的意念開始變成可被擁有的產物,被「擁有」的“Idea”,其他人就要付錢才可以用了。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怎能保證擁有專利的真是第一個想出這 Idea 的人? 80 年代開始,大型軟件公司被控告侵犯版權,MicrosoftOracle 等為免再被告,自己開設本身的專利部門,申請比人更多的專利,以便人家搞他們時,他們可拿出自己專利自辯。惡性循環,軟件專利愈來愈多,勢頭一時無兩。由 1984 年起,美國發出了超過 20 萬個軟件專利,佔專利數目四分之一,相關訴訟的三分之一,和訴訟費用的四成!愈來愈多軟件業者同意,軟件專利不利發展創意!

於是,在美國做軟件開發真難為。寫程式應否先查看有沒有相關專利存在?先不說做軟件要先學法律,或先聘請律師,但每星期也可能有過百寫得無限地闊的專利在申請或被批出,要查根本也不可能。還有,查了變成明知故犯,反而可能將來無法辯護!不過,物極必反。數年前一家空殼公司拿著專利控告製造 BlackberryRIM,令一眾國會議員意識到,可能連手機都不能用。愈來愈多大企業像 HPGoogle 等也加入反對行列,要求改革專利制度。

至今這件案,正好給最高法院撥亂反正,但也可能得到相反結果。高院預期在 4 至 6 月裁決。香港的專利條例與美國不同,只提供本地保障,批予專利也要先在指定專利當局獲得專利為基礎。但在全球化環境下,若真的發展高科技,也會受影響。美國這裁決無論結果如何,這紀錄片都很值得一看,筆者希望所有學軟件的都看一看,思想一下自由軟件和專利甚至版權概念應如何平衡。這片是以共享創意(Creative Commons)為版權授權,可免費分享或公開播放。

刊載於《Hitech》 2010年4月22日

Patent Absurdity
網址:www.patentabsurdity.com
觀看電影:http://patentabsurdity.com/watch.html

Tuesday, April 20, 2010

建制集體封殺 香港全民發聲

建制集體封殺 香港全民發聲

香港電台老牌民意節目《城市論壇》最近得蒙「活化」,近月一眾年輕人進駐,與多年一直活躍的「維園阿伯」分庭抗禮,人數及發言的質與量比起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年輕人...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Photo courtesy of Peter Lee Kee Yun)

Friday, April 16, 2010

Facebook漏夜趕科場?

新浪科技 4 月 6 日說從「可靠渠道」獲悉,「Facebook 正在悄然加速入華的步伐」,指 Facebook 正在「醞釀將年內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一計劃的詳細情況」。正當 Google「撤出」中國一事餘波未了,Facebook 若真的反而進入中國,真的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然而在這敏感時刻,Facebook 又能有何妙計,不走 Google 的舊路?

因為中國的防火長城,Facebook 本被擋於牆外,所以根據 checkfacebook.com 估計,其在中國內地用戶只有 5.6 萬人,可說是非常地少。但早在 2007 年 Facebook 已註冊了其相關 .cn 域名,2008 年亦推出了簡體中文版本。當年也多次傳言 Facebook 入華,但也沒有成事。報道更引述分析人士指出,Facebook 入華會透過成立合資公司,或通過合作和收購。

不過,筆者對這消息仍抱保留態度。中國市場大,固然吸引,但 Google、GoDaddy 等互聯網企業的離華,反映營商環境甚至安全,也真的出現了問題。所謂分析人士說找合作伙伴、收購對象,說就容易,但君不見 Yahoo! Alibaba 的合作未達理想,近期在 Google 事件上反站在 Google 一邊,較早已算入華的 MySpace.cn 也多次轉形,成績平平。Facebook 可有甚麼獨有本事,不怕遇到 Google、Yahoo! 等碰上的難題?

可能有人會揣測,兩年前港商李嘉誠以逾億美元投資 Facebook,也許對其在華發展有利。或許如此,但始終中國互聯網內容產業,尤其是 Web 2.0 下的用戶創作內容服務,真的是風險重重。入得了華的 Facebook,恐怕已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 Facebook。美國互聯網服務公司在海外市場面對內容監控而引發的風險,不容忽視,在其本土可引發的風波可大可小。況且至今還未有那家外國互聯網服務企業,在中國能成功與「土炮」競爭,走頭的 Google 可能已經是最成功的了!

其實,Facebook 在香港和台灣市場都有很好的發展。 台灣本來最紅的社交網絡服務是噗浪(Plurk),但 Facebook 藉著「開心農場」等流行遊戲,近期增長很快。根據 checkfacebook.com 指台灣上周用戶增長 7.82% 排行全球第五,總用戶數目超過 500 萬。香港用戶數目也達 250 萬,以人口比例其實還高於台灣。

由 Facebook 上月宣布在印度設立首個亞洲辦公室,可見其對亞洲市場的興趣,打算進軍華語市場。既然如此,何不先選香港,善用我們法治、知識產權保障、網絡安全的優勢?香港政府的投資推廣處,真應該快點聯絡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甚至策略投資者李嘉誠先生,邀請他們來數碼港或科技園吧!

刊載於《Hitech》 2010年4月15日

Tuesday, April 13, 2010

解剖資訊科技功能組別

上週日遊行,又再有IT人問筆者,怎樣才可以成為IT功能組別的選民。這已不是第一次被人問這問題,但很多朋友聽過程序以後,不是大呼不公平,便是覺得太麻煩而卻步。或許...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April 10, 2010

三網融合至中港接軌

不久之前在一個業界討論會上,有業界人士提出,「內地對於促進三網(電訊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互聯互通,以及建造下一代互聯網,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方面如何可以配合,以免兩地的發展一快一慢,日後難以接軌?」政府官員回應時說,「粵港專責小組經已就有關議題立項討論。」

筆者聽到這段「對話」有點不明白,香港三網融合( Triple Play)—電訊網(包括無線)、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在應用上的融合,可稱世界成功典範,正因為香港電訊市場全面開放,三網應用早已整合,有電訊商甚至把經驗向海外行家提供顧問服務。說「兩地的發展一快一慢,日後難以接軌」,是要港府助內地加快發展,還是想香港停下來等內地接軌?

保障通訊自由 強化優勢

中國內地三網融合發展慢,是因為電訊和廣電兩大國營利益集團,分別由兩個不同部門監管,港商希望港府能夠協助它們北上投資敏感的電訊和廣播業務,實有點妙想天開。惟香港在統一電訊及廣播監管機制事上一拖再拖,卻是落後國際先進國家。香港要為建造下一代互聯網基建及應用打出全球市場,我們應先要求政府加快成立通訊管理局,並撤出內容監管,保障通訊自由,這才是強化香港優勢,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發展。中國式電訊產業「加料」防火長城,不與其接軌為妙。

刋載於《蘋果日報》2010年3月20日

Thursday, April 08, 2010

無認證社交網絡真假難分

「…當這些媒體已發展至今之用戶數量和影響力,它們實有責任採取合理可行措施,防止假冒網頁和戶口的出現。在這方面,反而是中國後來者的新浪微博至少有系統地提供認證戶口,來得可靠。」

愈來愈多的商業機構都想利用社交網絡,有些在大型機構市場推廣部門工作的朋友都說,老闆會突然問他們,「我們有沒有用社交媒體?我們有沒有用 Facebook ?」結果,近年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都出現了不少商業性的群組和粉絲頁(Fan page),但有很多明顯「行貨」,效用不大。

還別說企業學懂怎樣利用 Facebook 等媒體做生意,不法之徒已經想到如何利用這個潮流「搵食」了!例如美國高檔超級市場連鎖店 Whole Foods 發現,他們的品牌被人利用,開了一系列「似模似樣」的 Facebook 粉絲頁,例如聲稱最先登記的 1.2 萬位粉絲,可以得到 500 美元的禮券。老實說,如果你在 Facebook 看到本港某大超市送 4,000 元給你,你會否加入這粉絲頁?

這個假 Whole Foods 的 Facebook 粉絲頁,還請用戶在加入後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朋友們,和填寫一份信用批核表格,交出個人資料。據報,黑客之後就利用惡意軟件試圖入侵這些用戶的電腦。Whole Foods 在這假粉絲頁出現兩三日內已經得知並採取行動,但這些假頁卻滅之不盡,「一頁未剷,一頁又起」。

面對這類型的欺騙,商戶和 Facebook 現時都頗為被動,始終像 Facebook 這般的社交網絡,自由開放,壞份子很容易假冒他人。Whole Foods 雖然找到並得到 Facebook 合作處理,但也屬「可做的有限」。Facebook 只能被動地建議用戶,加入其保安粉絲頁,留意那裡登出的警告。但這個建議,試問有多少用戶會真的收到?

隨著愈來愈多商業及其他機構利用社會媒體,一方面企業和機構們要做好風險管理,另一方面將 Facebook、Twitter 等大型社交網絡也責無旁貸,不能只躲在一旁,沒有公平和透明的爭議處理制度,也不協助企業、機構和用戶了解開設戶口者的真實性。現在無論是機構或個人,Facebook 也不會為其證實身份,Twitter 的 Verified account 制度也無服務承諾,幫不上忙。

當這些媒體已發展至今之用戶數量和影響力,它們實有責任採取合理可行措施,防止假冒網頁和戶口的出現。在這方面,反而是中國後來者的新浪微博至少有系統地提供認證戶口,來得可靠。早前有業界傳聞 Twitter 將提供收費的商業戶口服務,這也未嘗不可為處理方法之一,當然如能為其製造收入來源,更是一舉兩得!

尤其是 Facebook 的不透明處理投訴和戶口存廢等制度,已經出現愈來愈多的爭議。就是在香港,也無日無之,尤其因為往往涉及政治倡議,更令 Facebook 自己負上審查污名,實在也是遲早出事,他們為了自己也無理由坐視不理。

刊載於《Hitech》 2010年4月8日

Tuesday, April 06, 2010

今天公共廣播,明日喉舌廣播?

今天公共廣播,明日喉舌廣播?

四月一日愚人節,香港政府給香港電台和香港市民開了一個玩笑。在五天長假期前,政府公布了《香港電台:履行公共廣播機構的新使命諮詢報告》(下稱《諮詢報告》,註一),正...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April 03, 2010

分手說愛你 BreakupClub.asia

看了《分手說愛你》香港電影節的首映場。老友Edmon鍾宏安有份製片,又搞多瓣!

其實我很少在電影院看港產片,而《分手說愛你》的構思特別,表達手法有心思,演員也很投入,薛凱琪和房祖明都演得很自然。雖然故事較平淡,有可強化空間,整體也是值得一看的用心之作。

導演黃真真是香港出色女導演之一,《分手說愛你》是她和製片鄭丹瑞編劇,也許因為如此,此片可視作由女性角度的電影:對我這類不太浪漫的觀眾,總不大明白堅強、好學向上的薛凱琪,為什麼會喜歡上kidult房祖明。女性電影女主角偏強,男主角則令人覺得,會不會是阿旦筆下新一代八十後小男人?

電影中還有一個神秘網站BreakupClub.asia,細節留給各位在電影中發現了。其實,今天觀眾上網的時間比看電影、電視,甚至返工、拍拖的時間更多,電影編劇大可多以網上的事發掘題材,這一代觀眾可能更易生共鳴。《分手說愛你》六月中上映!

要改變世界,不是被人改變

「…也許有人會問,Google 在幹甚麼?花這些錢會帶來甚麼利益?如果企業在香港或中國這樣搞的話,必被批評為不務正業,不得好死。也許,這也正是香港和中國不會出現 Google 這種創新企業的原因。」

當全球關注 Google 退出中國,有人覺得 Google 很有理想很偉大,也有人覺得它不過敗走這龐大中國市場,我們中國不需要你。Google 表示他們將其中國搜索引擎的運作搬至香港,前所未有地在國際媒體宣傳香港,但卻被香港政府冷對待,全無爭取 Google 更多服務和員工至香港之意。

但縱使港府冷淡,世上仍有很多人渴望得到 Google 垂青,例如 Google 上個月宣布的 Google Fiber(谷歌光纖)實驗計劃,就有超過 1,100 個美國社區,爭取被選為 Google 建立其自建超級高速光纖網絡的地方,更有超過 19 萬個查詢。Google 沒有界定甚麼是一個社區,可能是個城市、鄉鎮,甚至任何在美國的地點。Google 是希望利用這實驗連接至少 5 萬,甚至達 50 萬人,實際地看看高速光纖寬頻會為人們帶來甚麼改變。

本月 26 日,當全世界尤其中國還在糾纏於 Google 中國搜尋網站前景如何,登入其香港搜尋網站又怎樣之際,Google 選擇向前看,在這天發出了 Google Fiber 的進展聲明,表示正開始與部份社區商討及探訪,希望在年底選出首個幸運兒社區。各地的爭奪熱烈,很多都向 Google 發出 YouTube 短片、開 Facebook 群組、舉行造勢會,甚至把城市改名!盛況有如爭奪「絕世好工」!

Google 自己說,既然他們要求美國政府更創新地發展寬頻,不如自己身體力行,自建高速網絡,達到最高 1Gbps 的光纖到家的服務。這種速度在香港不算甚麼,但在美國寬頻始終不得普及,原因涉及很多複雜政策及市場競爭理由。所以 Google 說不要等了,自己去做,還要鼓勵開發新一代寬頻應用,新的開發方法和技術,而 Google 更強調,必須保持開放接入,讓用戶可自由選擇上網供應商,也承諾以開放、不歧視、透明地運作。

也許有人會問,Google 在幹甚麼?花這些錢會帶來甚麼利益?如果企業在香港或中國這樣搞的話,必被批評為不務正業,不得好死。也許,這也正是香港和中國不會出現 Google 這種創新企業的原因。Google 為的並非短期利潤,因為他們的創辦人相信只要堅持長遠信念,最後必會成功,而且他們不只向錢看,目標是改變世界。若要改變世界,那怎可以讓人家改變你的價值觀?

刊載於《Hitech》 2010年4月1日

-->